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通過實際的工作經驗,對整個工程的把握,總結出高邊坡監控量測的手段以及監測點的布置和標準,并同時保證精度保證。
關鍵詞:監測;高邊坡;程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3.185
1 工程概況
二廣線四標段路基地形起伏較大,山坡兩側及底部沖溝發育,路塹大多傍山形成,出現高邊坡,其中K75+693~K75+950右側,邊坡高度大于30m,坡長257m,最大邊坡高度38.5m;采用四級防護, 施工中要及時對對該邊坡進行監控量測,觀測坡頂地面、邊坡坡面的穩定性,若觀測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解決,確保工程安全。
2 監測目的
(1)對于高邊坡路塹要對其進行穩定性的監測,確保其安全、快速地施工。(2)判斷邊坡的滑動范圍及發展趨勢。(3)檢驗邊坡加固的效果。(4)為邊坡支護工程的維護提供依據。
3 監測手段
依據施工設計圖,本路線主要采用坡面變形觀測、人工巡視和裂縫觀測對邊坡的穩定性進行監測。
(1)坡面變形觀測:在平臺上設置坡面變形觀測點,利用全站儀進行觀測。通過各點之間距離的變化來分析邊坡的表面變形情況。(2)人工巡視和裂縫觀測:人工巡視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根據觀測裂縫的變化過程數據,來分析其變化規律,推斷出高邊坡的破壞趨勢。
4 監測點的布置
4.1 坡面觀測點設置
監測點需設置在坡體穩定處,且要距離監測坡體較遠,避免在松動的表層上設點。邊坡體上的監測點布置在各級邊坡平臺上,盡可能設在邊坡的前后緣、裂縫和地質分界線等處。
4.2 裂縫監測點設置
在人工巡視發現裂縫的位置埋設裂縫監測點,裂縫常常出現生在邊坡平臺和邊坡體邊緣,部分可分布于邊坡坡體體的結構層內。
5 監測儀器的選擇與埋設
5.1 坡面變形觀測
(1)監測儀器的選取。監測儀器采用全站儀。該儀器精度高,監測性能優良,對高邊坡坡體的蠕動式變形測量精度較高。
(2)監測點標志的埋設。若邊坡為土質,在監測基點位置處挖除表土并開挖一個長寬均約為0.5×0.5m的孔,孔深約80cm,用鋼筋混凝土澆注至地面高度,將一根鋼筋埋設于混凝土中心,鋼筋頭要伸出約0.5cm,鋼筋頭處設標記以作為監測點。同樣按照上述方法,埋設坡體上的監測點。觀測點埋設完畢后,應穩定2-3天之后再進行初測,并進行遵命復測檢查其穩定性。對石質邊坡可以利用穩固石塊作為觀測標記代替觀測樁。
5.2 裂縫監測
一般情況下,裂縫變形是微小的,并且在蠕變,可以使用游標卡尺監測裂縫變形,具體步驟如下:(1)在裂縫的兩邊穩定土體內開挖一個深約50cm、如A4紙大小的洞;(2)澆注混凝土直至地面的高度;(3)在混凝土內埋設兩塊長方形鐵片,兩塊鐵片在裂縫處的搭接長度約為5cm;(4)用紅油漆涂在搭接處。如果裂縫變形變大,搭接處的兩塊鐵板的紅油漆處就會產生一個縫隙,然后用游標卡尺測量出這條縫隙的寬度,即為邊坡裂縫增加的寬度。
6 監測標準及監測頻率
6.1 監測標準
邊坡穩定性評價主要根據以下幾點進行綜合判斷:(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2)邊坡開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斂趨勢;(3)坡面、坡項有無開裂,裂縫的變化趨勢如何。
6.2 監測頻率
埋設好測點后開始進行監測,直至邊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個月或者當年雨季結束后三個月,如果無明顯位移,則可結束監測。監測頻率按表1進行控制。
7 監測工作程序
邊坡的監測程序具體如下:
測點儀器埋設初測、調試繼續開挖邊坡動態跟蹤監測 滿足穩定標準開挖完畢繼續監測滿足穩定標準 竣工
邊坡監控程序說明:
(1)邊坡開挖至可以埋設監測儀器的位置時,監測單位進行監測儀器的埋設。
(2)在進行邊坡開挖的同時,監測單位對邊坡進行監測,滿足穩定標準,繼續進行開挖,不滿足標準則停止開挖。
(3)邊坡開挖完畢后邊坡繼續進行穩定監測,可以以此評價加固措施和加固效果,滿足標準則停止觀測,不滿足穩定標準的則要重新加固。
8 監測精度保證措施
為了保證監測資料的準確性,更好地實現信息化動態施工,擬采用以下措施來保證監測精度:
(1)為達到高精度的測量要求,表面位移觀測時要使用全站儀。
(2)觀測中要保證“四個固定”,即固定轉點及測站、固定測尺、固定觀測人員、固定儀器,最好在環境和條件基本相同情況下觀測。
(3)為滿足長期監測對使用年限的要求,監測埋設的器材要選購性能穩定、質量優良、精密度高的器材。
(4)每次觀測前都要對儀器進行檢測,以減少誤差。
(5)經常進行監測基點的閉合復測,消除由于人為以及其它因素對觀測基點的破壞影響,直到觀測數據符合精度要求。
(6)保持原始數據完整,當天測量數據當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