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入虹,鄭楊楊,陳國蘭,鄧姍姍,陳士光,許明芳
(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6)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易引發多種慢性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踝肱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是指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壓之間的比值。其中踝部動脈包括脛前動脈及脛后動脈。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ABI異常與多種疾病有關[1]。為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與其罹患慢性并發癥的關系,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對近幾年收治的不同ABI的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慢性并發癥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間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42例;其年齡為32~86歲,平均年齡為(59.37±11.68)歲;其病程為5個月~32年,平均病程為(11.95±8.51)年。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這些患者均未患有下肢血栓閉塞性血管炎、腎功能衰竭、嚴重的心臟疾病、肝功能衰竭、下肢壞疽及下肢動脈炎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依據這些患者的ABI對其進行分組。將ABI>1.3的8例患者作為增高組。將ABI值<0.9的19例患者作為下降組。將ABI為0.9~1.3的88例患者作為正常組[2]。
在清晨患者空腹時(禁食10 h)抽取其5ml的靜脈血。使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血紅蛋白全自動檢測儀檢測患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糖化血紅蛋白(Hb A1c)、收縮壓、舒張壓、尿白蛋白及血肌酐的水平。檢測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記錄患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心腦血管病變等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情況[3]。計算患者脛后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脛前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將較低的比值作為患者的ABI。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增高組患者的收縮壓、尿白蛋白及血肌酐的水平高于正常組患者(P<0.05)。下降組患者收縮壓、尿白蛋白、血肌酐及餐后2 h血糖的水平高于正常組患者(P<0.05)。下降組患者血肌酐、餐后2 h血糖的水平高于增高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臨床指標(±s )

表1 三組患者的臨床指標(±s )
注:*表示與正常組相比,P<0.05;#與增高組相比,P<0.05。
項目 增高組(n=8) 下降組(n=19) 正常組(n=88)年齡(歲) 60.12±11.35 60.86±13.56 58.54±11.84病程(年) 12.68±5.37* 13.86±8.97* 8.12±2.37 BMI 24.36±4.38 24.40±4.35 24.51±3.60 TG(mmol/L) 2.92±1.83 2.53±1.58 2.86±2.41 TC(mmol/L) 5.34±1.52 5.23±1.32 4.37±1.46 LDL-C(mmol/L) 3.01±0.87 3.12±1.16 3.20±1.18 HDL-C(mmol/L) 1.10±0.21 1.02±0.28 1.05±0.27 Hb A1c(%) 9.56±3.55 8.37±3.16 10.00±1.89收縮壓(mm Hg) 143.15±18.76* 146.11±19.37* 132.25±18.36舒張壓(mm Hg) 76.13±11.75 75.25±11.16 74.12±10.35尿白蛋白 1.65±0.61* 1.81±0.72* 1.31±0.58血肌酐 (μmol/L) 102.11±49.67* 135.10±58.24*# 76.89±42.87空腹血糖(mmol/L) 8.34±2.63 8.96±4.13 8.63±2.94餐后2 h血糖(mmol/L)12.31±3.12 17.21±4.74*# 12.85±4.18
增高組患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均高于正常組患者(P<0.05)。下降組患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均高于正常組患者(P<0.05)。下降組患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低于增高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3組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易引發多種并發癥。踝肱指數(ABI)是指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壓之間的比值。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ABI檢測可預測其發生慢性并發癥的情況[4]。計算患者的ABI僅需要知道患者的踝部動脈壓及肱動脈壓。檢測踝部動脈壓及肱動脈壓無需入侵患者的血管,操作簡單,可重復操作,安全性高[5]。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生慢性并發癥的早期并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其病情得不到重視。在患者的慢性并發癥得到確診后,其病情已進展得比較嚴重,較難被治愈。因此,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ABI篩查具有重要的意義[6-7]。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ABI增高或下降與其發生慢性并發癥有關。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ABI檢測可預測其發生慢性并發癥的情況,為臨床醫生為其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1]何柏林,胡鈺,王曉敏,等.踝肱指數在住院患者糖尿病并發癥預防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3):227-230.
[2]白楊,鄧挺.探討踝肱指數對預測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9):19-21.
[3]王玲,張衛華,劉恒.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發癥患病率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8):31-33.
[4]唐焱,周宏,周峻林,等.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測定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數的臨床研究[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6,44(3):290-292.
[5]王明艷,郭紅軍,高健康,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數減低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3):370-371.
[6]黃剛.血清C肽與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關系分析[J].右江醫學,2015,43(3):295-298.
[7]黃培衍,鐘偉僖,何英.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與血脂、胰島素抵抗的關系研究[J].右江醫學,2015,43(5):56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