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平
(興化市戴南人民醫院,江蘇 興化 225721)
七氟醚是一種吸入性麻醉藥物。該藥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主要用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1]。用七氟醚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能維持其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定,且其術后蘇醒較快[2]。但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用七氟醚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其在術后易發生躁動,從而可導致其輸液管、引流管等管路發生扭曲或脫落。因此,臨床上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此類患者發生術后躁動。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為采用七氟醚進行麻醉的患者在手術結束前注射右美托咪定與芬太尼預防其發生術后躁動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在興化市戴南人民醫院進行手術的80例患者。其中,排除對七氟醚、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過敏的患者,排除病歷資料缺失和不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將這80例患者分為芬太尼組和右美托咪定組。在芬太尼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年齡為16~79歲,平均年齡為(50.98±10.45)歲;其手術持續的時間為45~197min,平均時間為(105.45±21.63)min;其體重為42~76 kg,平均體重為(56.84±2.56)kg;其中,美國麻醉醫師協會麻醉風險分級(ASA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24例,為Ⅱ級的患者有16例;其中,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有16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有14例,進行胸部手術的患者有6例,進行其他類型手術的患者有4例。在右美托咪定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6例;其年齡為18~76歲,平均年齡為(51.21±10.33)歲;其手術持續的時間為46~192min,平均時間為(103.71±22.17)min;其體重為43~75 kg,平均體重為(57.13±2.84)kg;其中,ASA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23例,為Ⅱ級的患者有17例;其中,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有17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有15例,進行胸部手術的患者有5例,進行其他類型手術的患者有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囑兩組患者于術前8 h禁食,于術前2 h禁飲。在其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持續監測其呼吸頻率、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用濃度為8%的七氟醚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成功后,用濃度為3%~5%的七氟醚對其進行麻醉維持。手術結束前5min,停止為其吸入七氟醚。在手術結束前10min,為芬太尼組患者靜脈注射1 μg/kg的芬太尼預防其發生術后躁動,為右美托咪定組患者靜脈注射0.3 μg/kg的右美托咪定預防其發生術后躁動。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躁動的發生率、術后蘇醒的時間及其術后拔管的時間[3]。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的時間及術后拔管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右美托咪定組患者術后躁動的發生率低于芬太尼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躁動的發生率、術后蘇醒的時間及術后拔管時間的比較
七氟醚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吸入性麻醉藥物。用七氟醚對患者進行麻醉,對其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影響均較輕,其術后蘇醒較快。但臨床研究表明,用七氟醚進行麻醉的患者其在術后易發生躁動,從而可影響其術后恢復。因此,臨床上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此類患者發生術后躁動。芬太尼是一種阿片類受體激動劑。該藥主要用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同時也可用于防止或減輕進行全麻手術的患者在術后發生躁動或譫妄[4]。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具有鎮痛和鎮靜的雙重作用[5]。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蘇醒的時間和術后拔管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右美托咪定組患者術后躁動的發生率低于芬太尼組患者(P<0.05)。可見,在手術結束前,為采用七氟醚進行麻醉的患者注射右美托咪定預防其發生術后躁動的效果優于為其注射芬太尼預防其發生術后躁動的效果。
[1]唐春林,譚平,吳文峰,等.右美托咪定與芬太尼對七氟醚麻醉術后躁動的預防作用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17):2007-2009.
[2]王俊霞,石磊,趙海濤,等.右美托咪定和咪達唑侖預防短小手術患兒七氟醚復合麻醉恢復期躁動效果的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4,34(10):1171-1173.
[3]宋宇龍.右美托咪定對扁桃腺切除術患兒七氟醚復合麻醉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2):282-284.
[4]魏光武,宋米娜,王世英,等.右美托咪定與芬太尼預防七氟醚麻醉術后躁動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3):276-277.
[5]溫錫交,熊理鋒,黃玉僥,等.右美托咪定與芬太尼對老年患者七氟醚術后躁動的效果[J].中外醫療,2014,25(1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