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付亮++黃娟++謝洲++王強
摘要 從選地與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病害防治、采收與儲藏、品質分級等方面介紹了達州地區丹參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進一步提高達州地區農民收入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丹參;高產;栽培技術;四川達州
中圖分類號 S567.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066-01
達州市位于川、渝、鄂、陜結合部,是全國地理及氣候南北分界線秦巴山區的一部分,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多種藥用植物生長[1-3]。丹參屬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莖入藥,為我國傳統大宗藥材,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4]。因市場需求大,是農民致富理想的種植品種之一。近年來,受市場價格影響,加之農戶種植方法不當,產量不高,致使很多農戶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因此,通過總結多年的丹參種植經驗,現將達州地區丹參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選地與整地
選擇地勢較平、向陽、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或微堿性的砂質土地塊[5]。于立冬前后,深耕30 cm左右,翌年春季再翻耕1次,打碎耙平,平整后開寬1.0~1.2 m的廂,廂溝深15~20 cm,廂溝寬20 cm。整地時施足底肥,施圈肥或土雜肥22.5~30.0 t/hm2。
2 播種
丹參主要采用分根繁殖或扦插苗移栽,也可用種子直播或育苗移栽。達州地區多采用分根直播方式。選擇直徑0.3~0.7 cm、粗壯、色紅、無病蟲害的一年生側根,截成3 cm左右長的小段,于2—3月直接栽種,也可在11月收獲時栽種。按株行距25 cm×25 cm穴栽,穴深5~7 cm,每穴栽1~2段,直立栽種,不可倒栽[6]。栽后覆土超過根條上端1.5~3.0 cm。用種根750~900 kg/hm2。
3 田間管理
3.1 補苗
3—4月幼苗開始出土時,進行查苗,發現土壤板結、覆土較厚影響出苗時,扒開蓋土,促進出苗,同時對缺苗的地方進行補苗。
3.2 中耕除草
丹參前期生長較慢,苗高9 cm時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封行前再進行2~3次中耕除草,可結合施肥進行,做到有草即除。
3.3 排灌
移栽后應保持土壤濕潤,確保成活。成活后一般不澆水,干旱時及時溝灌或澆水[7]。雨季要及時排水,以防爛根,追肥后要澆水。
3.4 施肥
第1次施肥在春季丹參返青后,以氮肥為主,施腐熟好的稀薄人畜糞尿水22.5 t/hm2 [8]。第2次在開花前施尿素75 kg/hm2、硫酸鉀97.5 kg/hm2或追施丹參三元專用肥750 kg/hm2。第3次在開花后施過磷酸鈣300 kg/hm2和氯化鉀150 kg/hm2。第2、3次施肥以磷鉀肥為主,溝施或穴施,施后覆土提高肥效,促進種子和根的生產。
3.5 摘蕾
除留種用的丹參外,從4月中旬開始,在花薹剛抽出1.5~2.0 cm時掐掉。每5~10 d摘剪1次花薹,連續進行幾次。
4 病害防治
根腐病可導致根部腐爛發黑,個別莖枝枯死,甚至全株死亡[9]。在防治上,栽種地塊地勢要高,避免積水;種苗要健壯無病;發病后要及時將病株拔出并燒毀,病穴用石灰消毒;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澆灌。有根結線蟲病的須根上有較多瘤狀結節,致植株矮小,長勢弱,葉片變黃,最后全株死亡。在防治上,無病植株留種;實行水旱輪作。菌核病發病植株莖基部、芽頭及根莖部位逐漸腐爛變褐色,并在發病部位及附近土面、莖桿基部內部,生有黑色鼠糞狀的菌核和白色菌絲體,植株枯萎死亡。在防治上,加強田間管理,及時疏溝排水;實行水旱輪作。
5 采收與儲藏
年底莖葉經霜枯萎至翌年早春返青前,是最適宜的收獲期。一般丹參于栽種翌年11月至12月上旬收獲。采挖要選擇晴天進行,從根部挖起,將泥塊抖掉,曬至根部失去部分水分后,除去附著泥土,包裝運回,忌水洗雨淋。丹參質脆易斷,要防重壓,易潮生霉,易蟲蛀。因此,儲藏溫度應控制在30 ℃以下,相對濕度70%~75%。儲藏期間要定期檢查,發現受潮或溫度過高,及時翻堆、攤晾。
6 品質分級
對不同品質的丹參進行分類分級,再進行市場銷售,有利于提高丹參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丹參主要分2個品種,一是野生品。干貨。圓柱形,條短粗,有分枝,多扭曲,表面呈紅棕色或紅黃色,皮粗糙,易剝落。無蘆頭、毛須、雜質、霉變。二是家種品。一級:干貨。圓柱形和長條形,偶有分枝。表面紫紅色或黃紅色,有縱皺紋。質堅實,皮細而肥。斷面灰白色或黃棕色。無纖維。無蘆莖、須根、碎節、雜質、蟲蛀、霉變。二級:干貨。除有單枝及撞斷的碎節外,其余與一級相同。
7 參考文獻
[1] 付亮,謝洲,李勇,等.達州市中藥材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南方農業,2015(18):140-142.
[2] 熊丙全,陽淑,萬群,等.川產道地藥材丹參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5(3):27-28.
[3] 張謙,丁文靜,郭艷萍,等.沂蒙山丹參的生產現狀與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4(10):63-65.
[4] 張義云.丹參種植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農業信息,2014(17):23.
[5] 姜衛衛.山東地區丹參規范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6] 畢勝,閆龍民,彭東,等.山東丹參規范化種植技術[J].農技服務,2013(10):1114-1115.
[7] 農訓學.丹參栽培與加工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4(4):42-45.
[8] 杜琳,黃桂東,陳劍泓,等.丹參的高產栽培及加工技術[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7):89-90.
[9] 胡曉黎,田玲,劉娜,等.丹參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陜西農業科學,2010(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