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現藝術與技術的有機融合,在加強藝術設計類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對其技術應用、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與實踐傳授,實現“藝”與“工”兩者相互交叉融合,是當前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從人才培養方案、藝工融合課程體系、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三個方面研究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藝術設計;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
采用藝工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將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融入藝術和工學,其中“藝”隸屬設計藝術范疇,以設計傳達體現藝術的效果及藝術的內涵,傳遞產品的視覺之美,而“工”則隸屬技術范疇,包括藝術設計的結構、技術手段、工藝工具等。藝術設計并非是簡單的藝術,而需要設計者通過美妙的構思,產生靈感,并運用相關技術將靈感創造成為符合形式美規律的產品,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及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技術的藝術設計是虛無縹緲的,而沒有設計者的藝術性思維和情感,技術也毫無用武之地,“藝”與“工”兩者相互交叉融合,是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一、藝工融合人才培養的意義
藝術的發展和創新與技術的進步歷來都是息息相關的,藝術設計的本質決定了其物質與精神的統一,而藝術設計的價值也要求實現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有機結合。可以說,藝術和技術是藝術設計得以存在并發展創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開展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是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現藝術與技術的有機融合,在加強藝術設計類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對其技術應用、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與實踐傳授,以培養出具備優秀文化藝術修養及現代設計理念、掌握藝術設計知識及技能,且熟悉設計材料的性能及工藝技術流程,能在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及創造力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技術手段、技能及方法進行藝術設計的高級職業技能人才。當前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而藝術設計專業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學科交叉特點,因而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當前藝術設計專業類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設計能力,以及促進藝術設計專業類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藝術設計領域中,藝術及技術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需要借由技術工具和手段進行設計與創作,而技術則需要服務于藝術,才能獲得美觀與實用的和諧效果,只有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才能不斷提升藝術設計的水平,促進藝術設計的發展。在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加強相關的工程技術及工程素養教育,不僅極大地切合了藝術設計學科的特點及行業需求,而且能有效提升藝術設計方案、設計作品的市場可行性,提高學生與市場、應用領域對接的意識及能力,也能有效促進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建設及發展。
二、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開展藝工融合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是藝工融合人才培養目標的綱領性文件,也是組織并開展藝工融合人才培養的主要依據。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應結合本專業的特點,保持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固有優勢,進一步強化設計藝術理論的指導作用,著力提升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發展潛力。此外,增加工藝結構、人機材料、產品設計開發、市場調研等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從而培養出具有綜合設計能力的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切實將工學列入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主干學科,例如增加人機工程、設計工程基礎、工業設計、用戶研究、設計程序和方法、材料與加工工藝等工程技術方面課程與知識傳授,為提高學生對工學知識的接受度,培養方案還應加強對實踐環節、設計競賽、科技訓練計劃等相關環節的重視,并在這些教學環節中充分體現藝工融合的教育理念,設置以多種工藝制作為基礎的實踐課程,鼓勵學生參與各項藝術設計大賽活動,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實踐,將工藝實習作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將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及最新藝術發展、設計元素充分融入到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活動中,實現理論與實踐、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培養出適應能力強的藝工結合復合型人才。
(二)藝工融合課程體系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開展,需要系統、科學的藝工融合課程體系作為支撐。藝工融合課程體系需要以培養方案作為依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且在遵循相關原則的基礎上予以構建,包括崗位能力決定原則、藝術引領原則、技術支撐原則、專業互補原則及藝工結合原則。根據藝術設計的課程內容,將課程體系分為藝術模塊、技術模塊及綜合模塊,藝術模塊主要涵蓋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理論、文化及實踐,而技術模塊則包括與藝術設計相互交叉的技術類課程,綜合模塊則泛指藝工融合相關的能發展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性課程,通過模塊化的課程設置,使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技術課程、人文社科課程均在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從而彰顯交叉學科的屬性。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旨在培養藝術設計類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學生的通用技能,從而增強學生職業發展潛力及就業競爭能力。因而藝工融合的課程體系需要立足現實,放眼長遠,以高度的時代敏感性,確定藝術設計類的專業技能,并以此為據,拓展與專業相近的通用技能,將各項能力對應各項課程,實現能力與課程的無縫銜接,展現藝工融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現實性、發展性、交叉性優勢,從而培養出具有優秀藝術設計素養、深厚技術技能、敏銳發展意識的復合人才。
(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使得教學、科研水平的深入提高,傳統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嚴重地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應成為當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新態勢,也是推行藝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路徑。首先是進行合作組合教學模式(跨學科教師間的組合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針對一個教學主題內容,對教學實施計劃及課程內容進行穿插,如在藝術的工藝制作教學中美術老師和電腦設計教師組合。根據市場環境對人才的實際需要,把和專業課程相關聯的跨學科內容相互結合起來,讓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授課。該種教學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在一個教學主題中得到更加豐富的專業化能力,成為最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之一。其次是協作組合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在企業資深專業人員與學校專職教師進行的一類多種形式組合。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對人才的需求不只是專業知識的需要,同時還要符合行業的特點。學校在專業教師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邀請企業有一定市場經驗的專業人士參與到具體的課程教學里,與學生進行交流。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行業特點,知道當前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樣就能很好地強化與企業的紐帶關系,并把這種關系植入到具體的藝術專業課程里;另一方面還邀請企業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直接參與到對藝術作品的評價,讓企業對學生的作品有一個了解,使得學生的作品有機會被認同,這樣就會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最后是藝術多課程實施一體化教學。把以往分別獨立的二維平面的形態、二維空間的色彩與形態、三維空間單色形體、三維空間彩色體等4部分構成的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整合在一個模塊中,由多位專業教師聯合教學,課程間彼此銜接。這樣能夠突破以往造型基礎課程的限制,提高學生設計思維和實踐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多種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企業藝術設計崗位技能相互結合起來,一方面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和團隊合作方面都有一個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還提高了學生適應市場環境的能力,幫助學生在畢業以后,能夠快速地在工作崗位上進行獨立操作,也盡快融入到企業工作的團隊里,從而有效提升了藝工融合人才培養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周永凱,羅家莉,顧萍.創新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
[2]董瑞俠.藝工融合與創新思維[J].藝術設計研究,2010.
[3]曾甜.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吳迪(1977-),男,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