朱慧蓉
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 上海 200127
上海市某社區家庭醫生工作室運行模式研究
朱慧蓉
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 上海 200127
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2014年開始探索家庭醫生工作室服務,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過改進服務模式和績效評方法,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效率和能力,提高居民的依從性和滿意度。
家庭醫生工作室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家庭醫生制度
家庭醫生服務已經是世界公認的最好衛生服務之一[1]。家庭醫生制度指的是通過簽約方式,使具備家庭醫生條件的全科醫生與簽約家庭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以便對簽約家庭的健康進行全過程維護的服務制度[2]。通過家庭醫生制度的建設,逐步建立起有序的診療秩序,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提高服務滿意度,建設低成本、高效益、廣覆蓋的衛生服務體系,更好地維護居民健康。2011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為我國家庭醫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3]。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缺乏全市統一服務模式,各區、縣在家庭醫生的定位、是否簽約、簽約人數、服務方式、服務內容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未達成共識。二是服務模式突破有限,試行的家庭醫生制是全科團隊服務模式的深化,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居民健康“守門人”。三是市級政府政策支持不足[4]。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浦東新區第一批家庭醫生制改革的試點單位,自 2014年開始探索家庭醫生工作室服務,將家庭醫生工作室作為全科團隊的一種發展與升級,為了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能力水平,提高居民的服務依從性,提高社區醫療的滿意度和管理效率做了探索和實踐,以期為有序推進家庭醫生制服務提供參考。
1.1 從中心 17名全科醫生中挑選一名業務骨干首先開展試點工作,工作室冠以全科醫生的姓名,使居民對家庭醫生的名字耳熟能詳,進而樹立家庭醫生工作室品牌。
1.2 人員組成:工作室以全科醫生為主體,主要負責團隊管理,簽約居民的全程健康管理,完成團隊服務全面預算與績效分配。另外配置一名預防保健醫生協助完成轄區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名全科護士,協助完成簽約和健康管理工作。
2.1 家庭醫生網底6項責任:
65歲以上老年人體檢、老干部保健、家庭病床、高血壓自我管理小組指導、臨時出診、高齡老人隨訪
2.2 簽約服務6項責任:
健康檔案維護、高血壓預防與控制、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大腸癌篩查、65歲以上對象體檢、基本醫療綜合服務
2.3 高血壓、糖尿病電子社區預防控制路徑
根據國家相關指南,編制高血壓、糖尿病社區預防控制路徑,明確定義簽約高血壓、糖尿病對象在不同時間段內需要開展的基線任務及其任務實施的時間段。
3.1 連續服務提供的可及性為核心,進行全科醫生工作時間的安排。全科醫生將每周工作時間分為中心門診時間、社區站點門診時間、社區居家隨訪時間,以周為單位進行時間的柔性管理,保證簽約對象 服務提供的連續性。
3.2 配套任務統籌分配平臺按任務規則,對由服務提供方主動發起的任務,信息系統按家庭醫生工作室的角色進行任務自動分配,工作室的成員按約定責任和權限,以提高工作綜合度、節約無效時間為原則,對任務進行月、和周的工作安排。 確定的任務在全科醫生的工作界面進行主動提醒。
3.3 服務對象預約
中心設立共享呼叫中心,對于需要主動預約的對象,家庭醫生工作室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發出預約要求,呼叫中心與進行預約任務的落實。
守衛生經費的門是全科醫生制度的重要目標。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需要長期穩定地服用控制藥物,其總量占據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支出金額 47%,并呈連續上升的趨勢。根據國家指南和中心醫保資源配置標準,設定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分層用藥框架,計算人均月用量金額區間。根據家庭醫生簽約慢性病患者的人數及其診斷分層,給出相關48個品規藥物的可使用預算總金額預算。利用信息系統,定期統計簽約對象慢性病用藥總金額,給予反饋,提醒全科醫生主動進行用藥方案的優化。
家庭醫生工作室績效評價分為工作量評價、工作結果評價、用藥成本評價三個維度。
5.1 主動服務工作量:自信息系統自動檢索統計,任務統籌管理平臺自動收集分配任務的結果數據,結果數據達標的任務確認為完成任務,自動確認標準工作時間,累計生成主動服務工作量。
5.2 項目目前僅評價高血壓、糖尿病的控制達標結果。系統自動從中心HIS系統收集血壓、血糖數據,按浦東新區疾病控制中心的標準進行控制達標評價,高血壓的控制達標率的基線指標為50%,血糖控制達標率的基線指標為40%。
5.3 利用信息系統,統計家庭醫生工作室約定控制藥品目錄的預算執行情況。
6.1 家庭醫生的激勵政策需盡快出臺,通過政策調控不斷提高全科醫生健康和衛生經費雙重守門人的程度。
6.2 細化確定目標任務和資源配置標準,給家庭醫生工作室建立明確的預期,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工作室的主觀能動性,以提升效率和控制相關成本。
6.3 依托信息化,持續提高簽約對象、服務提供者、管理者三方的信息對稱度。完善信息化管理和執行工具,支撐全科醫生實施以人為中心的綜合服務。
6.4 建立內部市場機制,確立目標導向,激發全科醫生為核心的工作人員的內在活力,促使全科醫生成為家庭醫生制度推廣的最主要依靠力量。
綜上所述,家庭醫生工作室是家庭醫生制服務深化實踐過程中的產物,是一種模式的創新,符合社區衛生公益性原則; 同時,家庭醫生工作室的可行性、可持續性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在實踐中驗證、完善,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
[1]鮑勇,欒晶,梁穎,等.上海市不同地區家庭醫生培訓需求分析(待續)[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7):1013-1014.
[2]賀小林,婁繼權,梁鴻,等.上海市長寧區家庭醫生責任制實施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3,27 (12):17-19.
[3]鮑勇,梁穎,張安.上海市不同地區家庭醫生培訓需求分析(續完)[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0):1535-1537.
R473.5
A
1672-5018(2017)03-272-01
該研究受上海市“浦東新區衛生系統重點全科團隊建設”項目(編號PWZq2013-1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