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爽 張雪 黃錚 韓金江
摘 要:以廣西侗族聚落景觀公共空間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廣西侗族聚落景觀公共空間類型及組成要素進行分析同時以傳承和發展為前提結合時代背景與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并對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設計營造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設計
[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廣西侗族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類型及組成要素研究”(201610596220)。]
一、引言
廣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是全國侗族景觀公共空間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之一,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侗族聚落的形成過程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形成了良好的協調關系,其和諧的公共空間,不僅具備休閑放松、信息交流、社會交往、發布款約、商討議事等功能,還融合了民族文化、地域特點、民風民俗,表現出獨具特色的公共空間景觀,使其成為聚落中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廣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侗族文化,發掘侗族公共空間元素,充分發揮傳統聚落文化的優勢,擴大人們的交流空間,更好滿足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
二、概念闡釋
(一)古民居聚落
目前學術界對古民居聚落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許多學者對古民居聚落從不同概念、內涵、選擇標準等方面進行闡釋,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從人文歷史角度來看古民居聚落發展歷史應該較為久遠,大多以一個或幾個家族組成有自己的家規族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家族文化。第二,從建筑環境建筑風貌來看古民居聚落除了沿革歷史未有太大變動以外還應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建筑風格,同時以自然山河為天然屏障便于自己生存發展符合“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第三,從生產生活方式來看,古民居聚落應保有自身形成的最初生活生產方式并且在不斷發展當中。綜上所述古民居聚落是歷史發展久遠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域性、科學性、獨特性、民族性的人類聚集地。
(二)景觀公共空間
景觀公共空間設計營造是一門綜合類的學科,在不同學科當中又有其不同的含義,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又有著不同的釋義,本文所說的景觀公共空間是基于廣西侗族民居聚落長期以來自身發展形成的,具有藝術審美,利用相關材料和工具,結合公共空間特性和具體功能需求的景觀公共空間,它不僅是侗族人民日常休憩、娛樂、交流的場所,更是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和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廣西侗族特有的古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涵蓋了鼓樓、戲臺、風雨橋、涼亭等景觀公共空間要素,全面分析提升當地景觀公共空間環境為以后的設計營造提出合理建議。
三、廣西侗族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組成要素
(一)社交信仰一體的景觀公共空間
古戲臺既是侗族人自己的文藝活動場所又是村寨與村寨之間,村寨與外界交流的重要藝術平臺,通常建在鼓樓的對面,逢年過節或者侗族人民特有的節日都會在戲臺唱侗戲,同時這里也是主要的宣傳陣地,當地有時會將一些時事政策或宣傳標語將其懸掛在戲臺中間或者兩側用來宣傳。風雨橋是離居住空間較遠的景觀公共空間,由亭、橋、塔共同組成,橋上設有長凳供人休息,橋頂用青瓦鋪蓋用于遮擋風雨,橋塔建在橋墩上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橋塔上通風良好,視野通透。風雨橋不僅是連通村內村外的主要交通用橋而且是侗族人的信仰橋,侗族人注重風水,認為在水口建橋能把河流上游的財氣、福氣攔截聚積起來,使村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富足安康,故風雨橋多建在村寨下方的河流上,即“龍尾”,故又稱為“風水橋”、“福橋”,是關系到村寨的財富和安全的重要場所。
(二)交織縱橫的景觀公共空間
廣西區多山川河流地形復雜,侗族民居大多順應地勢而建,因此所形成的道路系統并沒有太大的規律可尋,村內道路交織縱橫連接著民居、鼓樓、戲臺、風雨橋等,侗寨道路系統自由而富于變化,侗族人們喜歡群居且交流密切因此街道與街道交匯處便是居民交流集會之處,街道與兩側建筑形成的濱路空間不僅可以供人們休息交流道路兩旁還設有景觀小品和旅游導視牌,更加豐富了侗寨景觀公共空間,同時侗寨道路除了依據地形地勢和民居走向而建之外,有時還會依據民俗和風水而建,所謂的風水大多來自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所以侗寨道路的修建也較為符合侗寨人們生活生產的習慣既方便人們的交流又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有七十四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三江”得名于境內的三條大江,即榕江、潯江與苗江,侗寨水資源充足民居依水而建,寨內多處有水井水塘,水井過去是寨內的重要水源現在大多已經廢棄,水塘分布于民居組團當中有的用來沉淀污水有的供牲畜飲用,縱橫交錯的河流連接著水塘水井使侗寨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水循環系統,侗寨水系在人們進行飲用、浣洗、灌溉、消防等生活生產公共活動時,又給寨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濱水景觀公共空間。另一方面濱水景觀公共空間不僅對調節生態維護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作用,還體現出侗族人民注重生態環境,尊重大自然的人文素養。
(三)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景觀公共空間
廣西區自古以來就是旅游勝地,其中桂林市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同時廣西區也是少數民族分布廣泛較為聚集的地區,因此侗寨聚落通過自身長期發展所呈現出的侗族特色與廣西區的秀美山河交相輝映美不勝收,侗寨民居大多依據等高線而建以山河作為自身背景和天然屏障,遇山則依山遇水則傍水,侗寨古民居與山河所形成的景觀公共空間不僅可以供居民生產、休息、交流,近年來還有不少學者到此考察、寫生、交流等,例如侗寨的典型民居吊腳樓,吊腳樓由于受當地多雨濕熱的自然條件影響,呈底層架空的干欄式建筑。1層用來圈養牲畜,2層3層住人,由于4層通風較好,有的村民將4層用做倉庫來放置糧食雜物等。吊腳樓每增高一層都會挑出兩尺左右的空間,因此在主人滿足自身居住空間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公共空間,增加公共空間一方面方便自家人的公共活動溝通感情,另一方面也方便招待客人,給客人一種自由開放心曠神怡的感受。
四、廣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設計營造建議
(一)注重歷史保護與文脈傳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促使第三產業隨之快速發展,旅游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產業轉型提供主要動力,我國旅游業方興未艾,廣西侗寨景觀公共空間,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在旅游開發中要注重歷史保護與文脈傳承,第一,總體規劃布局方面,設計師應從村寨整體入手在不破壞村寨自身發展所形成的整體布局以及特色的基礎上設計營造符合村寨的景觀公共空間。第二,侗寨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方面,設計師可利用侗族自身文化提煉出符合審美的藝術符號運用到村寨景觀公共空間的營造當中,這樣從文化內涵和視覺審美方面都能達到既符合現代旅游審美又保護傳承當地歷史文化的目的。第三,傳統建筑保護利用方面,設計師應尤為重視保護侗寨傳統建筑例如鼓樓、風雨橋、戲臺、吊腳樓等,既要查閱相關文獻不斷修繕傳統建筑外觀破損處,又要合理設計傳統建筑內部空間來提高侗寨景觀公共空間質量。
(二)多學科相互借鑒融合
在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種設計思潮不斷涌入中國,使得一部分設計師產生了拿來主義、本本主義、主觀主義,而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消費者理念的轉變、設計師的覺醒等因素,使人們不斷認識到景觀公共空間的營造是一個多學科相互共融的產物要充分結合經濟學、建筑學、文化自然科學等學科。因此設計師不僅要因地制宜注重保護和傳承,還要求設計師自身有較高的文學素養來指導廣西侗族傳統聚落景觀在新時代中創新發展。例如在侗族景觀公共空間設計營造中運用經濟學來提高開發后的使用價值和旅游價值,運用建筑學使侗寨建筑更加合理更加美觀,運用文化自然科學幫助侗族人民更好的保護傳承侗族文化。所以現代傳統聚落景觀公共空間設計營造應通過多學科相互借鑒、相互指導、相互融合,來不斷滿足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三)以人為本充分考慮當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的感受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部分地區公共空間出現人地關系緊張,空間布局混亂,鄉村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同步的現象,據筆者到廣西侗族村寨調查發現當地民風淳樸景觀公共空間利用率非常高,不僅逢年過節會用到鼓樓、戲臺、風雨橋等,來舉辦活動,閑時村民也會到此下棋、喝茶、聊天,而廣西侗寨景觀公共空間更是旅游者到侗寨的必游之處。因此設計師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寨民和游客感受尊重寨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充分考慮寨民和游客對景觀空間環境的基本需求,充分考量公共空間的功能屬性,創建出適合村民和游客需要的公共空間景觀。表達并提升寨民的審美訴求,將景觀形式融入各功能空間,讓寨民在空間中自我感知、自我體驗、自我升華。
五、結語
廣西侗寨古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經過長期以來的歷史發展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公共景觀特色,具有較高的綜合價值,在旅游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當中,應以人文本注重侗寨的歷史保護與文脈傳承、多學科相互融合借鑒,從而使侗寨民居聚落景觀公共空間的設計營造更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提高居民收入、傳承傳播傳統文化、保護侗寨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淑娟,黃錚,陸文超.桂北地區高定侗寨原生景觀空間初探[J].小城鎮建設,2010,(12):90-93.
[2]徐贛麗.侗寨的公共空間與村民的公共生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3,(11).
[3]王黎明.魯西南地區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6,(04).
作者單位: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