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猛


摘要:以具體的演示實驗教學片段,依次從投影實驗內容、開展演示實驗、引導得出結論、設置問題組塊四個方面探討了在教學深廣度上如何掌控好演示實驗環節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銜接,以及如何讓演示實驗圍繞教學中心發揮更高效的學科教學功能。
關鍵詞:演示實驗;教學環節;四重奏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2-0070-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22
演示實驗作為課堂實驗的一部分,有著很廣闊的研究空間,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承載著很多的化學知識,能很好地啟發學生的化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因而一節完美的化學課堂教學,離不開演示實驗,而高中化學課堂上的演示實驗是為教學服務的,是教學環節的一部分,這一點與實驗工作者進行的實驗研究有著顯著的不同,如果演示實驗環節帶領學生研究探討占用時間過長、過于深入,甚至為了實驗而實驗,過遠地偏離了正常的教學中心,即便實驗問題研究得很成功,也是不可取的。這個問題,尤其在剛工作不久的青年化學教師身上表現得比較顯著。那么平時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深廣度上如何很好地掌控好演示實驗環節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銜接?如何讓演示實驗圍繞教學中心發揮更高效的學科教學功能呢?本文擬結合乙醛課堂教學中具體的實驗教學片段,談談經典的實驗教學四重奏,以期對青年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引導或借鑒作用。
第一重奏:投影實驗內容,展示實驗內容與基本步驟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明確實驗目的與內容,更便于學生帶著更多的思考性問題去觀察實驗,通常可以把即將進行的實驗內容或步驟投影在屏幕上,最好以圖片、圖示、流程、表格、關鍵詞等簡明的形式給出來,從而在時間上保證好演示實驗后續環節學習活動的開展。演示乙醛銀鏡反應實驗,在實驗一開始投影如下:
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想提高學習效果,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圖片的記憶存留時間遠遠大于純粹的繁雜的文本文字,而記憶是學生開展進一步學習活動的基礎,只有記住“要做的事情”,才會有“任務驅動”,才會有“有序思考”,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重奏:開展演示實驗,給出必要提示與觀察重點
對于學生來說,任何一個演示實驗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平臺,就如同一個人到一個全新的城市去旅行,到處充滿著好奇,想瀏覽的地方特別多,可是由于時間限制,如何才能抓住最有瀏覽價值的景點進行游玩呢,這就需要景點的游玩提示。開展演示實驗也同樣如此,需要老師在進行實驗前,將本演示實驗直接相關的,又基本且必需的重要提示,或者是跟學習任務關聯度大,又易被學生觀察忽視的重要觀察點,投影在屏幕上,便于學生通過觀察取得學習體驗的最大效果。 在銀鏡實驗演示過程中投影如下提示:
(1)重點觀察1:氨水與硝酸銀的滴加順序如何?
(2)重點觀察2:硝酸銀加到氨水中,隨著滴加的滴數增加,依次會出現什么現象?
(3)重點觀察3:實驗中采用的氨水與硝酸銀濃度分別是多少?
(4)重點觀察4:常溫條件下,向銀氨溶液中滴加乙醛溶液,有何現象?
(5)重點觀察5:加熱條件下,盛裝銀氨溶液與乙醛溶液的試管中和試管壁有什么新的現象?
演示實驗中,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活動基礎就是觀察,尤其是有意注意更為重要。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意志和指向性明確的思考活動,才能大大地縮短學習活動起點與終點間的距離,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因為演示實驗承載的信息非常豐富,實驗現象如氣泡、沉淀、顏色改變、溫度變化等等也比較多,加之實驗最關鍵的現象呈現時間點不一樣,有的在實驗之初,有的時間中間點,有的卻在實驗快結束時,不盡相同,很復雜。演示實驗時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最主體、最需要觀察的地方,有利用喚醒學生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將精力與思考力用在刀刃上,取得更高效的學習效果。
第三重奏:引導得出結論,書寫核心方程式與核心知識
高中生正處于獵奇心較大的年齡段,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理性思維正在形成。不同的學生在有趣的演示實驗中,肯定會形成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對現象的解釋也有不同的涌動。表現在實驗中,很多學生看到現象與自己預想的一樣或者明顯沖突時,就情不自禁地自由發言了。 學生參與實驗的思維活動,非常值得肯定,這時候,需要老師的引導,讓大家把思考方向指到最核心、最重要的要點上。在銀鏡反應實驗演示完畢,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后,以結論形式給出如下板書:
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的思考才會更有意義,這樣的學習活動,才是有目的性的學習活動,隨著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傳統教學中的板書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在熱熱鬧鬧的演示實驗結束后,書寫出能解釋該現象的核心方程式和核心知識,有利于從視覺層面直觀地引導學生認知到實驗背后的重要知識與結論, 有利于突出重點,更有利于學生站在實驗習得的知識上進行更好地后續學習。
第四重奏:設置問題組塊,鼓勵深入討論與交流發言
為了讓學生能通過演示實驗,進行深度學習,進一步提高思維的層次性和靈活性。在學生初步明白了產生實驗現象的原因,并知道了實驗中獲得的核心知識點和重要的思維方式之后,我們可以圍繞實驗中某一個具體的環節或者方面,設置一些帶有梯度且有共同研究點的系列問題,讓學習更進一步,從而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教學功能。例如為了讓學生對銀鏡反應有更深刻的理解,設置成如下幾個問題組塊:
問題1:為什么最好用水浴加熱?
問題2:為什么試管內壁要潔凈? 如何清洗?
問題3:為什么不能振蕩試管?
問題4:實驗結束后,用什么清洗試管?
問題5:銀鏡反應中,體現了乙醛的什么性質?
問題設置的切入點很多,情境的選擇余地更豐富,從“演示實驗應該服務于教學”的基本觀點出發,我們的問題既可以是本實驗的再深入探討和創新設計,也可以是與本實驗相關的舊知聯系方面的回顧,還可以是下一個教學環節過渡性的問題引領,甚至可以是基于學生思考力進一步增長的且能鼓勵學生討論與交流發言的開放性問題。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應緊密結合化學知識的教學來進行。在具體實驗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在教學深廣度上掌控好演示實驗環節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銜接,讓演示實驗發揮更高效的學科教學功能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