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出差花的都是公家的錢,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公車私用、假公濟私這類出差腐敗。如何剎住不正之風?首先是卡死入住關。先秦時,官員出差已須持“介紹信”一類憑證才可上路,否則地方驛站有權拒絕接待。西周時有“質濟”“傅別”一類出差證明信,春秋戰國時多用“信節”,漢代用“符券”,唐宋時有“過所”“驛券”“信牌”一類憑證。驛券上,公務人員的身高、長相、隨從人數、隨身物件,甚至接待標準都寫得清清楚楚,以方便辨認。到明朝,身份查驗更嚴,往往使用“符牌”“勘合”一類憑證,兵部則使用“火票”。據《洪武實錄》載,明朝規定:“公差官員,例該應付廩給、夫馬車船者,照舊填用大勘合,仍給長單,自起程至公干地方,各經過官司、填注供應數目于各項之下……”
如果出差時有謀私行為或是享受超規格,則“后果很嚴重”。據《唐會要》,唐朝“如有家口相隨,及自須于村店安置,不得令館驛將什物飯食草料就彼等供給?!奔词故枪賳T,如是私事而又無券,“不得使用驛馬,不得進驛停留”。違反規定、占公家便宜的話要被嚴懲?!短坡墒枳h·雜律》規定:“不應入驛而入者,笞四十;輒受供給者,杖一百;計贓重者,準盜論。雖應入驛,不合受供給而受者,罪亦如之。”
明朝管得更嚴,“私借驛馬”“乘官畜產車船附私物”“私役民夫抬轎”“乘驛馬赍私物”都是不允許的,哪怕是所住房間超標也將受到責罰,《大明律·兵律五·郵驛》規定:“凡公差人員,出外干辦公事,占宿驛舍正廳上房者,笞五十?!迸c明朝一樣,清朝也力控出差腐敗,《大清律例》明文規定,禁止官員出差時“多乘驛馬”。(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