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菊
摘 要: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導,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不利于其自主地發展,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性遭到限制,組織發展模式在制度環境下趨同。從新制度主義視角來分析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制度環境特性及其對組織運行的影響,還從三種制度趨同性機制的角度來分析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形式。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合法性;制度趨同性
一、概念界定
非營利組織強調組織與企業的區別,指這類組織是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非營利部門。部分學者也把“非營利組織”用作“非盈利組織”,或“非贏利組織” (曹晶,2006),三者在內涵上沒有明顯的區別。本文以采用“非營利組織”作為統一概念,使用時不與其他概念作具體區分。在非營利組織的特征上,美國學者塞拉蒙教授的概括得到了國際學界的普遍認可。他認為非營利組織必須具有以下六個基本特征:正規性——有根據國家 法律注冊的合法的組織身份;獨立性——既不是政府機構的一部分,也不附屬于政府機構;非營利性——組織的收入不用于組織成員的利潤分配;自治性——組織有其獨立的、不受外部控制的內部管理程序;志愿性——組織的管理、運轉以及很多開展都由組織成員志愿參與;公益性——組織的存在和發揮作用以公共利益為目標(何衛衛,2007)。我國學者王名則進一步將非營利組織的特性概括為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組織性、公益性以及排除特性。在此基礎上,他將我國非營利組織定義為“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動、獨立于黨政體系之外的正式的社會組織”(王名,劉培峰,2004)。
二、發展的制度環境
影響非營利組織發展最重要的是非營利組織所處的制度環境,尤其是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現有制度在非營利組織的法律地位、成立條件、稅收優惠與監管、配套政策等各方面的規定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營利組織的能力建設(王向南,2014)。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國務院就在民政部設立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部門,并在1988年9月和1989年10月先后頒布了《基金會管理辦法》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這兩項法規奠定了我國對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規范的基礎,其中雙重管理、非競爭性原則等制度一直保留至今,嚴重阻礙了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梁娟,2010)。
在中國,非營利組織的成立是在嚴格的雙重管理制度下運行的,其自身受政府制度約束性比較大,行政化傾向嚴重,缺乏靈活的工作方式和全新的管理體制(呂曉丹,2008)。全部同時達到登記申請要求的非營利組織的條件是很難的。另外,非營利組織在申請成立時還需找掛靠單位,雙重管理體制將組織的成立、管理、運行及解體都納入政府管理體系,通過合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大多是官方成立的或政府和民間合辦的,能夠獲得政府的認同。而真正的民間自發形成的社會組織由于缺乏政治資源,中國大量存在的草根營利組織就是這樣被擋在法律“合法性”之外,而得不到政府承認,這對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非常不利。
國內學者高丙中根據合法性獲得承認的來源把合法性區分為社會(文化)合法性、法律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認為非營利組織即使缺失某個維度的合法性,只要以其他維度的合法性加以彌補,組織仍能由于其他維度合法性的存在而正常運轉(高丙中,2012)。
三、從合法性和組織趨同分析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一)合法性機制角度
合法性機制是誘使或迫使組織采納在外部環中具有合法性的組織結構或做法這樣一種制度力量。從合法性機制的強意義層面討論其對組織行為的影響是說組織行為、組織形式都是制度所塑造的,組織或個人本身沒有自主選擇性,組織不得不采取外界環境認可的合法性機制(周雪光,2003)。非營利組織的雙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非營利組織的性質,在這種制度環境下,非營利組織的行為在很大精力上投入到與政府建立聯系的事務上,而其獨立性和自治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種制度環境的影響,其組織的行為也不完全自主。這種制度性設置的障礙,使大量草根非營利組織被拒之于“合法性”門外,他們要么迎合政府部門的各種“規制”,表現出很大的“親政府性”;要么被動地在政府監管的縫隙中求得生存,大大削弱其民間性,公益性和獨立性的特征(胡建鋒,2010)。
中國的非營利組織缺乏在社會中大量募捐進行投入的項目,民眾缺乏對非營利組織的款項捐贈。非營利組織除了在政府主導下發展之外,還會尋求市場管理邏輯,即具有以成本效益和權責管理為行為特征的組織規則。市場機制下強調利潤,這與非營利組織的專業性質發生沖突,而不采用市場機制,脫離政府主導下的非營利組織又沒有發展資本,也不能獲取足夠的社會捐贈。中國非營利組織在這樣一種制度環境下的生存受到影響。
(二)組織趨同角度
我國正式的非營利組織大多數是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其組織運作機制和組織結構都與政府組織相類似。這種趨同化產生于中國特殊的制度環境約束作用下。非營利組織結構形式上對政府的依賴性很強,造成了非營利組織在組織結構命令鏈設計上與政府組織趨同(李莉,宋蕾放,2011)。DiMaggio和Powell的研究中分析了三種制度趨同變遷發生的機制,即強制趨同性、模仿趨同性、社會期待趨同性(DiMaggio,Powell,1983)。以下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我國非營利組織在這三種趨同機制下產生的結果。
強制性趨同來源于政治影響和合法性問題。組織和社會文化期待施加于組織的正式和非正式壓力,使得組織會出現趨同現象。非營利組織受政府組織的引導,在組織結構上會設置監督委員會,有些非營利組織還規定要設置如企業一樣清晰的賬目,以便管理部門查找。一些非營利組織的負責人還是主管業務部門的官員,這樣在我國制度強制性的壓力下,非營利組織就會為了在中國獲得合法性而采取類似的組織結構。Meyer和Rowan指出,隨著理性化的國家和其他大的理性組織的支配擴展時,組織結構就愈加體現國家制度化和合法化的規則,這使得特定領域中的組織也越來越同質(Meyer,Rowan,1977)。
模仿趨同產生于對不確定性所作的合乎公認做法的反映,不確定性是助長模仿的一種強大力量。當目標模糊時,組織就會根據其他組織來塑造自身。已經獲得成功的組織的形式是什么樣子的,只要依照設置也有同樣的影響效果就行,只要在社會中被認可的組織形式,采用之后就會削減來自社會的壓力。非營利組織在尋求完整性及其公信力的時候,往往沒有一種特定的途徑,成功的形式在國家體制環境的要求下很容易被模仿,從而解決組織面臨的不確定性。
社會期待趨同性與專業化相關聯。組織的專業性體現在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中,專業也受到強制和模仿的壓力。進入非營利組織中的專業化人員大多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角度類似,從而會把相似的政策、程序和結構視為具有規范意義上的約束力和合法性,以相同的方式進行決策(DiMaggio,Powell,1983)。這種相似的控制手段塑造著組織的運轉,生成非營利組織的趨同。他們都秉承著改善社會的理念,希望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謀福利,具有公共性質。而組織管理者參與行業協會和專業學會的程度越大,組織變得像其他領域中的組織的可能性就越大(Meyer, Rowan,1977),這樣組織之間也就越具有趨同性。
四、結語
我國非營利組織由于制度化的構建使得其獲得合法性時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影響,自身的能力構建不足,非營利組織在中國的影響力和由非營利組織開展的項目不具有持續性,這也有損它們在中國所具有的公益性作用。同時為獲得中國制度環境下的合法性,非營利組織發展模式在這一領域也偏向于趨同。DiMaggio和Powell認為組織的創新多元主義是公共政策協商的指導性的價值,從這個角度出發,應該鼓勵多樣化,而不是加速同質化的部門間協調的新形式。理解領域變得更同質性的方式可以使政策制定者和分析者避免將組織形式的消失和實際的失敗相混淆(DiMaggio,Powell,1983),所以在中國的制度環境下分析非營利組織尋求合法性的方式以及同質性的方式,也將推進我國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完善相關領域組織形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曹晶.2006.我國非贏(營)利組織稅收激勵機制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何衛衛.慈善基金會運作機制探索[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3]王名,劉培峰.民間組織通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4]王向南.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制度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5]梁娟,趨同還是分化——基于組織場域視角的非營利組織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
[6]呂曉丹.我國非營利組織能力建設的制度環境分析[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8.
[7]高丙中.“公民社會”概念與中國現實[J].思想戰線,2012,(01).
[8]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9]胡建鋒.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制度非均衡論析[J].行政論壇,2010,(06).
[10]李莉,宋蕾放.中國慈善組織結構的“趨同性”分析及反思——基于制度學派的視角[J].學會,2011,(11).
[11]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2]Meyer,John W. and Brian Row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