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目前,整體上看,公眾對精神心理問題的認識程度還不高,醫療機構對相關疾病的辨識度還不夠,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工作仍亟待專業化、規范化。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系統的頂層設計、更充分的資源投入,以及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
據美國學者研究,企業為員工心理健康每投入1美元,可為企業節省運營成本5美元到16美元。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至少80%的企業開展“員工心理援助計劃”。目前,國內很多大企業也已經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引入專業機構的心理衛生服務,為員工減壓。雖然國家對精神衛生疾病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但在醫療救治層面,提高全民精神衛生健康仍有很多障礙需要跨越。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0部門制定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提出,要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精神心理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正確對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過,在現實中,公眾對抑郁癥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認知度仍然很低。
老伴去世后,70多歲的北京朝陽區居民馬建國(化名)一夜之間就成了暴怒老頭,總是蠻不講理,經常拿拐杖追打兒女。其實馬建國老人是患上了抑郁癥。據調查,65歲以上人群中,重度抑郁者有1%—5%,但他們中很少有人意識到或承認自己生了病。“大多數人對精神心理疾病認識不足,并羞于談自己的精神或心理問題。”北京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指出,現代社會常見的路怒癥、居喪反應等,都是精神心理疾病。對常見精神心理問題的認知率過低,加上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使很多人諱疾忌醫。
專業醫療機構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治篩查也常有“漏網”現象。“抑郁癥常伴有身體不舒服。患者通常會到醫院內科做檢查,比如胃腸不適癥狀,查不出毛病,吃藥也不管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黃世敬認為,由于精神心理病癥沒有特異性,容易被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國內的醫療機構目前在接診第一關沒有開設‘身心疾病分診臺,往往在第一時間對相關病癥做出錯誤的識別和診斷,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專家認為,傳統中醫講求情志致病,就是對心理疾病造成的生理問題進行診治。在西醫教學中,也應重視心理精神致病的原理和表現,并滲透到各科目的教學和研究中去,以提高診斷準確率和臨床治愈率。
面對社會轉型、老年潮的到來,我國精神衛生服務資源嚴重短缺且分布不均的問題需引起重視。目前,在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項目人均40元的費用里,用于精神衛生的費用僅為0.98元。此外,精神科醫師主要分布在省級和地市級城市,2/3的農村地區沒有為精神衛生疾病患者提供床位。
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王剛認為,應加大精神衛生工作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精神衛生屬于公共衛生范疇,精神專科醫院承擔了大量公共衛生任務。應制定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經費保障政策,明確相關防治項目的經費補助辦法。還應推動不同層次精神病專科醫院之間,以及精神病專科醫院與綜合醫院精神科之間建立對口協作支援關系,幫助基層醫院培養精神衛生專業人才,提高基層醫療衛生部門的精神疾病防治能力。”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為精神衛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方式。今年8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接力1010精神衛生公眾教育項目”。基金會將在兩年內招募1010位精神科醫生,擔任精神衛生科普宣傳大使,通過錄制、分享精神衛生科普微視頻,增進公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提高公眾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據人民網 王君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