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蘇 南京 210008)
腰肌勞損,又叫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是指患者的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的筋膜或骨膜內存在慢性損傷性炎癥反應,致使其出現腰部酸痛、脹痛及壓痛等癥狀的一種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改變,腰肌勞損患者的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臨床研究表明,該病患者的病情若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就會導致其腰肌的肌纖維發生變性,形成瘢痕或纖維索條,從而可導致其病情發展為慢性腰背痛。因此,臨床上應及時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腰肌勞損患者進行弓步轉體步行訓練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40例腰肌勞損患者。這4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X線檢查或CT檢查被確診為腰肌勞損。2)存在長期的腰部酸痛、脹痛及壓痛等癥狀,且壓痛點多位于腰椎橫突和骶棘肌等部位。3)自愿參與本研究。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退行性腰椎滑脫癥、L3橫突綜合征或骨腫瘤。2)有腰椎骨折史。3)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4)不能堅持治療。將這4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20)和觀察組(n=20)。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占65%),女性患者有7例(占35%);其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為35歲,中位年齡為(46.7±6.4)歲;其最長病程為15個月,最短病程為2個月,中位病程為(11.2±3.1)個月。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占70%),女性患者有6例(占30%);其最大年齡為69歲,最小年齡為33歲,中位年齡為(45.9±6.7)歲;其最長病程為18個月,最短病程為3個月,中位病程為(12.1±3.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推拿治療和藥物治療。對其進行推拿治療的方法是:用彈撥和點壓的手法對患者腰部的肌肉進行按揉,以緩解其腰部肌肉疼痛的癥狀,促進其腰部的血液循環,每次按揉的時間為15min,2次/d。對患者的腎俞穴、大腸俞穴和腰關穴等穴位進行按揉,每個穴位按揉的時間均為2min,2次/d。對患者進行推拿治療的時間為4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方法是:用芬必得和扶他林軟膏對其進行治療。芬必得的用法是:口服,0.3 g/次,2次/d,連續用藥4周。扶他林軟膏的用法是:取適量的此藥膏涂抹于患者腰部疼痛嚴重的部位,3次/d,連續用藥4周。在此基礎上,指導觀察組患者進行弓步轉體步行訓練,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站直身體,將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并放松身體。指導其左腳向前呈弓步狀,抬頭挺胸,使其身體以腰為軸心進行逆時針旋轉,旋轉的幅度要達到90°,共旋轉20次。然后指導患者右腳向前呈弓步狀,使其身體進行逆時針旋轉,共旋轉20次。指導患者每天早中晚各進行1次弓步轉體步行訓練,連續治療4周。囑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避免久坐和搬動重物。
用治愈、好轉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愈:治療4周后,患者腰部酸痛、脹痛、壓痛等癥狀全部消失,其腰背部肌肉群的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好轉:治療4周后,患者腰部酸痛、脹痛、壓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其腰背部肌肉群的功能明顯改善。無效:治療4周后,患者腰部酸痛、脹痛、壓痛等癥狀未減輕,其腰背部肌肉群的功能未得到改善??傆行?(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腰部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腰部疼痛的癥狀越嚴重[1]。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4周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其中,治療結果為無效、好轉和治愈的患者分別有3例、13例和4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其中,治療結果為無效、好轉和治愈的患者分別有5例、12例和3例)。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分,±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分,±s)
注,a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0 6.02±2.3 4.13±1.7 a觀察組 20 6.11±2.6 2.05±1.2 ab
腰肌勞損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病。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患者長期進行負重活動,致使其腰部的肌肉長期處于緊張、勞累的狀態,從而使其腰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進而導致其發生腰肌勞損[2]。目前,臨床上對腰肌勞損患者主要是進行推拿治療。通過對該病患者進行推拿治療,能解除其腰部肌肉痙攣的狀態,減輕其腰部疼痛的癥狀[3]。劉啟雄等[4]認為,臨床上在對腰肌勞損患者進行治療時不僅要注重緩解其腰部疼痛的癥狀,還應注重對其腰背部的肌肉群進行鍛煉。在本研究中,筆者指導20例腰肌勞損患者進行弓步轉體步行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導該病患者進行弓步轉體步行訓練,能拉伸和鍛煉其腰背部的肌肉,提高其腰椎的協調性,糾正其不良的姿勢,進而可促進其腰背部肌肉群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對腰肌勞損患者進行推拿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指導其進行弓步轉體步行訓練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腰部酸痛、脹痛及壓痛等癥狀,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1]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4,8(2):273.
[2]楊世毅,江瑜.毫針透刺配合盒灸在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中的臨床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4):185-186.
[3]蔡僑賢.內關穴沿皮透刺在老年慢性腰肌勞損治療中的作用及其療效評價[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
[4]劉啟雄,王學軍.針推結合核心力量訓練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觀察[J].鄂州大學學報,2014(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