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要:歐洲中世紀旅行和現代旅行有很大不同,同時也是極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克服一系列自然和人為的困難。而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商人旅行,商人的旅行對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歐洲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歐洲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堅定基石。
關鍵詞:中世紀;商人;旅行
旅行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之一,不論是近現代還是古代,旅行都是必不可少的。現代旅行是作為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而存在的,而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旅行與現代有很大不同。
一、歐洲中世紀旅行的性質和類型
西方普遍認為工業革命之前只有旅行沒有旅游。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偏重于“行”的旅行活動占主導地位,在這些旅行中,經濟目的占主導地位,游山玩水只是附帶行為,因為除貴族階級外,包括商人在內的社會其他各個階層的勞動者進行旅行的最主要原因是維持生活,休閑旅游只能是極少數人群發生的個別行為,這與近代旅行有很大的不同。
而旅行的類型則十分豐富,有宗教目的的朝圣旅行、封建主的巡視、商人的旅行以及其他類型的旅行。基督教會的地位吸引著無數虔誠的信徒前去朝拜圣地,香客足跡遍布歐洲各地。封建領主的巡視與中世紀早期極度混亂的社會環境有關,各級封建主必須不斷地巡視領地和邊界來確保自身安全,他們需要經常在轄區內巡視,以主持審判會、征收捐稅和招募軍隊。[1]除此之外,還有因經濟、戰爭、瘟疫等其他各種原因進行的旅行。但中世紀時期最主要的旅行形式還是商人的旅行。因此,盡管目的和方式千差萬別,但旅行在中世紀是極為常見的社會現象。
二、歐洲中世紀的商人旅行
中世紀的旅行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無論是在陸路還是水路,風險一直都伴隨著旅行者的整個旅途,而商人們必須加以克服。
(一)旅行的困難
1.自然環境的限制
首先要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氣候。冬季的嚴寒會讓旅行變得異常艱難。繁重的衣服是首要的保暖措施,旅行者往往會穿上厚厚的服裝來阻止寒氣的侵襲,靴子和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旅行物件,風衣和各種護具更是層出不窮。夏季的炎熱也會使旅行變得困難,尤其是在缺水的沙漠和溫熱的叢林地區;暴雨和山洪等自然災害也會對旅行者造成巨大的障礙。因此,氣候是制約商人旅行的最基本的因素,在中世紀時期更是如此。
其次,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地貌也給商人帶來了諸多風險。中世紀時期森林所占的面積比今天要大得多,潛藏著諸多的危險,比如很容易迷路,不時有盜匪甚至猛獸出沒。此外,沼澤也成為阻礙因素,而且沼澤通常對人體有害。沙漠和戈壁是中世紀旅行者們遇到的另一個巨大的障礙,干旱的氣候和稀少的人群會使旅行者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更不用說食物和水的嚴重不足。因此,地形的限制是旅行時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水運方面,雖然歐洲大部分河流流量豐沛,水流平緩,但對于天氣狀況復雜多變的歐洲來說,河流的暴漲會對船只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浩瀚的海洋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大的挑戰,多變的氣候和捉摸不定的地形的路線對航行者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由于中世紀時期航海技術的限制,船只通常是沿著海岸行進的,因而比較容易發生觸礁、擱淺等事故。中世紀時期的海洋旅行則有著更大的風險。
2.硬件設施的限制
首先是交通狀況。中世紀時羅馬的公路網遭到破壞。“古代用石子鋪設的路面,現在只是泥土的道路,冬季泥濘難行,夏季塵埃撲面;積水潭常常可以碰到,而橋梁又少又壞。路上沒有泄水處,路旁也沒有排水溝渠。”[2]各封建主很少對道路和橋梁進行有效地維護,而到中世紀后期陸路因封建主對奴役勞動喪失了權力變得更加殘破。整個中世紀直到18世紀,歐洲的道路也都是殘破不堪。此外,交通工具方面也有很大限制。短徙旅行基本是依靠步行,而中長途旅行則依賴于騎馬。但在12世紀之前,貨物的運輸基本還是依靠人力而不是畜力,之后,對畜力的使用也是極其有限,人力始終是運輸的主要動力,中世紀在交通方面的改善遠遠達不到所需要的水平。河運通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缺乏對河流的清理和疏通,各種碼頭、運河等設施也很落后,經常得不到維修,所以對中世紀的人來說,旅行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
其次,中世紀旅行時的住宿和食物獲取也有很大的困難。“在中世紀最早幾百年中,旅社已感不夠,以致旅行者不得不隨身帶糧食和取火匣,有時還要露天睡覺。”[3]教堂的庇護所對旅行來說杯水車薪。盡管到了中世紀后期,旅行條件有了一些改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金錢居住在旅店,有的人甚至就在野外露宿,他們搭起帳篷,而且必需時刻保持警惕,通常還有人守夜。即使住在旅店也不一定安全,各種偷盜行為和有傷風化的事在旅店時常發生,有時甚至會危及整個旅行團隊。因此,中世紀很少有舒適的旅途。
3.人為條件的限制
林立的關卡與繁多的稅費是中世紀商人旅行遇到的巨大障礙。各地領主到處設立關卡收取過境稅,是一種純粹的斂財,完全失去了公共目的。此外,還有惡意征收稅款的情況。如領主為獲得額外收入,迫使商人走特定道路以征稅,即“強制走路”;也有要求取得任何從貨車上落下包裹的權利,即“著地法”;同理,在內河或者海上旅行則有“船難法”,同時內河航運也是關卡林立。因此對商人來說,旅行最大的障礙在于沿途各級封建主的盤剝。
盜賊是旅行途中另一大危險。歐洲中世紀時不管是大道上、河流上還是海上,都充斥著盜匪,而數量最多的是雇傭軍和中小封建主,出現了所謂的“騎士強盜”。整個中世紀時期,海上商船是海盜攻擊的重點目標,地中海西部一度成為海盜的天堂。此外,還有政府支持的合法化海盜行為,將其用作商業斗爭的武器。[4]因此,海上旅行的商人必須依靠自已的力量來躲避海盜的侵襲。
(二)對旅行風險的規避
面對這些困難,商人在旅行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要對旅行路線進行準確而深入地研究,選擇最適當的時間和路線。比如要南下意大利進行貿易就要翻越阿爾卑斯山,此時最適合的時間就不是冬季而是夏季,因為大量的積雪和路面結冰會讓穿越阿爾卑斯山變得非常困難。其次,要提前做好相關的物資準備。比如穿越沙漠的人有必要提前作好有效的準備工作,不僅要防止挨餓,還要提防各種可能出現的盜賊。首先要尋找一個經驗豐富且靠得住的翻譯;其次,必須有足夠的牲畜來馱交易的商品和商人自身的生活用品;最后,充足的食物和新鮮的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旅行途中還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比如兇悍的強盜和殘忍的海盜等危及生命和財產安全時,結伴而行就顯得必不可少。旅行者往往需要結伴而行,在旅途中相互幫助,共同抵御盜賊,有時甚至不惜花費巨大代價建立武裝力量。在海上,商船同樣需要組成船隊,并且對商船進行武裝,防止海盜對商船的洗劫。最后,商人也會運用多種商業技術手段降低和分攤風險。“商人一般以自己的兒子或其他親屬作為他的伙伴”來組成商業公司,[5]利潤和風險根據份額按比例分配。海上商隊表現得尤其明顯。這種商業組合經營模式成為近代股份公司的雛形。
三、歐洲中世紀商人旅行對歐洲社會的影響
旅行者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也是文化的接收者和傳承者。整體來看,商人的旅行對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間接地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現代化轉型。
首先,商人的旅行增加了中世紀歐洲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歐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11世紀歐洲城市的興起和貿易的發展就是商人旅行的結果,歐洲得以在廢墟上重新發展起來。其次,商人旅行也打破歐洲各個國家和領地相對封閉的狀態,將各個獨立的經濟體連接為統一的歐洲市場,為政治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人在經濟活動中獲取了大量的金錢,而為了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商人支持封建國王統一全國的軍事活動,以期獲得更大的交易市場,攝取更高的商業利益,因此商人的商業旅行對歐洲政治的統一和民族國家的形成間接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商人旅行還促進了文明的交流和傳播,可以使人類避免付出大量的重復勞動,同時也是保證人類文明發展不遭中斷的重要手段。到東方旅行的歐洲旅行家把東方的生產技術帶回歐洲,大大促進了歐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某一個地方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大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一些純粹偶然的事情,例如蠻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戰爭,都是以使一個具有發達生產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國家處于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的境地。在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6]最后,商人旅行還有效促進了交通工具的進步,如船只筑造技術的不斷發展,所以中世紀歐洲的商人旅行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對中世紀時期西歐的商人旅行情況進行的簡單介紹,我們對當時商人的旅行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商業的發展有賴于商人的活動,而商人的貿易活動依賴于社會提供的硬件設施和政策。因此,要想促進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必須為商人的活動提供有利的條件。對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國要不斷改善國內硬件設施,制定有吸引力的融資政策,創建舒適的創業和融資環境,保障商人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M].北京:商務
印書館,2013:40.
[2][3][4][5]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61,171,182,17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61.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