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學 邵芳芳
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 浙江省桐鄉市 314511
血竭生化湯合并雌孕激素治療藥物流產不全的療效觀察
吳娟學 邵芳芳
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 浙江省桐鄉市 314511
目的:觀察血竭生化湯合并雌孕激素治療藥物流產不全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血竭生化湯加減。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5%,對照組為65.5%,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血竭生化湯合并雌孕激素治療藥物流產不全療效較好。
血竭生化湯;雌孕激素;藥物流產不全;療效觀察
藥物流產是避孕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目前已被廣泛應用。藥物流產不全在藥物流產中占10%左右[1],其主要癥狀是陰道流血持續不凈,嚴重者并發感染、粘連、子宮大出血等。筆者運用血竭生化湯合并雌孕激素治療藥物流產不全,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2013年婦科門診就診的藥物流產不全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2例與對照組58例,兩組在年齡、體重、妊娠分娩次數、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較,情況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年齡20-36歲,無內外科疾病;②藥流后半月惡露未凈;③B超提示宮內殘留物<2.0mm2,血βHCG<2000miu/ml。
2.1 對照組:口服補佳樂1mg/次,每日二次,連服21天,于第12天時加服醋酸甲羥孕酮片10mg,每日一次,連服10天。
2.2 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血竭生化湯。處方:血竭3g,當歸20g,川芎15g,桃仁6g,炮姜5g,益母草30g,蓮房炭15g, 血余炭15g,制香附10g,炒青皮6g,炙甘草6g。伴腹痛者加失笑散 20g,伴頭暈乏力者加黃芪 15g、黨參 15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一周。
3.1 療效判定(自擬) 治愈:一周內陰道流血停止,血βHCG下降顯著或正常,撤藥性出血后 B超提示宮內殘留物未見。有效:一周內陰道流血停止,血βHCG下降顯著或正常,但撤藥性出血后B超提示宮內殘留物仍存在。無效:陰道流血一周未凈,血βHCG下降緩慢,B超提示宮內殘留物存在。
3.2 治療結果:治療組中,治愈 50例,好轉 8例,無效 4例,總有效率93.5%,觀察組中治愈28例,好轉10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65.5%,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如袁某某,女,29歲,2014年3月15日初診,2-0-3-2,大產后10個月,藥流后20天陰道流血未止,色暗,量時多時少,伴小腹刺痛,面色不華,血βHCG987.2 miu/ml,舌淡有瘀點,脈細澀。辯證為氣虛血瘀。治擬益氣養血化瘀。處方:血竭3g 黨參15g黃芪15g當歸20g 川芎10g 桃仁6g 炮姜5g 炒青皮6g 益母草30g 蓮房炭15g血余炭15g 失笑散15g 制香附10g 炙甘草6g 七劑。另加服補佳樂1mg/次,每日二次,連服 21天,于第 12天時加服醋酸甲羥孕酮片10mg,每日一次,連服10天。2014年3月23日復診自訴服藥后三天陰道流血量增,排出血塊數枚,今日惡露已凈,復查 B超示宮內殘留物5*6mm,血βHCG78.4miu/ml。囑其一月后復查。三診:4月19日,自訴 2015年4月9日經轉,8天始凈。B超示子宮內膜6mm,宮內未見殘留物。
藥物流產不全屬中醫學“惡露不絕”,“胞衣不下”范疇,《胎產心法》論:“產后惡露不止,非如崩漏暴下者之多,由于產后傷其經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并而下,日久不止”。張景岳論:“產后惡露不止有因血熱”。綜其病因主要為瘀血內停、氣不攝血、血熱內蘊。三者往往相互為患,然“瘀血”是其病理核心,故“祛瘀生新”為治療的基本思路。其代表方為傅青主的“生化湯”,現已被廣泛應用。血竭生化湯在其基礎上加味而成。方中血竭專入血分,破積血又生肌止痛,具有活血化瘀與收斂止血的雙重作用。有利于殘留物的排出與子宮內膜的修復;益母草祛瘀生新;血余炭、蓮房炭、化瘀止血,當歸、川芎又名佛手散,逐敗血、生新血;炮姜溫澀止血;香附、炒青皮為行氣藥,氣行則血行,又能行氣和胃,緩解雌孕激素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同時隨癥加減用藥。全方通中有守,行中有止,相輔相成,其祛瘀生新見效快,有手術刮宮之效。近來研究發現,藥流患者較人流患者雌激素水平上升緩慢,對子宮內膜修復較慢,使子宮對縮宮素和前列腺素敏感性降低,影響子宮收縮[2],雌孕激素促進子宮內膜修復,減少出血,恢復月經周期。血竭生化湯合并雌孕激素治療藥物流產不全療效好,值得推廣。
[1]桑國衛,賀昌海,邵慶翔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素前列醇片終止妊娠 17523例的大規模引入性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1999,15(5):323
[2]劉春紅.雌激素治療藥流后出血療效分析[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1,21(5):598
R758.25
A
1672-5018(2017)01-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