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創業社區必須要跳脫出單純的“空間的出租”,要探索除了場地之外還能給創業者帶來什么。
資本的“冬天”冷還是不冷,孵化器和創業項目冷暖自知。
有孵化器倒閉的,也有逆勢擴張的。孵化創業的各類創業空間,也正在接受資本更為理性更加審慎的檢驗。
在上海楊浦區,有一條700米長的大學路,路的一頭通往復旦大學,路邊鱗次櫛比著各種異域風情的餐廳、咖啡館酒吧,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零售店。這條大學路所在的創智天地,是一個希望能融合“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于一體的大社區,創業社區INNOSPACE+就置身其中。
今年秋天,他們和韓國創投領域的合作伙伴聯手,舉辦了一場中韓兩國創業項目的路演。韓國CJ集團旗下的文化創造融合中心(CCCC)帶來的項目,有為電視劇制作外國字幕和可以共享的開放平臺,有通過360°VR展示視頻和動畫,通過4D技術開發“韓流”內容在VR設備播放的;中國創業團隊路演的,有致力于解決VR人機交互問題的,可自由選擇視角的3D視頻攝像系統等。
集中了視頻、動畫、VR等諸多熱門領域的中韓項目DemoDay,被戲稱為“有顏更有料”,也是INNOSPACE+的開業首秀。INNOSPACE+并非草根創業,背靠瑞安地產。傳統房地產商涉足眾創空間、聯合辦公空間的,名氣更大、目前來看發展勢頭更猛的比如潘石屹SOHO中國旗下的3Q空間。不過,用瑞安房地產總經理、INNOSPACE+總監陳成強的話說,瑞安雖然是做傳統地產出身,但INNOSPACE+決不是簡單的傳統地產模式。
重新梳理創業上下游
在加入瑞安集團之前,陳成強曾擔任過新加坡經濟發展局(SEDB)的區域總監。作為SEDB初創企業發展計劃的主要設立者之一,也投資如Gevo Entertainment 和 InCent Pvt Ltd這樣的初創企業。
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陳成強站在房地產商的角度看待創業社區時,多了一層思考:創業社區必須要跳脫出單純的“空間的出租”,要探索“除了場地之外還能給創業者帶來什么”,要創造真正吸引創業者的附加值。
在瑞安集團內部,INNOSPACE+就是一家創業公司,已經從房地產業務中獨立出來,摸索傳統房地產商業模式之外的新玩法,陳成強就是這個“知識社區”核心團隊的一員。要為社區打造強健有力的創新生態系統,首先要梳理創業這個產業鏈的上下游資源。
如何打造圍繞創業的生態系統,聽上去特別務虛的說法,陳成強他們一點點把它做實。比如把原本隔著一條淞滬路的兩個有著類似孵化功能的創業空間,2011年8月成立的IPOclub創業咖啡和2012年11月成立的InnoSpace創業孵化器,整合在一起,在新址上推出了更適合創業者“聚集”的升級版INNOSPACE+。
幫助創業者把想法變成可以落地的項目,遠不止于提供一個辦公場所。陳成強他們在既有的物理空間,以及成立四年的InnoSpace創業孵化器的基礎上,像搭積木一樣,圍繞“創業”,搭建起更多的服務功能模塊,比如增加了聯合辦公(InnoWork)、創客空間(InnoMaker)、創業公寓(InnoApartment)等,比如引入風投,引入導師,搭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創業環境。
如何幫助創業者把產品從“實驗室”狀態推向“量產”,打通“Demo-產品化”的通路,是INNOSPACE+另一個很重要的嘗試。INNOSPACE+的前身InnoSpace于2015年開始與西門子合作,幫助一些工業4.0相關的創業項目進行加速指導等系統化等培訓和相關資源支持;現在INNOSPACE+與BMW正在開展有關車聯網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優秀的汽車互聯、移動出行創業項目。
創業社區的“創業”
INNOSPACE+不是國內最早一批做孵化器、眾創空間、聯合辦公空間的,也不是目前該領域里處于聚光燈下的玩家,對于陳成強他們來說,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是:目前孵化器數量眾多,他們如何聚焦做出特色,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做多。
INNOSPACE+的免租金似乎很受創業者歡迎,但陳成強強調,這只是他們吸引創業公司的“噱頭”,相較于不少孵化器的低進駐門檻,INNOSPACE+的做法正好相反,他們很看中入駐項目的質量,以及項目特質與INNOSPACE+自身資源的匹配性。
陳成強介紹,在篩選項目的時候,他們首先會選擇與自己資源匹配的項目入駐,對這些項目前三個月內免租金,之后再決定是否投資和孵化。這樣的業務模式與INNOSPACE+的盈利模式相關。目前INNOSPACE+向項目收取工位租金只達到總營收的10%,原因是辦公空間的租金本身并不高,每個工位每月1000元左右,服務費和基金管理費才是INNOSPACE+目前兩大主要收入來源。
正是這樣的盈利模式,決定了入駐項目與INNOSPACE+之間是“緊密的伙伴”關系,而非松散的“二房東與租戶”的關系,未來項目的質量、生存狀況將直接影響到辦公空間自身的利益。INNOSPACE+會定期舉辦國際創業集訓營,有機會入選集訓營的團隊還將獲得InnoSpace天使基金10萬元~50萬元人民幣的種子投資。除了融資,平臺還提供產業對接。
這樣一來,行業聚集使得所有入駐項目互幫互助,彼此的能力被充分挖掘和創造,創業社區內部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上下游公司有機會形成產業鏈效應。
陳成強介紹,他們已經累計孵化超過150家創業團隊,投資超過50家,幫助這些極其早期的項目從種子成長到天使輪。
這是迥異于傳統房地產業務的玩法。不可否認,對于傳統房地產商來說,商業地產已經面臨轉型和去庫存的壓力,針對新興辦公人群——小團隊合作、更需要工作的時間彈性、遠程辦公、高頻流動等等這類辦公人群,聯合辦公、眾創空間不失為一種新的辦公選擇。
目前,有一部分地產商選擇自己來做這塊業務,比如SOHO中國的3Q空間,中駿地產的Funwork,遠洋的OK SPACE等,還有不少是地產商和其他聯合辦公品牌合作的,比如北京龍湖地產與夢想加合作的“一展空間”等。
像INNOSPACE+這樣出生于傳統房地產商,但又要跳脫出“二房東”的角色,把自己加入到產業鏈中,也是一種嘗試。陳成強說,INNO的團隊就是瑞安地產的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