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居民的心病,以至于每逢節假日,“不出門”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到底還有沒有救?上海市的交通大整治及其帶來的初步效果,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有些擁堵是可以避免的。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解決的情況如何,是一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種反映。近年來,有些地方試圖“利用空間換時間”,加大高架橋的投入建設力度,可是這種做法效果并不理想,路修到哪里車就會開到哪里,哪里有路哪里還是會有擁堵。最近關于網約車經營管理的征求意見稿,特別是網約車主體資格的限制話題廣受社會輿論關注,一個網約車司機告訴我,他開始琢磨“對策”了,即“把私家車掛靠到公司,然后繼續照常個人接單”。也許你會說“如果沒有上述措施,城市會比現在更擁堵”,此言不虛,但我們也應看到,上述措施只是一時的必要之舉,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相對于汽車保有量的激增,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管理等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滯后的,很多的治堵舉措也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如今,隨著交通擁堵及其各類特征的逐步凸顯,隨著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對問題的研究越發深入,治理手段也在不斷豐富。
我們可以把相關工作做得更為細致,比如對于一個交通路口來說,利用大數據分析一段時間里該路口處的交通流量,合理調控交通信號燈配比時間,進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我們還可以對問題治理想得長遠些,特別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可以提前將交通擁堵因素納入規劃設計,使得城市功能布局和路網建設相輔相成,實現道路交通科學性和百姓生活舒適度的共贏。如今,很多地方都有路況實時通報,提示廣大司機注意道路選擇和出行時間,這就是一種有效的提前作為。(希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