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慶俊 王櫻默

摘 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城市化發展步伐的飛速前進,工業用地的大面積替換及荒廢帶來了許多問題。因此,工業歷史建筑及地段景觀的保護和更新再利用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
關鍵詞:城市工業遺產;景觀更新;工業景觀;景觀設計
一、城市工業遺產地段改造和再利用的發展及價值
(一)城市工業遺產地改造及再利用的發展
隨著后工業時代的降臨,世界各地的經濟產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歐美等先進入工業社會的發達國家帶領下,人類的歷史保護意識增強,于1960年代開始了大規模的產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的保護性改造和再利用,其影響不斷擴大,波及全球。1965年,美國景園大師勞倫斯·哈普林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環”理論。與以往簡單的保護和修復不同,“再循環”是將歷史建筑的功能進行改造,將內部結構及組成重新調整為當時人們所能接受的。
我國對產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的整體性改造大約開始于1980年。由于經濟和觀念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在城市更新中大多采用“推倒重建”的方式,而對于“再循環”等國外先進理論的實踐,國內僅有少數實例,規模小,技術不完善,影響面也小。但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經濟及文化理論的增強,歷史建筑及地段的開發再利用在建筑和理論的專業人士中已有了相當程度的重視,并且也有了成功的實踐案例。
工業廢棄地景觀,指曾為工業生產活動的用地與工業生產相關的交通、倉儲用地,隨著社會發展閑置廢棄的地段中的建筑物、景觀以及構筑物。如廢棄的工廠、鐵路站場、碼頭、農業試驗場、機車庫等。
(二)城市工業遺產地景觀的價值
城市工業遺產地景觀遺跡是否具備更新改造的價值,要根據其存在的形式、內容及再利用的社會價值等多角度地進行評估。對建筑最好的維護就是能夠充分地利用他們。因此,對城市廢棄的工業遺產地景觀改造和更新再利用的價值,要從社會的綜合需求來考慮。
城市工業遺產作為歷史發展的印證,是城市歷史進程、產業發展以及建筑空間演變的重要歷史遺證,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依據和背景。因此,對于工業遺產地景觀的再利用不只是對機器、舊廠房的利用,更要重視這些廢棄景觀所存在的社會價值,以及代表的城市印記。
工業遺產景觀的文化價值主要是人們對老城區的情感記憶。工業遺產是部分城市居民工作的場所,城市工業遺產景觀地也是人們過往活動的場地。因此,人們對于歷史生活空間的情感上的依賴和認同,是人對城市不可缺少的深層歸屬感。一個充滿記憶的環境,是人們向往的生活空間。
城市工業遺產地景觀也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通過對工業廢棄景觀以及構筑物更新改造的過程會激發人們新的景觀美學的認識。可以是對歷史空間的新的理解,可以從景觀生態學的審美角審視廢棄的工業遺產空間。在時間的洗禮后,廢棄工業景觀已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有著人類痕跡的自然肌理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這種美竟毫不遜色。
二、城市工業遺產的更新類型及處理方式
(一)城市工業遺產更新的類型
根據國內外研究表明,工業遺產景觀更新案例大致分為三類:
具有復興地方和社會轉型意義的大規模工業區更新改造以及再利用,如城市規劃中的明確的工業片區和資源型工礦區。在工業遺產更新改造的過程中,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碰撞摩擦,從而最終得出更詳盡地概念和改造的思路,以便指導相應的改造實踐。
具有特定資源的工業遺產地以及依托于生產運輸條件和產業建筑地段,城市濱水地段的工業倉儲區、鐵路車站和水陸碼頭等。然而,經許多案例和經驗表明,工業遺產建筑和地段的保護和改造一定要建立在城市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才能取得成功。
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的工業建筑、具有建筑地標意義的工業類建筑、構筑物及其周邊地段。作為環境景觀的整治和改造,此類工業建筑在改造的同時應延續原有建筑以及景觀規劃的特色部分完善使用功能,打造多元化空間。
(二)工業遺產景觀的處理方式
很多工業遺產用地仍然保留了工業遺產建筑、景觀、構筑物以及其他相關設施。只有極少部分保存相對完整,大部分工業遺產用地景觀及建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工業污染,或已成為工業廢棄地,或者混雜地帶。因此,如何在景觀規劃中選擇去留,如何對昔日的工業景觀、工業建筑以及工業構筑物進行合理地處置是一件既需要嚴肅理性對待、也需要兼顧創新和創造的、有著無限延展性的事情。
三、工業遺產建筑更新改造的意義
(一)工業遺產景觀改造的意義
對于歷史地段的改造,要結合地方特色,運用多元化手法,因地制宜,局部或部分保留遺存工業建筑、景觀或構筑物,使之成為多元化的地段特色性的地標要素。作為工業歷史景觀及建筑,歷史地段的改造更新應能夠把地段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留在人們心中的印象表達出來。
從國內外成功案例的經驗來看,工業遺產的景觀設計和處理方式是多元化的。
總體保持景觀空間原有的格局和空間形態,通過局部的改造、加建和擴展的方式來對工業景觀進行更新和改造。其中包括場地上原有的廢棄的產業建筑、構筑物,生產設備及與生產相關的景觀空間關系。
部分或局部保留工業建筑和設施的片段,使其成為新的工業景觀設計中的一部分。一般來說,保留片段的做法是那些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具有代表性的場地,具有歷史性特征及價值的工業建筑、景觀及附屬構筑物。
結構部件的保存。保留工業建筑物、景觀、構筑物中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這些部分回顧昔日的歷史情境及工業生產狀況。
利用工業遺存的構件可以作為環境再造中的資源可利用的景觀要素。例如,中東鐵路作為工業遺產的一部分,是抗戰時期聯系各個生產節點所形成的線性系統,并成為了一時間貫穿國家經濟的重要步道系統,使人追憶往日抗戰時期的情景,懷緬已逝的前人所經歷的故事。
另一種還有按照文物保護的嚴格要求的做法,這通常適用于那些具有特殊“工業考古學”價值的工業遺產地段,即博物館式保護方式,以便能夠完整地體現歷史的形態。
在對于工業遺產創新改造和保護的過程中,應結合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并將地段上可能會出現的相關影響因素以及調整的尺度等因素,以及在改造后可能會產生的社會價值等因素考慮進去。不僅僅是要保護,也要發展、建設、利用、恢復,并在此基礎上設定相應的對策。
(二)工業遺產景觀更新的意義
工業遺產景觀地段的保護和改造較之于工業建筑本身的保護和改造情況要宏觀和復雜。而在工業遺產景觀的改造設計中,更新改造和再利用大多都帶有前瞻性考慮,使其具有可持續再生的活力;而工業建筑的保護則是針對后顧的,關心的是保護對象能否良好使用和壽命長短。因此,這就需要一個更大的平臺以及更高的高度來對待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改造再利用,以便更好地指導工業遺產景觀和建筑的更新實踐。
概括來講,對于工業遺產景觀更新保護的研究:
在理論和觀念上重新界定工業遺產景觀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對歷史文化的再認知,豐富相關專業的學科領域;
在工業時代,工業遺產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城市工業遺產更新在利用的過程中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發展及就業率,對城市廢棄歷史遺產地域進行整治;
通過對熟悉環境的整治,協調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的消費觀念,使人民群眾對工業遺產建筑有新的認知和理解;
對城市歷史建筑及景觀的更新改造更屬于公益范疇,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能夠更好地沉淀歷史給人們留下的記憶,讓人們關注自然及自身健全的發展。
四、結語
工業遺產地段的環境改造設計中,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及景觀的特征,并根據現有的社會形態及環境特征對其進行新的改造和更新,從而形成區別于別處的具有獨特的歷史韻味的個性新場所,于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如此熱鬧的“工業遺產景觀”。對工業用地的改造,不僅是對荒瘠廢棄地的改造,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改造解決工業廢棄地對城市帶來的環境和城市問題的解決。通過對工業遺產地改造的同時,增進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提高廢棄地的城市再生價值,豐富學科的理論內容,縮小國內外對工業遺產建筑保護的差距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參考文獻:
[1]劉伯英,馮鐘平.城市工業用地更新與工業遺產保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理查德·海沃德.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王建國,蔣楠.后工業時代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性再利用[J].建筑學報,2006,(08):8-11.
[5]劉會遠,李蕾蕾.德國工業旅游與工業遺產保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程維榮.近代東北鐵路附屬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7]解學詩.關東軍滿鐵與偽滿洲國的建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8]張京城,劉利永,劉光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創意經濟時代”的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9]張艷鋒,陳伯超.國外工業建筑的再利用與再創造[J].建筑設計管理,2004,(01):45-47.
[10]劉伯英,李匡.北京工業遺產評價辦法初探[J].建筑學報,2008,(03).
[11]許逸.都市工業遺產的再利用[J].建筑,2003,(09):54-56.
作者單位:
祝慶俊,吉林省長春市凱基建筑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王櫻默,吉林建筑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