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瑛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730050)
傳統誠信創造性轉化融入大學生誠信教育
高瑛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730050)
傳統誠信是對內誠于己,言為心聲;對外信于人,恪守諾言。誠信是修身、齊家、交友、經商,乃至國家治理的文化源泉。隨著時代變遷,傳統誠信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生誠信教育要以傳統誠信為基礎,從精英化道德走向大眾化道德,輔之以契約、規則、制度、法治作為保障,教育學生誠信做人、誠信學問、誠信做事,誠信交往。
傳統誠信;創造性轉化;大學生誠信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不同的價值標準,作為起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誠信被列為個人道德價值標準之一,可見,誠信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的重要意義。學者余玉花認為,誠信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基于兩個依據:一是誠信已經成為當今國家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之一;二是誠信的道德含量在降低,生活中誠信道德被邊緣化,成為稀缺的道德資源,也就是誠信的需要與缺乏兩個原因〔1〕。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已經深深地植入中華文化的基因中,當前又被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那么誠信的內涵是什么,傳統誠信如何創造性地轉化和應用到現代社會并發揮其作用?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陣地的高校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這都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本文將逐一探討這些問題,以期對大學生誠信教育提供借鑒。
傳統誠信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傳統誠信以“誠”和“信”兩種體系出現,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準,誠與信起初是分開使用的。“誠”始于古代的神權政治,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強調祭祀過程中,個人內心對神的虔誠;傳統“信”的觀念也是從“敬神為信”開始,強調人對神的一種信賴關系〔2〕。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誠”“信”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其倫理道德的內涵逐漸凸顯,至宋明理學,“誠”上升為哲學的最高范疇,成為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真實無妄,就是人要說真話,不說空話、大話。信,《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意即,守信、守諾。《逸周書》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誠信在基本字義的基礎上,組合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匯。可見,誠信有兩個層面,首先是對內誠于己,言為心聲,不自欺,同時對外要信于人,恪守諾言,不欺人。
我國傳統社會非常注重誠信,蘊含了很多誠信的資源。比如《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之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這一《季子掛劍》的故事正是對內誠實無欺,對人信守諾言的體現,古人就有“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的說法。誠信如此受推崇正是因為它是調解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的道德規范,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所在、進德修業之根本、人際關系賴以維系并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
(一)誠信是立人之本
誠信是人立身于世必須恪守的行為規范和操守。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就是說一個人若不講信用,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黃宗羲認為:“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孟子師說·卷七》)他把誠信看作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可見誠信在我國傳統道德中的地位。漢代名臣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再一次詮釋了誠信的意義,一個人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能稱得上誠。誠信是為人處事的規范,首先是為人。如果兩個人相處,對方不誠信,自己是否可以不誠信?實則不然,對方不誠信,是他的事情,如果自己不誠信,首先是欺騙自己的,這是自己的為人,與他人沒有關系。所以誠信是為人的根本。
(二)誠信是交友之基
誠與內,信與外。誠信也是人們的交友之基。《論語》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在我國傳統社會,關羽被尊稱為“圣人”,他一生的精彩故事很多,但在天下第一關帝廟中,卻獨獨選取“夜讀春秋”這樣一則故事來發揚“關羽精神”,因為這個故事正是關羽誠信品質的最好體現。在那個男尊女卑、沒有什么“紳士”精神的年代,關羽誠信于劉備,信守諾言,才會也讀春秋,遵守倫理規范,護送兩位嫂嫂千里尋兄。勇猛的武將歷來很多,因為“忠誠”而被后人傳頌的就不多了。關羽既勇猛又忠誠,放在當下大概算“德才兼備”的人才了,這也許正是關羽最終被尊稱為“圣人”的原因。朋友相交,忠誠最難求,現代社會,人們選擇朋友時仍然最看重誠信這一品質。
(三)誠信是齊家之道
唐代魏征有言:“夫婦有恩,不誠則離。”(《群書治要·體論》)《莊子》記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這稱得上是中國版的魂斷藍橋。人們欽佩尾生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遂用“尾生抱柱”“尾生之信”比喻堅守愛情信約,繼而擴大到堅守承諾、忠誠不渝。如《史記·蘇秦傳》言:“孝如曾參,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在一個家庭中,只要夫妻、父子、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才能家和萬事興。
(四)誠信是為政之法
《左傳》曰:“信,國之寶也。”誠信也是治國理政的法寶。《論語·顏淵》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統治者講誠信,人民群眾就會熱愛擁護,國家才能長久。正如“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道千乘之國,敬事有信,節用而愛民,使民以時。”(《論語·為政》)為官之道,要義在于取信于民。統治國家需要誠信,政令的推行也需要誠信,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徙木為信,使得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秦國才能稱霸六國。反之,暴君桀、紂背信而天下大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于諸侯而亡國的史實更是證明了誠信是治國之本。
(五)誠信是經商之魂
信譽對商人來說,就如同水對魚一樣重要。我國留傳了百年的老字號商家,哪家都會有幾個“誠信”的故事。徽州商人吳南坡宣示:“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由于“南坡布”貨真價實,深受顧客信任。顧客只要在買布的時候看見“南坡布”,買了就走。晉商精神之所以流傳百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秉承誠信經商的原則。誠信為經商帶來的是長久利益。
(六)誠信是心靈良藥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意即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快樂。古人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兩者都是說真誠坦然才能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寧靜和快樂。相反,如果一個人說謊時,其身體就會發生不由自主、難以控制的變化,如呼吸和吞咽的頻率加快,排汗量增加,心跳加快,這也正是測謊儀的工作原理。
誠信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對于修身、齊家、交友、經商,乃至國家治理都是不可缺少的法寶,因此傳統誠信觀念被中華民族世代認同、堅守、傳承,成為中華道德文化的顯著特征和標識,是中華文化千年沉淀的優秀基因,至今仍是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之一〔3〕。
在傳統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誠信是否可以直接用于現代社會,成為現代社會為人處世的準則呢?這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傳統誠信作為一種“個體”道德品質,其發生方式主要依靠社會成員的道德自覺和主觀的心性修養,這種幾乎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誠信道德品質無疑需要誠信主體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追求才能達到,因此傳統誠信文化更像是一種精英文化〔4〕。在當代社會,產生于傳統社會的誠信所具有的局限性就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來。一方面,從范圍來看,傳統社會是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基本是血緣、地緣關系,誠信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規范,調節這樣一個有限的人際關系是起作用的,如果一個人不誠信,周圍的輿論都會給他帶來很大壓力。而當代,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人際關系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即使是在農村,鄉土社會基本也不存在了,人變成了社會人,人與人的關系更多是陌生人關系,這樣的人際關系依靠傳統誠信已經遠遠不夠了。另一方面,從功能上看,傳統社會是小農社會,自給自足,人與人的關系是單純的倫理關系,依靠誠信調節是可以的。而當今的市場經濟,人與人更多是利益關系,單純依靠傳統的誠信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那么,中華美德誠信如何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5〕。因此,現代社會的誠信建設必須以傳統誠信為基礎,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今天社會的發展。
(一)誠信的創造性轉化——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5〕。在傳統社會,誠信最終上升為哲學的最高范疇,成為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這就意味著“誠于內,信與外”不應僅僅是個體道德品質,不只是對圣賢、君子的要求,而是每個人之所以為人應該做的事情,是廣泛性而非高尚性道德〔6〕。從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到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中規定的“明禮誠信”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的“誠信”,都把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要求。可見,誠信應該從精英化的道德走向大眾化的道德規范,這就需要教育的教化和引導作用,讓誠信成為個體精神層面的需求和力量。
(二)誠信的創新性發展——誠信的保障制度建設
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5〕。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的誠信,也必然體現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傳統誠信的推行主要依靠人們內在道德規范和倫理習俗等內在制度作為保障,它之所以在當代市場經濟社會遇到阻礙主要是因為經濟性質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市場經濟社會誠信的建立還需要根據當前的社會經濟關系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正如學者趙士輝所說,現代社會必須在平等主體間建立一種契約關系,保證各方在交往中都獲得最大利益〔7〕,契約就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外在制度形式,表現為信用制度和法律規定,具有一定的法律制裁和監督作用,對誠信行為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6〕。因此,傳統誠信必須進行創新性發展,注入新的內容,輔之于契約、規則、制度、法治作為保障,通過外在制度建設,使誠信成為每個人都應該也必須要做到的行為規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8〕。誠信這一傳統美德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誠信就不該僅僅掛在嘴上,寫在書中,而要成為人們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準則。高校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肩負著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的重任,高校誠信的養成就要通過有效的教育使誠信成為大學生內在的道德規范,同時也要通過有效的契約、規章、制度等外在機制保障大學生身體力行踐行誠信價值觀。
(一)誠信做人
誠信社會的建立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誠信做人,樹立誠信意識。高校要把誠信教育貫徹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從入學教育到畢業教育,從德育課到基礎課和專業課,從日常行為管理到校園活動,讓誠信意識深入人心。在大學校園里,出具虛假證明騙取助學貸款、欠貸不還、拖欠學費不交、隨意違約等,這些都是個人缺乏誠信的體現。對此,既要通過誠信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誠信的內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要通過外在機制形成有力的誠信保障。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很多高校開始使用了大學生誠信檔案系統,對學生繳納學費、助學貸款進行實地調查和跟蹤,監督個人的誠信行為,發揮了很好的誠信保障作用。今后,高校還應該進一步建立誠信評價制度和誠信管理制度,對大學生在校期間遵章守約的行為進行記錄、歸納分析,對其信用程度進行年度評估,以此作為大學生信用貸款、評獎推優、競聘干部、擇業推薦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使誠信意識、信用做人成為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目標。
(二)誠信學問
蔡元培先生曾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學術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因此,高校全體師生更應自上而下倡導誠信學問的氛圍,以誠信為榮,以無信為恥,共同營造務真、求實、獨立、自由的學術空間,人人做到誠信學問,務真求實。誠信體現在課堂上,誠信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誠信體現在考試中,誠信考試,不作弊;誠信體現在學術上,誠信學問,不抄襲,不剽竊。對于學術誠信,近年來,政府和高校都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督措施。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已經把包括高考、四六級考試等國考作弊行為列入刑事犯罪。對于學術抄襲和剽竊行為,法律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目前,很多高校對考試作弊采取取消學位證或者退學、降級等處理辦法,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學術誠信。今后,要繼續切實推進制度和法律的執行力度,讓誠信成為習慣和自覺。
(三)誠信做事
誠信建設的實效就是人人都誠信做事、實事求是。大學生求職面試時刻意隱瞞或者夸大一些事實可能會得到一時的利益,但最終會影響一個人的長遠發展。高校應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絡、微信、微博等多種平臺宣傳誠實守信的校園人物,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和社會的誠信人物和現象,在實踐中培養誠信的做事方式,做到成績誠實,經歷誠實,職務誠實。今后才能在職業社會中遵守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規范,才能最終獲得職業的成功。
(四)誠信交往
誠信是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原則。然而由于缺乏真誠與信任,于是校園里沉溺于網絡世界不愿與人交往者有之;宿舍同學之間相互猜忌,人際關系淡漠者有之;為爭奪戀人、搶奪獎學金者有之;逢場作戲、多角戀者有之,這些極不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與學術誠信、職業誠信有一定的法律和規范來保障相比,人際交往誠信缺乏制度保障,但人際交往中誠信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因為人存在于社會關系中,離不開相互間的協調與合作,誠信是構成這種社會關系的基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相互懷疑,彼此猜忌,沒有信任,不守諾言,雙方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人類社會的許多活動就無法進行。在社會交往中待人誠懇,信守諾言,既能取信于人,又有彼此間的信任。因此,大學生更要誠信交往,遵守約定,言行一致,信守承諾。
誠信做人、誠信學問、誠信做事、誠信交往,這是當代大學生對誠信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人都誠信,社會才會誠信,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安全更幸福。誠信是一種品行、一種道義、一種責任,不僅彰顯著一個人內心的自重與尊嚴,也塑造著一個時代的靈魂與精神。個人誠信與國家信念、民族信仰、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作為肩負著中國夢的新時代青年學子,在求學之路上更應當認真領悟誠信的本質和內涵,積極倡導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正確認識誠信對塑造品格、升華人格的重要意義。不管在什么時候,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培養誠實守信的品德,以誠信創設人生未來。
〔1〕余玉花.論誠信價值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96-100.
〔2〕李德顯,洪云.誠信的內涵考辯及其對學校誠信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25):38-42.
〔3〕林倩如.弘揚傳統誠信價值觀念,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2016,28(1):20-24.
〔4〕武林杰.中國傳統誠信文化的現代性轉化〔J〕.倫理學研究,2016(3):30-34.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03.
〔6〕廖澤香.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的辯證關系及現代啟示〔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9(4):61-63.
〔7〕趙士輝.中國傳統誠信觀的特點及其現代意義〔J〕.道德與文明,2003(1):55-57.
〔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15).http://china.huanqiu.com/mrwx/2017-02/10137518. html.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Virtues with Modern College Integrity Education
Gao Ying
(College of Marx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grity means being honest to yourself and other people.Your words are the voice of your mind,and you should keep your promise to others.Integ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elf-improvement,family harmony,friend-making,businessrunning,and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governance.With the change of times,traditional virtues need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The integr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integrity,from elite to popular morality,supplemented by the contract,rules,systems,the rule of law as a guarant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ducate students to be honest in daily life,academic research,work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raditional integrity;creative transformation;collegeeducation of integrity
G641
A
2096-2266(2017)07-0063-05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7.010
(責任編輯 張玉皎)
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微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創新研究”(15XJA710002)
2017-03-02
2017-04-06
高瑛,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