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化進程中“遲到的國家”,德國既無地緣優勢,也無資源稟賦,卻在區區百余年中,數度崛起為世界強國,其獨門秘籍在于“德國制造”。德國工匠精神歷經數百年培育與積淀,即使在機械復制時代也并未斷流枯竭,反而靜水流深。
德國工匠精神根植于深厚的社會文化傳統之中。中世紀皇權式微,一些城市趁機爭取自治,從封建統治的桎梏中掙脫出來,為手工業創造了自由的發展環境。早在13世紀,德國手工業已形成50多種細分工種,建立了“師傅帶學徒”的職業模式。匠人的民間地位十分超然,在當時的商業重鎮紐倫堡,隨處可見的街道名稱并非政治、文化名人,而是曾深遠影響過當地人生活的匠人。中世紀晚期,德國引入“學徒、熟練工、師傅”匠人分級制度,規定匠人須考取專業資格證或申請專利才能獲得從業資格,將工匠制度以成文條例確定下來。17、18世紀,德國進入資本主義萌芽期,手工業極為繁榮,在社會生活中影響巨大。此時,成為匠人須經歷三個階段:一是跟著師傅當學徒;二是滿師后外出漫游;三是自行為師帶徒弟。如今,大家熟知的舒馬赫、施耐德、施密特等德國姓氏,原意即為鞋匠、裁縫和鐵匠。此外,幾乎每個德國家庭都備有齊全的工具,從各種型號的改錐、電鉆甚至到簡單的機床設備不一而足。
德國工匠精神崛起于高質量的雙元制職教體系。“千工易遇、一匠難求”,高素質的工匠是制造業發展之本。德國從小學就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務實精神和動手能力,半數學生在小學畢業后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其中不乏成績優異的學生,“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極為罕見。職業教育由政府和企業共同資助,課程設置以實踐為導向,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需與企業簽訂合同成為“學徒”,參與實習。這部分學生畢業后,既可以技工身份直接就業,也可進入應用科學大學深造,考取工程師文憑。目前,德國共有350種官方認可的職業培訓工種,約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曾參加過培訓并獲相應證書,成為德制造業強有力的前沿軍和后備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國,產品質量與技工的職業聲譽息息相關。如果一個技工因產品質量問題而被解雇,將很難在行業內再次就業。如此嚴苛的要求使學生從培訓之初就一絲不茍,潛心修煉內功,從而為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德國工匠精神在行業協會中得到悉心培育。德國向來重視產業、企業集群,鼓勵同行業企業集中起來,既形成競爭態勢,激發最佳效能,也增強行業內的溝通與協作,加速新技術的迅速傳播與應用。全德30多萬個行業協會正是統籌整合資源的絕佳平臺。行業協會具有高度統一性和自治性,其職能有三:其一,向政府、議會、媒體和公眾表明業界利益與立場,參與政府有關質量政策的立法實踐,同時向企業提供創業、法律、技術等咨詢,開展行業現狀普查,及時為企業發展提供解決之道。其二,監督企業的經營合法性,審核企業合同,跟蹤調查企業的質量信用狀況,對存在隱患的及時警告,對問題嚴重的實施處罰。其三,設立專門的職業培訓和進修機構,配合政府為企業輸送優秀的生產一線員工。此外,一些行會還在海外設立常駐機構,為本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德國工匠精神還因社會認同和激勵而發揚光大。在德國,技工和工程師并不等同于低學歷和低收入。據統計,德國工程師是所有工種中收入最高的職業之一,僅次于醫生和律師。即使是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技工,其收入也高于平均水平。而技工僅為畢業生的最低起點,通過經驗積累和自我提升,晉升高級技工或取得工程師文憑后收入將顯著增加。大學文憑并非唯一就業敲門磚,許多中小企業甚至不愿雇用缺乏動手能力的高學歷者。(摘自《人民政協報》史明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