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玲 王銀芹
摘 要: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載體,建筑色彩是改善城市環境功能和提升城市個性的重要因素。通過對丹陽古鎮建筑色彩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對建筑色彩的屬性和功能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古鎮建筑色彩的規劃與設計原則,以達到增強建筑表達能力的效果。
關鍵詞:建筑色彩;荊楚文化;孝德文化;丹陽古鎮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北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開放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6K004;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Hgxky06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征, 城市是建筑的群體組合,城市建筑色彩是指一個城市范圍內的所有建筑的色彩,是城市視覺環境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城市色彩的主色調,是城市色彩最廣泛、體量最大的載體,是改善城市環境功能和提升城市個性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對城市建筑物的外部進行裝飾,同時又對居民生活環境產生影響,反映了這個城市文明的發展程度。
一、建筑色彩的影響因素
(一)自然地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指的便是特定區域的自然條件,包括了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物產資源等自然地理環境因素。“一方水土”不僅可以養育“一方人”,同時也會對該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個性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其中也包括了對城市建筑色彩的支配作用。
孝感城市自然地理條件是孝感城市起源和一切城市活動的基礎,并且以強大的自然力量對城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孝感丹陽古鎮中國孝德文化第一古鎮,是我們賦予古鎮的發展定位,她以孝德文化、荊楚文化為靈魂,融合孝感乃至湖北地區優秀的歷史文化、非遺文化資源。孝感位于江漢平原的東北部,南邊與武漢相鄰,北邊與河南接壤,自古就是主要南北交通要道。孝感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四季分明,氣候特點對古鎮建筑色彩的影響是巨大的,氣壓、濕度、霧日、風速、空氣污染程度也會影響古鎮色彩的取向與呈現。掌握了城市自然地理的這些規律,孝感丹陽古鎮建筑色彩設計過程中互補因素、搭配色彩的存在便顯相得益彰。
(二)人文歷史
孝感作為我國孝文化之鄉和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近年來在大力發展城市建設的同時也進行了城市色彩設計的研究探討。如何汲取民族和地方特色,如何將歷史文化久遠的城市發展為真正意義上的“名城”,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創新等成為城市發展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孝感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地區,其建筑風格屬于湖北荊楚派建筑風格的一個分支,具有荊楚派建筑的部分特色。古代的荊楚建筑工藝精美,建筑風格浪漫、詩意且富有激情,反映了楚人張揚的性格。目前,楚地建筑特點保持較明顯,荊楚建筑植根于中部地區,孕育了獨特的建筑文化。經初步提煉,荊楚建筑的人文精神內涵為“大氣、兼容、張揚、機敏”,美學意境為“莊重與浪漫、恢弘與靈秀、絢麗與沉靜、自然與精美”,六大風格特征則包括“高臺基、深出檐、美山墻、巧構造、精裝飾、紅黃黑”。孝感作為荊楚派民居的一個分支,提取有價值的建筑符號,形成孝感建筑自身獨有的風格對今后孝感新建筑提供指引。
孝感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在,也是孝感地區的特色和價值體現。在長期的發展史中,色彩語言逐漸沉淀和積累,并成為孝感城市的集體記憶痕跡,成為孝感人的生活背景。孝感傳統文化成為古鎮設計各個方面的靈感來源,尊重、珍視、探索、利用傳統成為古鎮色彩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在孝感城市特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建筑環境
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建成的,建筑藝術的追求就是建筑和環境的高度和諧,建筑色彩必須符合該地區的統一色彩規劃。建筑色彩不僅影響了城市環境的整體效果, 同時也受周圍環境色彩的制約。如建筑周圍環境綠化、公共設施、戶外廣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要素都是該區域建筑色彩和諧的重要因素,設計師要根據該地區周圍環境不同的情況以及功能定位,對建筑色彩要以宏觀的角度進行引導性控制,以實現整體性融合統一。
二、丹陽古鎮建筑色彩的屬性和功能
(一)建筑色彩的實用功能
“色彩自身的種類多樣,可以通過顏色搭配表達建筑自身的功能特點,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采用的色彩也應該不同,這樣才能體現出建筑美感[1]”。建筑功能發生了變化,色彩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使建筑功能和色彩達到和諧統一。如幼兒教育類機構就應該色彩鮮艷明快,能吸引孩子注意力,使幼兒心情愉悅;大學校園色彩運用普遍重視突出自身特點、強調專業特色及營造“綠色校園”的原則;如公安局、檢察院等執法部門就應該以深灰色為主,以穩重的藍色和深紅色為輔助色,從心理上給人以莊嚴、肅穆、公正之感。
孝感丹陽古鎮以建設人文型、生態型居住環境為目標,讓古鎮內處處體現和睦、共融的特點。丹陽古鎮建筑作為“荊楚派”民居的一個分支,整個古鎮的建筑設計將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具有自身獨有的風格。丹陽古鎮建筑風格獨特,將繼承歷史古鎮風采,建筑色彩要相對凝重,以灰白為主;按照明清古建筑楚文化風格進行建設,兼容了中華孝文化、荊楚文化、民俗文化及紅色文化,蘇州園林元素點綴其中,古鎮以建設人文型、生態型居住環境為目標,功能區劃合理、建筑風格獨特的宜居人文古鎮。
(二)建筑色彩視覺的審美功能
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城市色彩最重要可變動性元素。“人們對于色彩的感知會存在視覺上的差異和審美上的享受,色彩可以說是我們感知事物信息的一種途徑,而通過感知建筑色彩可以感受和記憶相應的建筑[2]”。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色彩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被廣為運用,為提高建筑美觀性,色彩被廣泛運用于建筑的面色、表面色、空間色的處理,以達到與之功能相適的色彩。建筑色彩可增強人們對建筑物的心理認同感,如中國古典建筑素以色彩豐富、用色鮮明、設色大膽而著稱于世界。例如北京故宮中建筑色彩設計使得在中國古代社會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運用金碧輝煌的建筑外部環境色彩處理,如棗紅色的宮墻,黃色的琉璃瓦,綠色是梁柁和門楣,漢白玉色的樓臺梯級,強烈的顏色對比成了“至上皇權”的最佳展現,在建筑的外部色彩設計上達到巔峰。
丹陽古鎮建筑風格獨特,古鎮建筑采用明清建筑風格和楚文化建筑特色的仿木質建筑元素為主,古鎮在建筑色彩搭配中采用色彩的兩個極致色黑和白,具有極強的顯明性。瓦主要由黑色來體現,墻面主要由白色來表達。古鎮建筑的屋頂由黑色的瓦所覆蓋,高處俯視古鎮建筑,瓦面疊落有致,大面積的黑色深沉而厚重。墻面具有高高的馬頭墻,馬頭墻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遠看為一段一段的黑色線條。白色的墻面干凈清爽,在平視時,大面積的白墻呈現在眼前,層層疊疊,馬頭墻上的黑色瓦片和白墻邊緣交替呼應,層次感很強。遠觀丹陽古鎮,層層粉壁,在春季油菜花開的背景下,耀眼而淡雅,具有強烈的對比性;近看民居建筑,片片白墻一塵不染,恍然如夢境般純潔。古鎮建筑采用較多木質建筑元素,雕飾圖案大多寓意吉祥或為忠孝仁義的教化,采用各種雕刻技法,創造出了一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飾”界,在陽光照射下木色愈發“老道成熟”,與建筑內外的黑瓦、白墻極為協調,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反映出古鎮人民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傾向。
三、丹陽古鎮建筑色彩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創造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
色彩是建筑設計中的重要語言和因素,直接影響人們的視覺及精神感受。建筑色彩設計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在對一個城市建筑色彩進行規劃時,與周圍環境、人文特色的協調必不可少。首先,丹陽古鎮要結合自身的定位,以建設人文型、生態型居住環境為目標,體現和睦、共融的特點,找出古鎮自身的基準色調;其次,要結合古鎮各功能之間的構成要素,丹陽古鎮秉承“楚風尚孝”的運營理念,構筑一個集“歷史文化、人文特色、商業都市、綠色宜居、休閑娛樂”萬千榮寵于一身的孝文化第一古鎮,在這基礎上對古鎮的色彩旋律進行規劃和設計,從而達到丹陽古鎮整體協調、和諧美觀的效果。
(二)符合整體設計的要求
建筑色彩作為建筑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色彩的設計是多元的對象,不僅受地理環境、植被綠化及其他人工要素等色彩的影響,還要考慮到時間和空間的延續性,才能整體把握眾多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彼此作用,其使用和設計原則必須符合建筑整體設計的需求。建筑色彩設計中“個別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體才是美的”。丹陽古鎮以楚文化和孝文化為依托,建筑設計和建筑色彩風格獨特,繼承了古鎮風采,符合現代城市規劃的“整體大于諸要素之和”的設計理念,實現了人工色彩與自然色彩的和諧統一。
(三)符合特色和地方性的需求
能夠讓人喜愛和記憶深刻的城市一定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征和地方特色。“一個城市只有靠其特色才能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才能為其旅游、招商、承辦會議賽事提供保障,帶來效益”[3]。丹陽古鎮的城市之根、民族之魂——丹陽樓,設有孝心名人館和葉家廟遺址博物館以及王新亭將軍紀念館。通過古今孝文化對比,展示24孝和現代孝子,葉家廟遺址博物館將帶領人們進一步探尋孝感的“城市之根”,王新亭將軍紀念館讓人重溫王將軍一生戎馬、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激情歲月;整體氣勢磅礴,德孝德閣,采用荊楚建筑風格,彰顯巍峨氣勢,每年花燈節上整個孝德閣流光溢彩,照亮整個古鎮,通過燈光把孝德閣營造成千上萬種“孝”字型圖案,寓意福祿延綿,與古鎮孝文化完美契合。丹陽古鎮建筑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時下中國發揚國學文化的重要踐行地。
總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建筑設計者應充分對建筑色彩的整體環境進行把握,保持該地區建筑特點,結合其使用功能,利用審美原則和色彩應用規律對建筑色彩進行分析設計, 以達到豐富人們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曉輝,張文睿.淺談建筑色彩與建筑美[J].林業科技情報,2004,(01):7.
[2]左睿,楊永良.建筑色彩功能與應用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4,(03):13-14.
[3]張友政.建筑色彩功能與應用設計[J].建材世界,2014,(S2):83—84.
[4]王赫南.城市規劃中建筑色彩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民營科技,2013,(10):79.
[5]畢海洋.城市建筑色彩規劃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高春玲,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王銀芹,教授,湖北工程學院湖北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新農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