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穎1 王興旭2
1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 貴州 遵義 563000 2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 骨科 貴州 遵義 563002
小兒牛奶蛋白過敏癥狀臨床診治分析
黃美穎1 王興旭2
1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 貴州 遵義 563000 2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 骨科 貴州 遵義 563002
目的:探討小兒牛奶蛋白過敏癥狀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 73例小兒牛奶蛋白過敏(CMP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表現、特異性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對CMPA的治療方法和效果進行探討。結果:CMPA患兒臨床表現多樣,可出現呼吸系統、消化道系統及皮膚等累及多個器官系統的表現,包括腹瀉、嘔吐、濕疹、噴嚏和流涕、大便潛血陽性、哭鬧煩躁等,其中其中62例(84.9%)合并出現2種及以上過敏癥狀;本組病例中53例(72.6%)患兒表現出血常規嗜酸細胞升高,20例(27.4%)表現出血清牛奶特異性IgE升高,。所有患兒均給予飲食和藥物治療,改用深度水解和氨基酸配方奶粉,各項癥狀均逐漸緩解并消失,其中消化道相關癥狀消失最為明顯,治療后3個月后的總有效率為97.3%(71/73)。結論:CMPA患兒臨床表現多樣,累及皮膚、消化道、呼吸等多個系統,根據患兒的具體表現及相關特異性試驗結果可確診,在治療方面給予其飲食回避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患兒癥狀,并減少小兒過敏癥的發生。
小兒;過敏癥;牛奶蛋白;飲食回避;激發試驗
本研究通過對73例CMPA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小兒牛奶蛋白過敏癥狀的診斷和治療方式及效果,為早期診斷和有效干預提供參考。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3例門診及兒科住院的CMPA患兒進行研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兒均根據臨床表現、飲食回避及家庭式激發試驗確診,門診隨訪及電話回訪治療情況。其中男47例,女26例,年齡1-10個月,其中1-3個月19例(26.0%),4-6個月36例(49.3%),7-10個月18例(24.6%)。
觀察并統計患兒的臨床癥狀,同時所有患兒還接受血清牛奶特異性 IgE檢測及血紅蛋白檢測(血嗜酸細胞);癥狀緩解或消失后在取得患兒家屬同意的基礎上對患兒進行牛奶激發試驗[2]。
給予患兒回避致敏食物為主的飲食及藥物治療,具體包括:(1)建議母親純母乳喂養,同時母親避免進食雞蛋、牛奶等常見食物;(2)根據患兒病情給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及氨基酸配方粉;(4)所有患兒給予雙歧三聯活菌散治療,其中皮膚癥狀嚴重者給予短期硼酸氧化鋅冰片軟膏或優樂潔軟膏外用。治療效果判斷標準[3]顯效: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腹瀉次數減少至2次及以下,且性狀恢復為正常,濕疹皮損消退>80%;有效: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腹瀉次數減少至4次及以下,且水分明顯減少,濕疹皮損消退>50%;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CMPA患兒臨床表現多樣,可出現呼吸系統、消化道系統及皮膚等累及多個器官系統的表現。其中46例(63.0%)出現腹瀉,32例(43.8%)嘔吐,40例(54.8%)大便潛血陽性,9例(12.3%)便秘;26例(35.6%)濕疹;14例(19.2%)出現流涕和噴嚏;10例(13.7)合并血紅蛋白降低,14例(19.2%)合并體重降低。73例患兒中62例(84.9%)合并出現2種及以上過敏癥狀。
本組73例患兒中53例(72.6%)患兒表現出血常規嗜酸細胞升高,20例(27.4%)表現出血清牛奶特異性IgE升高。73例(100%)患兒牛奶激發實驗結果為陽性。
所有患兒均給予飲食和藥物治療1-3個月,各項癥狀均逐漸緩解并消失,其中消化道相關癥狀在改用氨基酸奶粉喂養后消失最為快速(1-2周);治療后 3個月后患兒血紅蛋白水平由治療前的(8.5±0.4)g/L升高至(11.9±1.3)g/L,血嗜酸性細胞由(8.7 ±1.5)×109/L降低至(4.1±0.4)g/L,與治療前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顯效56例(76.7%),有效15例(20.6%),無效1例(2.7%),治療總有效率為97.3%(71/73)。
隨著食物過敏發生率的不斷增高,該疾病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與成年人相比,嬰兒更容易出現食物過敏。牛奶和雞蛋是最為常見的導致嬰兒食物過敏的因素,牛奶含有的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進入體內后可快速引起IgE及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進而表現出以消化道系統為主的變態反應,同時還會影響小兒皮膚、呼吸道等系統,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4]。本研究結果顯示:CMPA患兒臨床表現多樣,可出現呼吸系統、消化道系統及皮膚等累及多個器官系統的表現,包括腹瀉、嘔吐、濕疹、噴嚏和流涕、大便潛血陽性、哭鬧煩躁等,且有超過80%的患兒合并出現2種及以上過敏癥狀。如果沒有及時對患兒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過敏性休克,還有可能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小兒CMPA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
小兒CMPA的診斷需要結合患兒的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SPT、血常規、血清牛奶特異性IgE和牛奶回避及激發試驗共同進行[5]。本研究結果顯示72.6%的患兒表現出血常規嗜酸細胞升高,27.4%的患兒則表現出血清牛奶特異性IgE升高,73例患兒牛奶激發實驗結為陽性。雖然 SPT可確診,但對于結果陰性的患兒并不能 100%排除 CMPA,只能提示該食物過敏屬于非IgE過敏,而筆者認為上述各項檢查中牛奶回避及激發試驗最為有效,同時也是小兒CMPA診斷的金標準但需要在患兒父母的同意下進行。在治療方面,完全不攝入任何含有致敏物質的食物是預防和避免CMPA發生最為有效的方法,針對CMPA患兒則需要做到母乳喂養母親應避免任何奶制品食物,選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游離氨基酸配方奶粉喂養,同時應結合對患兒家屬的食物過敏知識宣教,使其了解CAMP可能對患兒造成的嚴重后果,提高家長對于各種治療措施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CMPA患兒臨床表現多樣,累及皮膚、消化道、呼吸等多個系統,根據患兒的具體表現及相關特異性試驗結果可確診,在治療方面給予其飲食回避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患兒癥狀,并減少小兒過敏癥的發生。
[1]顏斐斐,潘繼紅,趙長安,等.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在兒童變態反應性疾病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9): 3401-3403.
[2]唐魯靜,趙泓,陳潔.牛奶蛋白激發試驗在消化道牛奶蛋白過敏癥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4): 285-289.
[3]劉寧,李賀佳,寧紅梅,等.深度水解配方和氨基酸配方緩解嬰兒牛乳蛋白過敏癥狀的效果[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6, 24(1):43-44.
[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中國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診治循證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3):183-186.
[5]李在玲.嬰兒牛奶蛋白過敏的診斷[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7):699-700.
R473.5
A
1672-5018(2017)03-313-02
黃美穎(1980.11-),女,漢族,貴州安順籍,本科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消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