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
摘 要:比熱容的概念,在熱學部分乃至整個初中物理教學中都是一個難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有效地設計學生實驗,有針對性地設置促進學生思維遞進的問題串,將能很好地突破此難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比熱容的概念。本文主要用問題串的形式,逐步遞進引導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關鍵詞:比熱容;問題串;比值定義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7)2-0067-2
1 案例描述
在比熱容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對比熱容的概念有逐步遞進理解的過程,筆者從生活常識出發,設計了以下幾步:
[第一步] 為了讓學生對物質吸熱多少跟什么有關有初步印象,創設情境,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用燒開水引導學生思考。燒開半壺水和一壺水,所需加熱時間哪個長?說明吸收熱量多少與什么有關?
學生:燒開一壺水時間長。說明質量越大,吸收熱量越多,即吸收熱量多少跟物體質量有關。
(2)將一壺水燒開和燒到50 ℃,哪個需要加熱更長時間?吸收熱量多少與什么有關?
學生:將一壺水燒開所需加熱時間更長。說明吸收熱量多少跟升高的溫度有關。
(3)海邊的水和沙子,從早晨到中午,接受相同的日照后,誰的溫度高?說明吸收熱量多少跟什么有關?
學生:沙子的溫度高,說明吸收熱量多少跟物質種類有關。
以上幾個問題,從生活體驗出發,一環扣一環,提煉出物理規律,讓學生有初步印象,物質吸收熱量多少跟物體質量、升高的溫度、物質種類3個因素都有關。
[第二步] 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用相同的酒精燈加熱相同質量、相同初溫的水和沙子,觀察并記錄相應時刻的溫度值,觀察不同物質吸熱升溫的快慢情況。通過分析數據,讓學生感知到不同物質吸熱升溫的本領不同。
(1)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在圖表上畫出水和沙子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2)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吸收相同熱量,沙子和水升高的溫度卻不同?
學生:可能沙子和水吸熱升溫的快慢不同。
(3)教師引出比熱容的概念,由此可見,不同物質吸熱升溫的快慢不同,這反映了物質的一種屬性。為了表示物質的這一屬性,引入一個物理量叫比熱容,用字母c表示,其數值等于單位質量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同種物質的比熱容相同,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般不同。
[第三步] 介紹比熱容的定義公式c=Q/mΔt。對于這一定義公式,教材是利用比值法得出的,涉及到4個物理量,比初中階段其他幾個比值定義的物理量更難理解。從課堂反應來看,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似乎很難理解。為了讓學生理解比熱容與其他幾個物理量的關系,筆者又以水為例,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1 kg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 J。
(2)1 k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c,那么m千克水溫度升高1 ℃,需要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為:Q1=mc。
(3)m千克水溫度升高Δt,需要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Q2=mcΔt,
筆者總結:
同理,對于任何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Q,質量為m,變化的溫度為Δt,三者的關系為:Q=cmΔt,不難得出c=Q/mΔt。此時,很自然得到比熱容的單位是J/(kg·℃)。
2 案例評析
(1)本案例中幾個問題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生活中熟悉的常識入手,幫助學生認識到物質吸熱升溫跟什么因素有關,將物理課堂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化解為身邊的生活現象,易于學生理解。
(2)小班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差異,有效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對學生學情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包含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認知特點和可能存在的思維障礙,這些都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重要的依據。本案例兼顧到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給他們搭建平臺,將比值定義物理量的過程,解析為一個個小問題,大大降低了理解上的難度。這與課前筆者仔細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的認知基礎分不開。
(3)本節課學生的認知與筆者的設計有沖突,遇到如此偶發事件,筆者能迅速作出反應,改變原有計劃,順著學生的思路,作出積極的引導,最終取得較好的效果。作為教師,如果遇到類似的“突發情況”必須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難點。
(4)如果時間足夠,對于教學中的難點必須設計問題緊跟其后,立刻訓練檢測,幫助學生強化理解。
(5)“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初中物理涉及到幾個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在新授課時,對于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義,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說出來,寫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物理量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九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劉玲.創設有效情境 構建高效課堂[J].物理教學探討,2013,31(9):14-16.
[3]王愛生,佟巖.初中教科書中引入比值法定義物理概念的思考與實踐[J].物理教師,2007,28(3):26-27.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