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


摘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林業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不斷加大,對甘肅省民樂縣的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本文著重闡述了民樂縣林業有害生物普查項目的基本狀況以及對此開展的主要工作內容,對縣林業資源大量外業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數學統計歸類,并參考往年的資料,分析了當前民樂縣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現狀,進而對未來幾年林業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加以預測,并歸納總結了今后林業工作和推廣應用實踐中應采取的措施,最后提出了一些在今后工作中的建議。
關鍵詞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發生面積;種類分布;甘肅民樂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11-01
1 項目研究概況及主要工作內容
1.1 調查研究區域自然經濟狀況概括
甘肅省民樂縣位于東經100°22′59″~101°13′9″,北緯37°56′19″~38°48′17″之間,屬于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區,縣域內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被類型和自然條件獨特。縣內森林面積大,樹種品種多,海拔跨度大,病蟲害危害種類多[1],這為統一全縣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方法和標準,預判今后林業有害生物發展的趨勢,為科學制定防治規劃、有效開展預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1.2 普查內容與主要區域
1.2.1 普查內容。每種普查對象包括以下內容: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寄主植物、危害部位、分布范圍和發生范圍、發生面積和成災面積、檢疫性對象傳入地和發現時間[2],對于14種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調查其傳入地、發現時間、傳入途徑,以及對當地經濟、生態、社會的影響等[3]。
1.2.2 普查的主要區域。根據當地主要森林類型、地形地貌以及鐵路、公路、林間防火道、林班線等設計踏查路線,按需要設立多條踏查路線,每條踏查路線應包含多個踏查點[4]。重點調查鐵路、公路、建設工地等人流物流頻繁地區,受人為干擾嚴重、生物多樣性差、生態環境狀況不良的林地,歷史上林業有害生物頻發的林地,以及近年來引進種苗頻繁的經濟林及綠化樹種種植區。
2 普查結果與現狀分析
2.1 普查結果
通過普查,查清了全縣林業有害生物造成危害的種類和發生的面積,其中:十斑吉丁蟲發生面積12.78 hm2,扇葉病發生面積0.6 hm2,杏疔病發生面積18.7 hm2,蚜蟲發生面積264.3 hm2,豆芫菁發生面積4 074.2 hm2,木虱發生面積67.3 hm2,白粉病發生面積54.5 hm2,日灼病發生面積2.3 hm2,潛葉蛾發生面積1 050.1 hm2,楊二尾舟蛾發生面積149.6 hm2,潛葉蠅發生面積11.3 hm2,楊藍葉甲發生面積 318.4 hm2,食心蟲發生面積626.3 hm2,蚧殼蟲發生面積1 231.6 hm2,芽癭病發生面積9.9 hm2,青楊天牛發生面積116 hm2,楊毒蛾發生面積3.5 hm2,蘋果蠹蛾發生面積223.1 hm2,叢枝病發生面積16.4 hm2,榆葉甲發生面積0.47 hm2,黃刺蛾發生面積5.3 hm2,黑斑病發生面積0.33 hm2,杏流膠病發生面積11.04 hm2,柳葉甲發生面積5 hm2,榆毒蛾發生面積0.53 hm2,落葉松蚜蟲發生面積2.5 hm2,黑心病發生面積0.55 hm2,杏球堅蚧發生面積18.8 hm2,枸杞癭螨發生面積1 hm2。
2.2 全縣林業有害生物統計數據分析
民樂縣所有的林地都是這次列入的普查范圍,包括10個鄉鎮、1個開發區、3個國有林場、1個苗圃、城區林木和所有的木材加工經營場所,本文選取了全縣所有的統計數據,利用數理統計軟件將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繪制成表格,最后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預測出病蟲害發展趨勢。
2.2.1 不同地區病蟲害發生面積總體基本情況。由表1可知,病蟲害發生面積以新天鎮所占比例最大,約占總面積的1/5,鋸條山林場所占比例最小,這與各個地區林區面積、所種植被、主要病蟲害種類、地形地貌、林業種植管理等不同有關。
2.2.2 不同地區主要的病蟲害種類分布情況。由表2可知,多數地區的主要病蟲害種類為中華豆芫菁,尤其是豐樂鄉,中華豆芫菁發生面積占到其病蟲害發生總面積的90%以上。此外,所有地區中,豐樂鄉的中華豆芫菁發生面積占該種病蟲害發生總面積的比例最大;通過統計計算還可發現,中華豆芫菁發生面積在總的病蟲害發生面積的構成比最大,為48.51%,說明它是主要的病蟲害威脅種類。綜上所述,應重點加強對中華豆芫菁的治理,且對其主要寄主植物檸條也應增加關注。
3 結論
3.1 病蟲害發展趨勢預測
通過數理統計分析,預測出民樂縣長期潛在的危險是楊樹蛀干黃斑星天牛的危害,中期的是楊毒蛾的危害,近期以中華豆芫菁、蘋果蠹蛾、青楊天牛為主。為了達到有蟲不成災的目標,根據普查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可知在2017年若發生大范圍林業病蟲害時以藥物防治為主,可有效控制蟲口密度。中期以加強監測為主,控制向其他鄉鎮蔓延。長期的以檢疫為主,不但要加強全縣的檢疫力度,不讓外區的蟲害木進入縣域,還要對縣內的疫情木進行嚴格管理,確保其除源的成果[5]。
3.2 推廣應用措施
林業有害生物隨物種特性、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和人類活動的改變而改變,不是一成不變的,應實行動態管理,在今后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及時掌握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通過檢驗監測、病蟲檢疫、產地檢疫等手段進行預測預報,及時調整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標和預期效果,以此來指導林業生產。
4 參考文獻
[1] 李賀,麻雪楠.森林病蟲害產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續控制對策[J].民營科技,2009(1):13-20.
[2] 劉賢德,王金葉.祁連山生物多樣性研究回顧與展望[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1,16(增刊1):58-61.
[3] 于滇言.甘肅省志·林業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
[4] 張淑萍,才奇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8):25-29.
[5] 王麗,車沿宇.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J].民營科技,2009(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