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莉蔡偉馬烜
1寧夏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 750001;2塞上驕子衛生服務站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 750001
分級診療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就醫行為的影響研究
李小莉1蔡偉2馬烜2
1寧夏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 750001;2塞上驕子衛生服務站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 750001
在我國全力實施衛生體制改革期間,分級診療方案對提升醫療資源使用率以及優質管理服務病人有著重要價值。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階段,老年人群患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實施分級診療既能預防與治療慢性疾病,還能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本次研究根據分級診療服務的需求以及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分析分級診療方案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就醫行為的影響,并尋找優化分級診療的可能性。
老年慢性病;就醫行為;分級診療
就醫行為屬于患者感覺身體不舒服或者發生各類疾病時,全面考慮病情狀況、經濟收入以及醫療機構等,進而利用醫療救助的行為。現階段我國的醫療服務仍然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隨著醫療服務實施分級診療作為國家與醫學界重點關心的話題之一。據國外學者提出將就醫行為分成三個階段,包括疾病的反應、衛生資源利用、促進健康。由于國內的醫療機構種類比例與病人就診比例嚴重失衡,導致醫療衛生資源不合理使用。
為確保醫療衛生資源合理使用,能夠有效指導病人就醫。分級診療室根據疾病的輕、中、重、緩、急等5個方面進行分級診療,并要求不同類型醫療機構負責不同程度的疾病醫治,合理分工,進一步實現科學合理的就醫。至 2009年開始,我國各地方醫療機構開始嘗試實行分級診療新模式,但各級醫院功能定位系統、病人就醫習慣問題、臨床工作者專業水平問題以及醫療保險付費問題,導致分級診療的服務內容與資源利用未達到預期效果。2015有相繼推出《關于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做好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分級診療試行工作通知》等文件便于分級診療繼續開展。
慢性疾病屬于不具備傳染性質、但具有長時間累積造成身體損害的疾病。如果預防、治療不及時,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慢性疾病的特征是早期臨床癥狀較為隱蔽、病程較長、病情復雜且復發率較高等。
國外經濟學家指出,人體健康具備消費與投資的兩種性質,不僅可以增進社會福利的人力資本,還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增長。人體健康狀態較弱情況下所產生的醫療保健費用與醫療費用將花掉現有收入,使人力資本大幅度縮水以及福利水平消耗減少。
患者健康情況作為影響醫療保健費用的重要原因,慢性病的多發因素將提升醫療保健的支出。由于慢性病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疾病沖擊在很大程度上與大病沖擊相似。周佳佳[1]等人采用模型(ArellanoBong)研究顯示,大病沖擊能降低病人家庭收入的5%~6%左右,受大病沖擊影響將持續15年左右。國外經濟學家提出,疾病沖擊直接影響病人家庭成本收入績間接成本增加,讓患者家庭陷入經濟貧困。為減少疾病風險率,醫療保健費用作為慢性病患者必備選擇。
經濟因素對醫療保健費用的影響也是經濟學者們分析的重點因素。國外經濟學家應用混合時間排序及橫截面數據分析證明我國生產總值作為影響人們健康消費的主要原因。盧若艷[2]等人研究均證實居民收入作為影響醫療保健費用的主要原因,單除了居民收入影響因素之外,地區差異影響也將作為醫療保健費用的主要部位,劉寧[3]等人對300戶城市家庭醫療保健需求量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醫療保健的收入高低在農村貧困家庭中變化較高。
影響居民就行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人口學,病人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經濟收入、健康狀況以及病情程度等分析,筆者發現文化水平、病情狀況、經濟收入等與選擇醫療服務相關。②醫療保障,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其就醫行為也發生改變,其中醫療保險制度調控效果不理想為主要因素。③醫療衛生機構,包含了醫療服務價格、服務質量、交通便捷等。
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三方面分析,其中農民、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的特殊人群。①隨著新農村合作醫療的改革之后,農民將作為制度層與群體層分析就醫行為的關注對象。調查發現農民的就醫行為主要是拖延就醫-主動就醫-自己買藥,在選擇醫療機構時,大多數均選擇私人診所。②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發病較慢、病程長,且少數慢性病治愈率較差等導致慢性病患者出現就醫行為偏執。其中少部位慢性患者會采用自我護理,但大多數慢性病患者均自行到藥方買藥,且在藥物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區。另方面來看分級診療實施后,在某種程度上從醫療費用與配套設施各方面吸引慢性病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為從根本上改變醫療費用高的情況以及醫生誘導慢性病患者的可能。結合上述情況來看,分級診療政策對服務對象的醫療保健行為不是很確定。
為基層首診貫徹實施到實處,需加大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并強化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在政策上吸引更多的醫療衛生優秀人才。實現基層首診醫院的主要功能,確保基層醫療質量與安全性,提高居民滿意率,讓病人相信基層醫療機構水平,并自愿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讓基層首診政策落實到位。
地方政府加強監管力度,尤其是對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要求完善醫療保險報銷制度,避免民營醫療機構利用政策趁機不謀而利。加強醫生就醫行為監管,避免醫生利用醫療資源與權力誘導病人。改變傳統增加民營醫療機構數量為醫改的成效觀念 ,需注重民營醫療機構的質量與名譽,與公立醫療機構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
慢性病患者在恢復期向下級醫療機構轉診的重要問題是,慢性病患者的治療環節全部完成,后續治療費用低,影響醫療機構的正常營收。醫療機構屬于財政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從某種程度上說醫療機構處在自負盈虧狀態,面臨著醫療機構發展問題。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財政扶持,并把慢性病的治療、康復及保健是基礎醫療機構的職能充分利用。
[1]周佳佳.分級診療政策對患慢性病老年人就醫行為的影響分析[J].青年時代,2016(13):92-93.
[2]盧若艷,李躍平,鄭振佺,等.慢性病分級診療實施現狀及障礙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17(1):41-43.
[3]劉寧,陳敏.基于分級診療視角的就醫行為分析及相關策略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9):19-21.
R473.5
A
1672-5018(2017)03-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