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嵚,于 卉
(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0046)
顱內動脈瘤是指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該病是導致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的該病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及體征,部分患者可并發癲癇、頭痛及周圍神經壓迫等病癥。該病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易發生瘤體周圍組織受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動脈瘤破裂等后果,導致其殘疾。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是臨床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常用方法。不過,該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且存在導致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近年來,臨床上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檢查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診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就診的46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進一步對比用CTA檢查和DSA檢查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準確性。
選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就診的46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在這46例患者中,有26例男性、20例女性;其中,年齡最小的為32歲,年齡最大的為76歲,平均年齡為(51±2.61)歲;其Hunt-Hess分級為Ⅰ級的有4例,為Ⅱ級的有20例,為Ⅲ級的有10例,為Ⅳ級的有7例,為Ⅴ級的有5例。這46例患者在入院時的臨床表現為:有37例患者存在突發性嘔吐及劇烈頭痛,有6例患者存在短暫性意識障礙,有2例患者處于持續昏迷的狀態,有1例患者存在癲癇。這46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經手術病理檢查被確診患有顱內動脈瘤。2)具有癲癇發作、突發頭痛、嘔吐及昏迷等臨床表現。3)不存在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的禁忌證。4)未合并有呼吸系統疾病及嚴重的神經、免疫系統疾病。5)不存在碘過敏的現象。6)不存在心、肺、腎等臟器的功能障礙。
在這46例患者入院后,分別對其進行CTA檢查和DSA檢查。1)進行CTA檢查的方法為: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檢查。按照從足部至頭側的方向對其進行掃描。掃描的范圍為第3頸椎椎體至顱頂(包括Willis環)。將掃描儀的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500 mA,螺距:0.531:1,層厚:0.625 mm,球管旋轉時間:0.5 s/r,準直寬度:64×0.5 mm。在進行檢查前,使患者取平臥位,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正中靜脈為其注入60~80ml的非離子型造影劑(即碘帕醇,規格為:300 mgl/ml)。碘帕醇的注入速率為4ml/s,然后注入35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保持團注壓力。采用標準算法進行圖像重建。2)進行DSA檢查的方法為: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 DSA造影機對患者進行檢查。用非離子型碘帕醇作為對比劑。采用Seldinger技術為患者進行股動脈插管后,對其進行椎動脈、雙側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造影檢查。對患者的每支血管均行斜位、正位與側位等多體位攝像,直至其病灶顯影滿意為止。
在對這46例患者分別進行CTA、DSA檢查后,對比這兩種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情況。邀請兩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對這46例患者的CTA、DSA檢查結果進行評估。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使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46例患者進行DSA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均患有顱內動脈瘤,該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為100.00%。對這46例患者進行CTA檢查的結果顯示,有44例患者患有顱內動脈瘤,該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為95.65%。用CTA和DSA對這46例患者進行檢查的結果與其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CTA檢查與DSA檢查診斷發生在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及椎基底動脈部位的動脈瘤時,其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均為100.00%。用DSA檢查診斷發生在前交通動脈和后交通動脈的動脈瘤時,其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均為100.00%。用CTA檢查診斷發生在前交通動脈的動脈瘤時,其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為94.44%(17/18)。用CTA檢查診斷發生在后交通動脈的動脈瘤時,其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發生率為94.12%(16/17)。詳見表1。

表1 用CTA檢查和DSA檢查診斷顱內動脈瘤發生部位的準確性
顱內動脈瘤可分為多發性動脈瘤和單發性動脈瘤。對多發性動脈瘤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難度較大,且其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率較高[1]。顱內動脈瘤具有易復發的特點,且該病的發生與患者有創傷史、動脈硬化史及疾病感染史等因素相關,故在對該病患者進行診斷時,應將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相結合,以提高其診斷的準確性。同時應充分了解患者瘤體發生的位置和數量,從而為臨床上對其進行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2]。進行DSA檢查是臨床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方法。該檢查方法能清楚地顯示患者病灶的具體情況和位置,但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且可引起瘤體破裂,故在臨床上的應用有限[3]。
近年來,隨著CT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用CTA檢查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診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檢查方法可清楚地顯示患者顱內動脈瘤的直徑和發生部位,且對其造成的創傷小[4]。不過,用CTA檢查診斷位于前交通動脈和后交通動脈的動脈瘤存在一定的誤診及漏診率,故臨床上應結合患者具體的病情及動脈瘤發生的部位為其選擇適當的診斷方式。
綜上所述,與使用DSA檢查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效果相比,用CTA檢查診斷該病的準確率較高,且具有無創、不會導致瘤體破裂及費用相對較低等優勢。
[1]王曉玲,彭志毅,方凱.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及術后隨訪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4,25(8):547-550.
[2]李劍秋,陳莉,姚開情.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和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價值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23(3):691-693.
[3]何珍,張繼揚,徐勐.胚胎型大腦后動脈伴發顱內動脈瘤的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6,27(8):538-542.
[4]吳桐,王凱,艾林.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16(5):33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