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文 張維強 楊琛
摘 要:墨子針對春秋戰國時期人心紛亂、良莠不齊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兼愛、節用、貴義尚利等思想。依據墨子的這些思想分析了目前我國社會公德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對當代社會公德培育的啟示。
關鍵詞:墨子;兼愛;節用;貴義尚利;社會公德
一、引言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月不祥,處于春秋戰國相交之際,魯國人,與孔子齊名,墨子創立的墨子學派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并稱“顯學”。墨子所處時期,周王的獨尊地位已經動搖,難以獨尊,禮崩樂壞,各諸侯國割據爭霸,弱肉強食,社會秩序混亂。各國割據戰亂狀態,社會生產落后。由此產生了相對寬松的社會思想環境,社會各階層都爭相表達自己的思想,作為手工業家庭出身的墨子,他提出“兼愛”“尚賢”“節用”“非命”“天志”和“明鬼”等十大思想,是在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做了深刻分析之后做出的結論。墨子是平民的“圣人”,他站在平民的立場,反對儒家的“親親、尊尊”,主張無差別的愛,倡導社會成員之間友愛互助,雖然有很大的空想成分,卻反映了在社會動亂的情況下小生產者希望互幫互助的愿望。他看到了社會生產的有限性和人們生活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由于當時落后的社會生產,“食者眾而耕者寡” [1], 對自然的認識有限,人們在自然面前基本無能為力,所以提出“節用”思想,并且墨子認為“節用”事關國家興衰,“節儉則昌, 淫逸則亡”[2]。如果統治者“厚作斂于百姓, 暴奪民衣食之財”[3],將會使“孤寡者凍餒,富貴者奢侈” [4]而要緩解這種矛盾,就要“節用”。他在“節用”的基礎上闡述了自己“貴義尚利”的義利觀,主張實現個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
二、我國當前存在的社會公德問題
社會公德是現代社會中不同生活領域的基礎性道德規范,是有別于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9]社會公德與私德相對,是道德理性在社會秩序中的體現。社會公德培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歷史課題中的應有之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地指出,要“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持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全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秩序是否安定、社會風氣是否純正、社會是否具有強烈的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我國的社會公德水平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階層的分化,利益主體和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受到沖擊,“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先為自己,后為別人”等言論受到部分人的追捧。我國已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人們交流的方式便利了,人心之間的距離卻遠了,社會變得冷漠了,出現了欺詐、哄騙、哄搶事故發生后的財物,破壞公共秩序,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等一系列與社會公德直接相關的問題。當然,不能簡單地說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公德水平的降低,否定市場經濟帶來的成果。正是因為“市場經濟打破了傳統社會人與人的依賴關系,也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人對單位和國家的依賴關系,徹底變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延伸了人際交往的范圍,拓展了社會公共生活領域”[10],社會公德的培育才愈顯重要。
(一)人際關系冷漠,缺乏友愛精神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巨大提升。同時,傳統的二元社會結構逐步向多元社會結構轉化,社會利益關系復雜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開始赤裸裸地與金錢掛鉤,出現了人際關系金錢化的現象。有些人認錢不認人,金錢甚至成為衡量一個人的首要標準,高尚的人格不再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對他人和社會的幫助首先看報酬,公德心喪失。
(二)奢侈之風盛行,缺乏節儉意識
墨子認識到了社會生產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提出了“節用”思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商業繁榮帶來了極其豐富的商品,也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需求,奢侈之風也隨之興起。此外,也有政府工作人員頂風而上,采用各種隱蔽的形式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揮霍人民的財產。同時,為了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物質消費欲望,社會不斷加大物質資料生產,這就必然加強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尤其對我國來說,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因此,節儉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將節儉培育成一種社會公德勢在必行。
(三)利己主義泛濫,缺乏公利意識
在處理義利關系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尤其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否定或者忽視個人利益,極大地阻礙了個人生產建設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個人競爭意識的形成,自我主體意識逐漸強化,越來越多的個體認為自我利益具有合法性,“為自己而活”也就成了很多人的價值傾向。同時,整個社會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計劃經濟中對人們生老病死的全面負責到逐漸過渡到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個人承擔更多的責任,個人也就開始更多地要求個體權利。因此,培養正確的義利觀,積極培育公利意識,實現“義利”統一亟不可待。
三、墨子政治倫理思想的理論涵攝
(一)關于“兼愛”
“兼愛”即無差別的愛,愛一切人,提倡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墨子“兼愛”思想與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相對,儒家認為“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墨子提出兼愛,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認為有差別的愛是引發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各種社會弊端都是因為人們不相愛,所以他對癥下藥,提出了“兼相愛”。通過“兼愛”,可以實現天下和平、社會和諧。但墨子的“兼愛”并非盲目地愛一切人,他明確提出“殺盜非殺人”,認為盜賊不勞而獲、非法而取,不僅違反社會道德,更違反國家法律,所以必須“殺”。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強調:“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5]”這種“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就體現了墨子的“兼愛”精神。
(二)關于“節用”
墨子為其“節用”思想提出了一個總原則:“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6]”他認為“生存即可”,只要能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就可以了。所以,墨子所提出的“節用”原則具體就是反對鋪張浪費,以民用、民利為中心,一切為實現民眾利益服務。統治階級的奢侈,會造成淫逸的社會風氣,最終使廣大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饑寒并至”。因此,他要求統治階級“節于身,誨于民”[7],以身作則,反對鋪張浪費,全面實行節用。
墨子作為墨家的杰出代表,在生活方式上以身作則,倡導“自苦為極”,“節儉則昌,淫逸則亡”,國家就會因為節儉而興隆昌盛,天下百姓也會因為節儉而實現溫飽。對“節用”的具體原則,墨子又從衣、食、住、行、喪葬和禮樂等多方面進行了論述,主張器物、房子的實用性,反對為了華麗美觀而浪費大量勞力去制衣、蓋房、造車,影響社會生產。
(三)關于“貴義尚利”
“重視物質生產,強調以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為中心內容的義利觀在墨子的思想中得到充分的反映[8]。”對待義利的態度是儒墨兩家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肯定義的重要性;墨子強調“義,利也”“利所得而喜也”,認為求利就是行義,重視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需要的滿足,“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從百姓所關心的基本問題入手,以“利人實用”作為價值判斷的基本標準。墨子強調追求個人基本生活資料的滿足,但并不是主張個人利己主義,而是強調“個人之利”與“天下之利”的結合。在墨子所處的時代,義利之爭的背后其實是小手工業者、商人等新興社會階層與傳統等級制度下的王公貴族在價值觀念上的爭論。墨子尊重個人物欲的合理性,倡導“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但他不止與此,在物質利益基礎上談“義”,“利人者人比從而利之”,提出了“利人”,即實現天下共利,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共利益,認為互利就是義,強調個人實現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四、墨子政治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及其啟示
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有著重要影響,辯證地汲取墨子思想中的優秀成分,對我們解決當下存在的社會公德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德培育的重要性。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我們在社會公德培育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墨子思想,從中找出一些線索和思路,為解決我們當前的問題服務。
(一)墨子“兼愛”思想,有利于培育“平等友愛”的社會公德
“兼愛”是墨子道德觀念的中心,直接針對現實生活中的利益沖突,也代表著人類對“善”的追求。“兼愛”首先是為治天下之亂提出的,它的核心是處理社會的人際關系。“視人若己,愛人若己”,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兼愛”對愛的主體和對象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肯定了社會成員之間的平等性和互利性,超越了社會等級的限制和血緣關系的遠近,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人平等、團結互助”精神的某些內涵。“兼相愛,交相利”這種平等基礎上的道德準則對于調節當下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即鼓勵行使被愛的權利,履行愛人的義務。“兼愛”思想反對以強凌弱、以眾欺寡、以智侮愚,倡導“以愛相生”。提倡“兼愛”并不等于徹底否定人的自私,沖突與矛盾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用“兼愛”思想啟迪人的公德心,“弘揚墨子的兼愛思想,才有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把沖突與矛盾控制在一個可控范圍內,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的風氣,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有很大作用的[11]。”汲取和弘揚墨子的“兼愛”思想,對于培育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社會公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墨子“貴義尚利”思想,有利于培育正確的義利觀
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都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但要防止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不能讓人們在市場競爭中失去自我,背信棄義,唯利是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要正確認識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素質。借鑒墨子的義利觀,吸取墨子“貴義尚利”義利觀的合理內容,實現“個人之利”與“天下之利”的統一,實現“義”與“利”的統一。肯定和保護個人的合理需求和利益,也要正確認識到只有在國家和集體利益得到有效實現的時候,個人利益才能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實現。同時,要追求利益,更要注重利益實現的合法性、合理性,利益的實現不能以道德的喪失為代價。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誠信公平、童叟無欺,合理解決義利問題,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義利并重,培育正確的義利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2][3][4][6][7]墨子.墨子[M].中華書局.2011.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906
[8]邢兆良.墨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5.
[9]崔宜明.道德哲學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5.
[10]謝金林,陳冬梅.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德的關系[J].求實,2004.(05).
[11]愈德明.試論墨子“兼愛”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現實意義[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04).
作者單位:
郭寶文,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維強,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琛,碩士,中石油川慶蜀渝建筑工程總公司人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