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萍
(1.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2.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11)
?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建構
——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為例
韓 萍1,2
(1.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2.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11)
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在于內塑學生的精神世界,外塑學生的行為習慣。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即要塑造準職業人的精神世界和職業習慣,落腳點在于建構校企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我們需要優化整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載體和育人環境等基本構成要素,最終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職業人才的育人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高職院校;校企融合
職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各行各業培養專門化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關涉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不僅需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術技能素養,也要通過各種途徑手段培養學生的人生理想,幫助引領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較為落后、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活實踐相互脫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不明顯等問題,這些都是擺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顯著特征之一,通過實施校企融合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職業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在職業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精神品質和行為習慣,是破解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問題的有效手段。
教育是塑造人類下一代,引領下一代適應社會生活、變革社會生活的最有效手段。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是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基于教育是生活中發生的對人的各種影響的認識和觀念,提出了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對人的教育,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生活也就是教育。教育全面改造、改善人的活動和過程,不僅要觀照人的生存知識和本領,更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感,教育自身難以完成上述責任使命,必須依賴人生活于其中的社會,要聯系人的生活世界。教育與生活聯系的觀點,教育的生活化理念,今天仍是我們思考解決諸多教育難題的鑰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眾多分支之一,其生活化的問題已經逐步受到了理論界的關注和重視。理論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著相似又不盡相同的解讀,有的學者認為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最終目的,思想教育應該是“走向生活”;有的學者認為生活是教育的基點,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回歸生活”;也有學者明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定義,“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長點和作用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基礎。離開了生活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將走向虛無。”[1]111基于以上的理論研究,結合多年工作實踐,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種教育模式,它積淀于真實生活,來源于生活實踐,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二次作用,實現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耦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個從生活中來,經過教育的加工,最終要作用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在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方面逐步實現自我完善與提升。
現實層面來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與高職院校的學生以及現實社會相脫節的傾向。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要求,一些學生往往對其不感興趣,甚至只要談到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產生一種逆反的情緒。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同時也嚴重影響國家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中的落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過于理想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變成為“假、大、空”式的政治說教,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過于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單純的政治教育,進而也狹隘地演變成對國家執政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及其領導人講話內容的學習。再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過于簡單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停留在課堂上老師的說教,單純的課堂灌輸與政治說教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上述問題的出現,集中的表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因此,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活相結合的角度入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從高職院校校企融合的辦學特色以及高職學生特點出發,以學生為本,以提升職業綜合能力為導向,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助推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完成學生向準職業人的轉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實現,教育內容的變革是前提,教育載體的變革是途徑,教育環境的創設是保障。
高職院校的最大特色體現在“職”這個方面,職業教育能夠使得受教育者收獲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滿足其從事一定的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因此,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需要重視職業價值觀的培養,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追求有著重要意義。”[2]91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制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3]“工匠精神”的核心不僅是對企業科技含量和技術進步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職業人的一種精神標準和價值取向。一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技術進步為優勢,專注品質的企業和企業人就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源泉,是國家財富增加的源泉所在。筆者認為,“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來講,不僅是對技術技能的要求,更是為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是職業價值觀的最高境界,涵蓋了職業理想、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追求、職業行為規范在內的方方面面內容。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培養他們的職業價值取向。“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和復雜的工程,本文只從內容生活化的角度進行探討。筆者認為,結合高職學生在不同年齡段上的認知能力、思想實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特點,職業價值觀的培育需要分級分類,實行差異化遞進式的教育活動,并要結合不同的主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
(一)開展特色入學教育,樹立正確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人們在職業生涯中,渴望實現的專業境界,是職業活動和職業成就的預期思考和期望。職業理想能夠激發人們的奮斗熱情、勇氣,毅力和聰明才智,助推人們不斷向職業目標進軍。
職業理想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職業理想的教育和引導應從入學抓起,讓學生在開啟大學生活之初就確立一個正確的方向。開展“特色入學教育”,培養學生職業價值觀。具體做法上,可以以“特色入學教育”為先導,通過“三個一”活動,幫助學生確立服務于行業的職業價值觀。“特色入學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職業認知等方面。通過入學教育,讓學生充分感知高職院校的學習氛圍、專業的發展前景以及未來學習需求等,最終讓學生在透明的認知狀態下開啟大學學習之旅。“三個一”活動主要是指新生入學時的“第一課、第一天、第一周”的系列主題活動:新生進入學校后的第一課由校長親自講授,激發學生“進入學校門,志做職業人,學習為創業,崗位當先鋒”的學習激情;新生入學后第一天,組織學生和企業“職業人”見面,培養學生對行業的興趣,提高對行業的理性認知;第一周,組織行業文化之旅,參觀企業、參觀車間、參觀展覽館、參觀文化園等,了解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歷程。通過“三個一”特色入學教育,讓學生認知、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了解行業發展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目標,讓學生堅定服務行業的決心,培養其投身行業的自豪感和職業歸屬感。
(二)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教育的本質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傳承,更重要的在于對人心靈的教化和涵養。高職教育尤其要注重對準職業人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的塑造和引導。黃炎培先生在《職業教育析疑》這篇文章中曾明確提出:“主張職業教育者,同時必注重職業道德,而公民教育實合公民道德與公民職業兩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須臾離之勢。”[4]34這里所提到的“公民道德”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道德。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分支,他涵蓋在社會道德范疇之內,是社會道德的子系統,受到社會道德的影響和制約。職業道德體現為一種約束力,常以規范、規定或約定俗成的制度體現出來。除“敬業、公平、誠信、奉獻”等共性職業道德外,不同行業因從業環境和職業關系的不同而不盡相同。職業道德對于職業人而言,至關重要。職業道德的高低與個人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休戚相關,他決定著個人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的成敗。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是國家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職業道德的培育要和職業技能的訓練并重,始終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始終。
為了能夠讓職業道德教育落實、落地,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徑,多管齊下。第一,在課程建設方面,要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職業道德作為學生素質能力提升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授課方式上要改變常規的講授式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采取案例式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二,開辟職業道德的實踐教育載體,突出活動育人的教育價值。在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實習期間,將職業道德教育寫入實習計劃,引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注重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出臺職業道德考核標準,將考核結果計入實習考核成績。另外,可以成立與職業道德相關的學生社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掘校內外的資源,組建道德講師團,讓道德模范與學生面對面;第三,結合專業倫理及其要求,制定準職業人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標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將職業規范與職業法律納入職業道德的框架范圍之內,既是今天建設法制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進一步落實與提升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必須要構筑一個多層次、立體交叉式的運行系統,建立立體教育網絡。針對學生特點,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跟進、及時調整、及時豐富,隨勢而動。通過立體教育網絡的搭建,使學生將教育內容融于心、踐于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相結合,注重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責”。可以看出,課堂教育始終是高職院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匹配生活化的課堂載體。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多維度的變革方可實現。首先,要積極探索和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的調研及大量觀察,發現學生興奮點,以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的整合與加工,建立生活化的教育內容。日常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導入新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的好感度。其次,要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是作為學生的公共課形式出現,往往課堂教學采用的是大班教學、講授灌輸的教學方式。大班額的教學嚴重地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與大班額相互結合產生的講授灌輸的教學方法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方面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大課堂合班制教學模式,變合班為單班教學。這是促進課堂教學方法變革的前提。在小班教學的前提下,積極引導任課教師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針對高職學生基礎薄弱、崇尚個性、思維活躍的特點,運用案例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方法手段,挖掘學生興奮點、興趣點,調動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灌輸為主動參與,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的學習效果。
(二)以社會實踐為引領推動完善第二課堂建設
社會實踐是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包括三個階段,社會實踐、頂崗實習和就業實習。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行業、了解企業、認知專業,逐步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做好科學的生涯規劃,提高就業競爭力。社會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全身心投入的過程,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讓社會實踐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磁場,引領學生實現心理、行為和技能的內在統一。
高職教育除了職業性之外,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社會性,主要體現在社會實踐上。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鍛煉自我中達到思想的升華,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的方式。一些職業院校已經在社會實踐方面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探索。一是通過創新教育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在2012年就與汽車產業文化創業園區合作,讓學生進行模擬的創業訓練,高仿真作業流程,讓學生在實操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創業和運營知識,通過教師輔導、學生自學、實操訓練、模擬運營、成果匯報等方式,讓學生開闊了眼界,收獲了知識和經驗,同時也通過創新項目的實踐,培養了一批學生骨干,并通過這些學生骨干帶動了學校的學風建設,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二是與專業特色結合,加大專業類的社會實踐環節。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一定要將企業納入到育人體系中來,將企業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和有力支撐,將企業建設成為高職院校社會實踐的優質基地,讓社會實踐走進企業,服務企業。在校企融合中,高職學生按專業特點到企業進行實踐,聘請企業輔導員,深層次引領學生了解行業的最新技術與發展趨勢,了解未來就業形勢,在實踐中熏陶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愛,鼓勵學生建立學好專業的信心,提升職業自豪感。
(三)與時俱進建立網絡教育陣地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2016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國家網信辦新聞發布廳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新增網民2 132萬人,增長率為3.1%。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1.7%,與2015年底同比增長1.3個百分點,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3.1個百分點,比亞洲平均水平高出8.1個百分點[5]89。網絡的快捷性、共享性和實效性使高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獲取信息。但是網絡世界良莠不齊、虛實難辨,高職學生普遍缺乏自控力,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這已是國內職業院校學生培養上所面臨的一個很難破解的共性問題。
現實來看,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養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過程中,高校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充分利用好手機等新媒體工具,發揮其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并結合大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和特點,采用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更加有效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切實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6]110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及其在新生代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的變革上帶來的影響,各大高職院校包括高等院校所做出的反應是不足的。我們現在一部分學校和老師的思維還停留在視學生手機上網等現象為洪水猛獸,采用“堵”的方法加以治理。如一些學校上課讓學生上交手機,或者課堂中屏蔽手機信號等做法便是如此。網絡化的時代每個人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留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不是該如何“堵”住學生上網的手,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在現如今的網絡時代下充分利用學生的網絡便利為教育教學活動服務。建立網絡教育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教育陣地相連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網絡活動的過程中完成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這是擺在今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高科技永遠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高速發展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目前的高職學生都是90后,是網絡的原住民,要想做好網絡原住民的思想工作,我們必須要率先掌握網絡思想教育的主動權。利用貼吧、QQ、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了解學生動態,關注其成長,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網絡交流。
具體的形式方面,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活動與網絡使用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毫無疑問,網絡使用已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因素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無論是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使用手機的低頭族已經日益龐大并且成為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因。然而遺憾的是,對于網絡使用和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方面的相關研究卻顯得太過單薄,從中國知網的搜索文獻來看,2010年以前,類似的研究文獻零星可數,2010年以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增長起來,但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有關此類研究的成果卻異常的稀少。從期刊論文發表和研究者的研究旨趣來看,這方面課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這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對學校教育造成的影響相比較而言已經嚴重滯后,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積極變被動為主動,開發與打造一系列網絡文化產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互聯網文化結合起來。如借用智能手機的網絡平臺開發思想政治教育性質的APP,或者結合當下流行的MooC理念打造慕課課程等。最重要達到的效果是要讓互聯網上聽到正面的聲音,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滲透進學生日常的網絡學習和生活中去,從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實效性。
環境是育人的重要資源和手段,青少年因其年齡的特點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為此,高職院校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就應積極主動地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同志提出:“要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7]1,這為職業教育創新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要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有利條件,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打造一個益于兩者共同發展的文化場域。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學校和企業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需要注意如下幾點。首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融入企業文化的元素,將企業文化中精髓性的優秀的內容積極引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使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感受到企業文化的氛圍,為學生盡早適應企業文化發展的需要提供便利。其次,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還需要遵循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不能片面地將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等同于企業文化建設,要在企業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教育的改造和加工,以培養學生基于企業文化的創新意識和批判能力。具體而言,在校企文化的合作方面,我們可以從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加以設計。
一方面,在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上,要將企業元素有機融入到高職校園的建設中,讓學生不出校園就能體驗到職場環境和行業氛圍。在教學方面,要建立理論和實踐一體化課堂,打破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脫節的壁壘。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將整車、零部件等實物移入課堂,理論與實操緊密結合,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做相長。有條件的學校還要建立仿真實訓場地,通過實訓周、實訓月,讓每一位高職學生都能夠在入職前接觸標準實訓作業,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高職院校要注重校園人文景觀的建造。可以通過建立企業文化長廊,將先進企業和對口企業的文化精髓通過圖片、文字、多媒體的方式向全校師生展示和宣傳。還可以建設“黨史文化墻”“校友文化墻”等等,充分發掘身邊可利用資源,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的影響和思想引導,提升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倡導學生參與到校園環境的改善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例如,可以組建文學社團,將對文字有天分和興趣的學生組織到一起,制作校園文化報。組建繪畫社團,發揮擅長繪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校園閑置景觀進行改造。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意識,激發高職學生向上奮斗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環境建設方面,要將企業先進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融入高職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服務中,構建出職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以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為例,開展了“三進三結合”的精神文化環境打造活動。“三進三結合”即5S管理進公寓、班組管理進班級、企業文化進校園。所謂“5S”,即豐田企業的現場管理方法,包括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TKETSU)、素養(SHITSUKE)五個項目[8]78。“5S管理進公寓”將豐田企業的現場管理方法與學生公寓管理相結合,將五大要素在公寓范圍內全面鋪開,通過點檢、常規檢查、集中檢查等方式常抓不懈,塑造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了學生和企業的高度認可。“班組管理進班級”管理方法,與學校常規班級管理相結合,形成班級管理的目視化看板,實現了“用眼睛來管理”,通過目視化看板能夠清晰地呈現出班級管理及每位成員的狀態及問題,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與控制。在“企業文化進校園”中引入豐田企業的文化,并結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點加以改造,以便讓學生在校園內就可以感受到特色的企業文化,了解真實企業的文化形態和工作環境。通過“三進三結合”活動的開展,逐步摸索出了一系列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特色制度文化,使學生養成“職業人”的思維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形成特色校企融合的職業文化環境。
總之,國家辦好高職院校,培養出色的高職人才,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大國工匠”是國家的立身之本、發展之本。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技能熟練型的應用性人才,同時還要求人才的思想政治和教育素養過硬,這需要我們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結合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特色,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高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路徑。
[1] 王德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構[J].高教探索,2010(5).
[2] 張宏,等.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9(9).
[3] 李克強.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EB/OL].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6-05/31/content_1993582.htm.2016-03-16.
[4] 金可溪.主張職業教育者必注重職業道德——讀黃炎培先生關于職業道德教育的論述[J].教育與職業,1987(4).
[5] 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信息網絡安全,2016(8).
[6] 邵明英,胡昌旭.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9).
[7] 余祖光.把先進工業文化引進職業院校的校園[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0(9).
[8] 王玉鵬.高職院校引入5S管理理念初探[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4).
[責任編輯:哲 文]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Tak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HAN Ping1,2
(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Changchun 13011,China)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es in shaping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and modeling students’ behavior hab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ocus on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occupation habits of students,and its foothold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oriented education mode with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We should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lly,we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fe 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School;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3.031
2017-02-24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5AKS015)。
韓萍(1971-),女,吉林長春人,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
G64
A
1001-6201(2017)03-0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