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張鑫鈴,張 瑜
(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重慶 401420)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驟、致死率較高等特點。及早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為了評價cTnI(肌鈣蛋白I)、MB(肌紅蛋白)和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聯合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間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隨機抽選30例患者作為疾病組,將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3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組。疾病組30例患者發病至入院的時間<2 h。他們均未合并有惡性腫瘤、心力衰竭及其他重要臟器的疾病。疾病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43~82歲,平均年齡(63.25±10.21)歲。健康組體檢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42~81歲,平均年齡(63.42±10.1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這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cTnI、MB和CK-MB聯合檢測。檢測方法是:采集受檢者的空腹靜脈血4ml,以每分鐘3000轉的速度對血樣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10min)。采集血清,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Centaur XP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和免疫化學發光法對血清標本中cTnI、MB和CK-MB的含量進行測定。
比較疾病組患者和健康組體檢者CK-MB、MB、cTnI的水平。CK-MB的正常參考值:0~25 U/L。MB的正常參考值:0~70 ng/mL。cTnI的正常參考值:0~0.04 ng/mL。
將本文中的數據錄入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患者cTnI、MB和CK-MB的水平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疾病組患者發病后2 h~6 h、發病后6 h~12 h、發病后12 h~24 h、發病后24 h~72 h其CK-MB、MB、cTnI的水平均高于健康組體檢者(P<0.05)。疾病組患者CK-MB、cTnI的水平在其發病后12 h~24 h達到峰值,其MB的水平在其發病后2 h~6 h達到峰值。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研究對象各項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水平(±s)

表1 對比兩組研究對象各項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水平(±s)
組別 時間 死亡例數 剩余例數 CK-MB的水平(U/L) MB的水平(ng/mL) cTnI的水平(ng/mL)健康組 30 0.65±0.31 36.59±8.54 0.08±0.03疾病組發病后2 h~6 h 0 30 5.59±3.26 405.26±101.21 3.54±1.28發病后6 h~12 h 2 28 29.11±9.54 468.51±64.21 51.26±11.34發病后12 h~24 h 1 27 67.51±22.25 105.26±21.23 103.26±74.12發病后24 h~72 h 3 24 6.51±3.20 43.25±18.46 54.51±41.13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驟、致死率較高等特點。及早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對改善其預后、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往臨床上常將心肌酶參數(包括乳酸脫氫酶、谷草轉氨酶等)作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標[2]。但臨床研究發現,在患者發生營養不良及骨骼肌受損時,其心肌酶參數也會出現明顯的上升。可見,用心肌酶參數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不高。近年來,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指出,用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CK-MB、MB、cTnI均為臨床上常用的心肌損傷標志物。CK-MB屬于心肌酶,其濃度在心肌受損后12 h至24 h內會達到峰值,在心肌受損24 h后會逐漸降低,直至恢復正常[3]。MB屬于氧合蛋白類物質,在心肌內的含量較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受損后,其血液中MB的濃度會持續升高,并在其心肌受損后6 h至12 h內達到峰值[4]。cTnI屬于心肌纖維上的收縮蛋白,主要分布于心室肌和心房肌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受損后12 h至24 h,其血液中cTnI的濃度會達到峰值[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疾病組患者發病后2 h~6 h、發病后6 h~12 h、發病后12 h~24 h、發病后24 h~72 h其CK-MB、MB、cTnI的水平均高于健康組體檢者。
綜上所述,cTnI、MB和CK-MB聯合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1]容文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與CK-MB、cTnI、Mb之間的關系[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3):344-346.
[2]焦方曉.Mb、cTnI、hs-CRP、CK-MB聯合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12):1494-1496.
[3]戴李華,湯璐佳.MB、CK-MB和CTnI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S1):124-125.
[4]梁志洪,鄧家德.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紅蛋白(Mb)濃度監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