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泉
(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隨著其病情的進展可出現疝嵌頓、腸穿孔等癥狀,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手段[1]。傳統的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創傷大、患者術后并發癥多等缺點。近年來,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探究用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筆者對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診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接診的腹股溝疝患者中隨機選取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腹腔鏡組和傳統組,每組各25例患者。腹腔鏡組患者中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4例;其年齡為20~68歲,平均年齡(45.88±12.8)歲;其中有腹股溝斜疝患者18例,腹股溝直疝患者7例。傳統組患者中有男患者23例,女患者2例;其年齡為19~74歲,平均年齡(49.56±14.13)歲;其中有腹股溝斜疝患者20例,腹股溝直疝患者5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為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的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在其下腹部做一個切口,對其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對其疝囊進行游離和高位結扎。使用補片對其腹股溝管的內環口進行修補,然后縫合切口。為腹腔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協助其取頭低足高的側臥位。對其臍下約2 cm處進行穿刺,為其建立人工CO2氣腹,并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觀察并游離其疝囊。使用套扎線對疝囊進行結扎。若患者的睪丸被疝囊包裹,可對疝囊的頸部進行結扎并將其切斷。使用合適型號的補片對腹股溝管的內環口進行修補,盡可能使補片完全覆蓋腹股溝管的內環口和恥骨肌。拔除穿刺套管,解除氣腹,縫合切口。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術后疼痛癥狀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g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的疼痛癥狀。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越高。
選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平均為(54.9±7.5)min,其術中的出血量平均為(27.4±10.8)ml,其住院的時間平均為(5.5±1.5)d,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平均為(17.8±4.9)h。傳統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平均為(63.6±10.6)min,其術中的出血量平均為(37.0±10.1)ml,其住院的時間平均為(7.2±1.8)d,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平均為(30.1±8.1)h。腹腔鏡組患者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短于傳統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傳統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s)
注:與傳統組比較,*P<0.05。
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住院的時間(d)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h)傳統組 63.6±10.6 37.0±10.1 7.2±1.8 30.1±8.1腹腔鏡組 54.9±7.5* 27.4±10.8* 5.5±1.5* 17.8±4.9*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1 d、術后3 d、術后5 d的平均VAS評 分 分 別 為(5.52±1.08) 分、(3.56±0.96) 分、(1.80±0.82)分。傳統組患者術后1 d、術后3 d、術后5 d 的平均 VAS 評分分別為(6.68±1.18)分、(4.44±1.00)分、(3.04±0.84)分。在術后1 d、術后3 d和術后5 d,腹腔鏡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傳統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的對比(分,±s)
注:與傳統組比較,*P<0.05。
組別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傳統組 6.68±1.18 4.44±1.00 3.04±0.84腹腔鏡組 5.52±1.08* 3.56±0.96* 1.80±0.82*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0%,傳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8.0%。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傳統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腹股溝疝主要是由于患者腹腔內的臟器及網膜經腹股溝區缺損處向體表突出引起的。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和兒童[2]。腹股溝疝可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的發病率約占腹股溝疝總發病率的90%。腹股溝疝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可發生急性腹膜炎等并發癥,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可受到嚴重的影響。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手段[3]。傳統的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創傷性較大、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多。在術后,患者易出現陰囊腫脹、切口感染及尿潴留等并發癥。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傳統的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勢。有學者指出,用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可發現患者對側腹股溝的隱匿性疝,從而可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1]盧仲燁,趙正東.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4):46-47.
[2]馮澤昀,王海銀,楊曉娟,等.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技術評估[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6):560-561.
[3]夏云,王震.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80例[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5,9(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