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燕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山東萊蕪 271104)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容易導致孕婦產婦的死亡,嚴重威脅產婦孕婦的生命安全,因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臨床治療手段,保證和維護產婦孕婦的生命安全[1]。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病情危重的情況下,需要把握最佳搶救時間,采用子宮動脈結扎手術的方法,由于手術創傷較大,在止血不徹底的情況下需要對患者的子宮進行切除[2]。現對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臨床治療方案和效果等進行比較性分析。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本院進行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的患者患例共60例,將其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主要觀察對象,并按照隨機性原則將其平均劃分為兩組,即A組和B組,每組患者各有30例。A組患者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7.4±2.2)歲;B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7.6±2.0)歲。兩組患者年齡、疾病類型和病程等對本次實驗結果不產生影響,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常規檢查。
A組30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為欣母沛治療:產婦分娩后,對剖腹產患者的宮體進行10 U注射,靜脈滴注10 U縮宮素;對于自然分娩的患者進行欣母沛注射止血。欣母沛注射止血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要對剖腹產患者的宮體進行250 μg的欣母沛注射止血,對于自然分娩的患者臀部位置進行250 μg的欣母沛注射止血[3]。對患者是否有出血情況進行嚴密觀察,一旦發現患者有出血情況,需要實施欣母沛重復注射止血治療,直到患者止血成功。
B組30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為子宮動脈結扎術治療:在子宮下段一側找到子宮動脈,并捫住動脈搏動,使用大號圓針和薇喬線在患者的子宮前壁處進行入針,出針位置和打結位置則是患者子宮后壁的韌帶處。
A組和B組患者在臨床治療后,均需要進行常規的術后處理,另外均需臥床休息1 d。
根據患者的實際治療情況,記錄和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陰道流血情況,同時觀察患者的止血效果,對不同止血方案下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性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文本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組30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在欣母沛治療中,手術時間為(40.4±8.3)min,術中出血量為(965.5±123.7)mL,術后陰道流血時間為(10.15±2.2)d;B組30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在子宮動脈結扎術治療中,手術時間為(68.7±10.3)min,術中出血量為(1 523.5±276.4)mL,術后陰道流血時間為(16.5±4.1)d。A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陰道流血天數均明顯少于B組患者,A組患者臨床治療止血效果要優于B組,兩組實驗結果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是產婦在分娩后出現大出血,出血原因較多,包括胎盤剝離不全、胎盤早剝、胎兒巨大、凝血功能障礙、宮縮乏力、產婦精神緊張或多胎妊娠等。調查研究發現,每年因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去世的婦女較多,其中出血致死是主因,產婦在產后出現大出血或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產生,失血量過大會直接導致患者的休克以及死亡。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中一般會采用子宮動脈結扎術治療,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對患者的身體損傷較大,止血效果也一般,也會產生各種術后并發癥。應用縮宮素類藥物對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起效快和半衰期長的特點,能夠在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中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根據臨床實踐研究發現,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在欣母沛治療中,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陰道流血天數均較少,止血效果明顯,在臨床實踐中具有進一步的推廣、應用價值。
[1] 齊宏艷.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164-165.
[2] 梁華.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的臨床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13):2398.
[3] 李豐.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50例患者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6,24(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