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亮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器官移植技術的開展,改變了外科只切不建的習慣定勢,已經和正在解決人類重要生命組織損傷和器官功能衰竭的難題,為醫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變化[1]。據統計,自1912年卡魯爾首獲諾貝爾獎起,到1996年杜赫提和金格納格爾獲得諾貝爾獎,這84年中就有2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和貢獻直接與器官移植發展有關[2]。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對于自己所處的時代有一個智慧而經典的描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边@句充滿矛盾而又讓人折服的名言適用于每一個時代,既模糊又精確的描述道出了一個顛覆不滅的真理:事物總是在矛盾中發展的,每個時代的進步也離不開矛盾。器官移植技術的出現,決定了器官具有稀缺性,也就決定了器官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問題,已成為醫學倫理學的焦點之一。
由于傳統思想對大眾根深蒂固的影響,要想在短期內從人們內心改變對遺體捐獻的厭惡和恐懼情緒幾乎不可能。[3]器官移植的快速發展促使人們從倫理、科學技術、哲學角度思考人身體的本質及生存的意義問題。器官分配應該遵循哪些分配倫理原則和供應順序。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器官移植技術這種拯救生命的利器也許會成為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就需要規則、向導和調節者去規范人們對于生命技術的追求,約束人們對生命科學技術的追求,也是社會對于生命倫理研究的呼喚。
我國器官移植立法進程表現為三部曲: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器官移植單行法規,充滿了曲折性。1999年初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法(草案)起草完成。之后,器官移植法律問題專家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和研究。2006年以前,我國全國性的器官移植立法一直處于空白狀態,地方性法規有:《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2000年頒布,《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2003年頒布,另外臺灣、山東、福建、北京等地也相繼頒發和實施相關法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追求、實踐檢驗和地方性立法的不懈嘗試,國家衛生部于2006年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第一次對人體器官移植手術準入主體資格進行了規定和約束。
縱觀器官移植法律研究現狀,我國醫學界和倫理學界對器官移植相關問題的研究比較集中,法學界相對較為沉默,研究成果也較少,如:相關論文數量少、著作少。查閱近十幾年來的文章和相關書籍我們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論文內容主要有二:一是對器官移植立法研究。包括器官移植立法的現狀、意義、原則、思考和建議。二是對器官捐獻的研究。包括對器官捐獻行為的法律性質、來源、途徑、構成要件及法律后果的分析研究。而專著較少,劉長秋著的《器官移植法研究》。
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快速發展,器官被利用的價值大大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器官的商品化。整個人體的利用始于器官的利用,從而推動了人體利用廣泛化。既然人體是有用的,那么人體就是一種資源,既然可以買賣,那么人體商品化將會是最終結果。商品是用來在市場上自由買賣的,人體一旦自由買賣,人類所具有的獨特性、神秘性將被徹底打破,人們對于人類生命的敬畏也將被毀滅殆盡。人類自從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確定了他們的目標:改善環境,促進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在標志。提高和改善自身生命質量,是改變人類內在的本質。縱觀社會和歷史的發展,人們不但改造著大自然,把大自然納入到客體的被改造對象的范圍,而且也在推進自身的進化和發展。人類對人體的利用不能一概否定或者肯定,要從其合道德性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倡導器官捐獻是“立德”“大我” “大愛”等中國傳統美德的體現,進行器官捐獻是自己生命延續的一種表達形式,只有民眾對器官的傳統認識發生了變化,才能大幅度提高中國的器官捐獻率[4]。在任何一個時代,現實的東西總比聲望要現實的多得多,功利主義和抽象價值比較起來更為誘人。因此,具體來說,國家應該從加強立法、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加強宣傳力度這四個方面著手推動器官捐獻工作開展[5]。
[1] 何倫,王小玲.醫學人文學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64.
[2] 伍天章.醫學倫理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52-255.
[3] 劉長秋.器官移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
[4] 楊穎,黃海,邱鴻鐘.我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院,2014,18(3):18-19.
[5] 李恩昌,柏寧.國家倡導是推動器官捐獻工作的關鍵[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6):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