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曉強
摘要 馬尾松毛蟲繁殖蔓延快,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蟲,也是潛山縣歷史性松林害蟲,呈周期性發生,對松林危害較大。根據潛山縣松毛蟲發生特點,探索出“分類施策,綜合治理”的防治方法,基本實現了馬尾松毛蟲的可持續控制。
關鍵詞 馬尾松毛蟲;發生情況;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安徽潛山
中圖分類號 S763.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09-02
1 潛山縣歷年來馬尾松毛蟲發生情況
馬尾松毛蟲,又名毛辣蟲、毛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屬的一種昆蟲。在潛山縣,馬尾松毛蟲1年發生2~3代,以幼蟲在針葉叢中或樹皮縫隙中越冬。
1.1 發生區域
潛山縣南部丘陵地區為馬尾松毛蟲常災區,一般年份都有低蟲口存在,但不形成災害,其中黃鋪鎮的陳橋村、云峰村和痘姆鄉的求知村蟲口密度較高,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后也不成災。在大發生年份,潛山北部低山區為偶發區,危害較嚴重。在距丘陵地區較遠的深山區為安全區,不會發生危害。
1.2 發生周期
潛山縣屬于馬尾松毛蟲2~3代類型區,馬尾松毛蟲是潛山縣歷史性森林病蟲害,呈周期性發生。據潛山縣志記載,1746年、1920年、1931年、1941年潛山縣松毛蟲大發生。建國后,潛山縣每年均有發生[1-15]。
2 潛山縣馬尾松毛蟲風險評估
2.1 分布情況
馬尾松毛蟲分布于我國秦嶺至淮河以南各省,是我國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蟲之一。
2.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
加強預測預報,出現大發生征兆時,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在營林技術上,培育針闊混交林,提高林分抵御松毛蟲的能力;在防治措施上,使用赤眼蜂、白僵菌粉、青蟲菌六號、蘇云金桿菌或松毛蟲病毒CPV、NPV進行生物防治,或者使用黑光燈或性誘劑誘殺成蟲,對于蟲口密度高且處在上升趨勢的發生區則進行化學防治,以迅速壓低蟲口密度,防止擴散蔓延。
2.3 擴散蔓延的可能性
馬尾松毛蟲傳播以自然傳播為主。在幼蟲期,幼蟲在食料不足的情況下,會通過爬行由受害嚴重林分向受害輕微林分遷徙,一般情況下,爬行距離為數十米至數百米。
在成蟲期,成蟲通過飛翔遷徙。成蟲除了具有趨光性之外,雌成蟲還有在生長茂盛的松林、疏林、林緣或健康松林產卵的習性。雌成蟲飛行高度一般為3~5 m,最高達20 m,少數達50 m,飛行速度一般為2.0~2.7 m/s,4:00—5:00和19:00—23:00為飛翔高峰期,遷飛距離可達5~10 km。
2.4 天敵分布情況及制約能力
天敵對抑制馬尾松毛蟲大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馬尾松毛蟲適生區都有馬尾松毛蟲天敵分布,其中主要有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和病原微生物。
寄生性天敵主要有寄生蜂(赤眼蜂、黑卵蜂等)和寄生蠅(蠶飾腹寄蠅、傘裙追寄蠅等)。1983—1985年對廣西欽州市三十六曲林場調查,馬尾松毛蟲第1代卵期寄生蜂平均寄生率為32.4%,第2代為41.8%;1982—1985年該場對馬尾松毛蟲蛹期調查,第1代寄生蠅寄生率為55.5%,第2代為41.9%,第3代為52.5%。
馬尾松毛蟲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蜘蛛、螳螂、獵蝽、螞蟻、胡蜂、鳥類等。其中廣腹螳螂、中華大刀螂等若蟲、成蟲每日可捕食馬尾松毛蟲多達4~5頭。日本弓背蟻、雙針蟻以馬尾松毛蟲1~3齡幼蟲為食,捕食率可達25%~65%;據調查,捕食馬尾松毛蟲的蜘蛛種類達69種,其中常見的有斜紋貓蛛、細紋貓蛛、角紅驁蛛、蠅虎等9種,一般以1~3齡馬尾松毛蟲幼蟲為食,1只成蛛每天可捕食15~20頭。中黃獵蝽若蟲平均每天可捕食馬尾松毛蟲2齡幼蟲2.1條以上,成蟲平均每天捕食3齡幼蟲3.4條,最多可達15條。香港鈴腹胡蜂、帶鈴腹胡蜂可捕食1~4齡幼蟲和卵,1986年對廣西欽州市三十六曲林場掛卵調查,捕食率為21.8%,幼蟲期捕食率為58.3%。
馬尾松毛蟲致死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細菌和病毒。在生產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是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和CPV,三者在林中使松毛蟲感病死亡率分別達到70.8%~97.6%、88.6%~97.5%、53.0%~92.0%。
2.5 對經濟和非經濟方面的影響
馬尾松毛蟲主要取食松針,大暴發時,數日之內可以將松林針葉蠶食完,嚴重時可致松林死亡。據調查,受害松林生長量減少1.38 m3/hm2,松脂減產279 kg/hm2。
馬尾松毛蟲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松林死亡,林分退化,生態效益降低;在景區,松毛蟲大發生時,不僅影響景區景觀,還對游客健康產生威脅,影響旅游產業的經濟收入。在農區,松毛蟲大暴發時,松毛蟲會侵入農田、耕地、畜舍、民房,污染水源,影響農民耕作,威脅家畜健康。
松毛蟲幼蟲和蛹都帶有毒毛,人體和家畜接觸后,會引起皮膚紅腫刺疼,即“松毛蟲皮炎”。嚴重時導致全身不適和關節紅腫,甚至潰爛,從而病情加重為“松毛蟲病”。家畜取食被污染的植物,或者飲用被污染的水,還導致食道感染,嚴重時會發生潰瘍,甚至死亡[10,16-27]。
2.6 定量風險評估
潛山縣松林面積66 820.7 hm2,2015年潛山縣馬尾松毛蟲累計發生7 066.67公頃次,按照馬尾松毛蟲的特點,根據《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病、蟲)風險分析指標體系》賦值,得到:
發生率=7 066.67÷66 820.7×100%≈10.575 6%,得P1≈1.378 0。
P21=0.5,P22=0.5,P23=3.0,P24=1.5,P25=2.5,則:
P2=■≈1.229 8
P3=0.4×0.5+0.4×3.0+0.2×1.0=1.6
P4=Max(2.0,3.0,3.0)=3.0
P5=(1.0+1.0+1.5)÷3≈1.1667
R=■≈1.635 3
R≈1.635 3,1.5 3 風險管理 一是加強監測。在常發區、偶發區設立監測點,常年監測馬尾松毛蟲蟲情,建立監測指標。二是分類防治。根據常發區和偶發區不同發生特點,采取不同防治措施。三是營林技術。在馬尾松純林中開展林分改造,封山育林,誘導形成針闊混交林,改善松林林相和林下植被;保護林內天敵,招引益鳥。四是生物防治。偶發區蟲口密度上升時,釋放寄生性天敵和白僵菌,壓低蟲口密度。常發區蟲口密度較高時,在進行無公害農藥防治的同時,使用CPV、白僵菌。五是物理防治。在常發區蟲源地,設置固定黑光燈誘殺。六是化學防治。在常發區和偶發區使用無公害農藥防治,壓低蟲口密度后再進行生物防治[4,28-34]。 4 參考文獻 [1] 侯陶謙.中國松毛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75. [2] 馬尾松毛蟲[EB/OL].[2016-10-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Khl8dnquezOMBkUOQCZ90aLcyHcn2KyLNnJNT9JEGEUyZUi3Ak4-qxGNsgiRx_PwoApWMjN6qtodu8FVAtspULd2yCNE02n7oDxCQ7qTmgO89DzYekYv05_H3uimzQ6rOE-dt_V4Q6nCoJRMw9UHua. [3] 張國慶.馬尾松毛蟲無公害防治研究與應用[EB/OL].(2009-08-28)[2016-10-25].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51915. [4] 張國慶.馬尾松毛蟲防治關鍵期與防治歷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4):144-146. [5] 張國慶.馬尾松毛蟲暴發年份自然種群生命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4):151-153. [6] 張真,李典謨.馬尾松毛蟲暴發機制分析[J].林業科學,2008,44(1):140-150. [7] 李新航.馬尾松毛蟲種群暴發過程及機制的突變理論模型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8] 薛賢清.大區域氣候對馬尾松毛蟲發生規律影響的探討[J].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3(3):44-53. [9] 陳昌杰.松毛蟲綜合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9-25. [10] 張楨.潛山縣松毛蟲病調查分析及精細化預防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148-150. [11] 張國慶.生物災害管理論研究與生物災害精確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1(3):20-23. [12] 張國慶.基于高分辨率遙感數據與TSE方法的生態系統精細化管理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154-157. [13]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84-87. [14] 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30. [15] 石再華,許紅玲,石懷綬,等.安慶市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報[J].安徽林業科技,2006(3):4-5. [16] 張國慶.復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92-195. [17] 張國慶.災害管理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4-25. [18] 張國慶.基于TSE分析理論的林業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155-157. [19] 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20] 賀剛,操丙周,張國慶.馬尾松毛蟲精細化預報多層感知器建模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175. [21] 張國慶.論標準化原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37. [22] 張國慶.氣候變化對生物災害發生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0-323. [23] 張國慶.基于系統健康管理理論的林業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管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198-199. [24] 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的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39-43. [25] 張國慶.基于系統關鍵因子分析理論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關鍵期分析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201-203. [26] 張國慶.林業標準化原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25-226. [27] 張國慶.節氣與生物災害防治歷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7-230. [28] 張國慶.生態環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24-225. [29] 熊端元,朱汪興,張國慶.馬尾松毛蟲精細化預報徑向基函數建模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163. [30] 張國慶.基于高分辨率遙感數據與TSE方法的生態系統精細化管理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153-156. [31] 王慶前,丁德貴,周衛,等.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情況分析與治理措施[J].植物檢疫,2006(2):42-44. [32] 張國慶.馬尾松毛蟲暴發年份的自然種群生命表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11(1):114-118. [33] 儲江山,徐勝利,張國慶.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算法試驗研究-以潛山縣馬尾松毛蟲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5(18):173-180. [34] 汪全兵,陳南松,張國慶.馬尾松毛蟲精細化預報回歸建模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