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亞紅,李 燕
(江蘇省如東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如東 226400)
阿片類藥物具有減輕癌痛患者的疼痛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的作用。但臨床研究發現,使用阿片類藥物容易導致癌痛患者發生便秘,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用藥的依從性[1-2]。如何預防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已成為臨床上的研究熱點。在本次研究中,江蘇省如東縣人民醫院用改良的灌腸療法聯合穴位按摩療法對39例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擇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江蘇省如東縣人民醫院使用阿片類藥物后發生便秘的79例癌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改良組(39例)和傳統組(40例)。改良組39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4例;其平均年齡為(58.3±6.8)歲,平均便秘病程為(5.7±2.1)天。傳統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平均年齡為(55.6±7.3)歲,平均便秘病程為(5.6±2.3)天。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基礎治療。治療方法是:1)向患者講解便秘發生的原因及相應的預防措施。2)告知患者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導致其胃腸蠕動減慢,囑咐其保持心情放松。3)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粗糧、蔬菜和水果等),告知其將每日飲水量控制在2000ml以上。4)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以促進其腸蠕動。5)定時對患者的腹部進行按摩(以臍部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其腹部)。6)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讓患者口服乳果糖進行治療。在進行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為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的灌腸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在一次性灌腸袋內裝入800ml溫度為40℃、濃度為0.1%的肥皂液。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將灌腸袋插入其肛門內10 cm,然后將肥皂液灌入其肛管內。囑咐患者盡量將肥皂液保留10min后再排便。為改良組患者采用改良的灌腸療法和穴位按摩療法進行治療。進行改良的灌腸治療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或平臥位,用注射器抽取開塞露100ml。在注射器上連接一次性吸痰管(16 Fr),將吸痰管輕輕地插入患者肛門內40 cm,然后緩慢地向其肛管內注入開塞露50ml。注射完畢后,緩慢地退出吸痰管,邊退邊向肛管內注入開塞露30ml,退至距離肛門15 cm時將剩余的20ml開塞露全部注入肛管內。在完成拔管后,囑咐患者盡量將開塞露保留10min~20min后再排便。進行穴位按摩的方法是:1)在對患者進行灌腸前,囑咐其排空尿液。協助其取屈膝仰臥位。用右手中指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其中脘穴30次。用雙手中指由外向內按摩其天樞穴50次。將右掌心置于患者的神闕穴上,將左手掌重疊于右手上,按順時針方向按揉其神闕穴30次(按揉的力度以患者產生輕微酸脹酸痛感為宜)。2)在對患者進行灌腸后,協助其取屈膝仰臥位。在其腹部涂抹賽膚潤,然后用左手從其右下腹向上推,用右手從其左上腹向下推,各推揉30次。
1)患者治療的效果。評價標準是:(1)顯效。在接受灌腸后1小時內,患者將大便完全排出,便后無腹痛腹脹。(2)有效。在接受灌腸后24小時內,患者將大便完全排出,便后無腹痛腹脹。(3)無效。在接受灌腸后48小時內,患者少量排便或只排出灌腸液,便后有腹痛腹脹或排便不盡感[3]。2)患者灌腸的舒適率。評價標準是:(1)舒適。灌腸過程中患者有便意但無腹脹腹痛。(2)輕微不適。灌腸過程中患者有較強烈的便意和輕微的腹脹。(3)不適。灌腸過程中患者有強烈的便意且腹痛腹脹癥狀較為嚴重[4]。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的年齡和便秘的病程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的總有效率和灌腸的舒適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改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傳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7.5%。改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傳統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改良組患者灌腸的舒適率為89.7%,傳統組患者灌腸的舒適率為7.5%。改良組患者灌腸的舒適率高于傳統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灌腸舒適率的比較[n(%)]
阿片類藥物可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的μ、κ、δ受體發揮鎮痛的作用,同時也會作用于外周阿片受體,減少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增加大腸對糞便水分的吸收、抑制胃腸蠕動,從而可誘發便秘。臨床上常通過口服乳果糖等措施治療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但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傳統的灌腸療法治療便秘的有效率僅為87.5%。這與相關研究的結果相似[5-6]。通常情況下,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患者的便塊過于干結,對其進行傳統的灌腸治療時大量的肥皂液聚集在其硬結便塊外側的直腸腔內,很容易發生外溢。而進行改良的灌腸治療時將開塞露作為灌腸液,可采用40 cm長的吸痰管穿過硬結的便塊將開塞露送入深部腸腔,利用開塞露中甘油的高滲和潤滑作用,使更多的水分滲入腸腔內,以軟化便塊。在拔除吸痰管時,吸痰管可帶動便塊外移,從而可達到立竿見影的通便效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改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100%,其灌腸的舒適率明顯高于傳統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改良的灌腸療法聯合穴位按摩療法治療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的效果良好,能夠提高患者灌腸的舒適率。
[1]康樂,李萍,張澤華,等.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研究進展及臨床指導[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3):352-355.
[2]王穩,孫莉.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的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5):378-382.
[3]李虹義,魏振軍,劉端祺.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的診療[J].中國腫瘤臨床,2015,42(12):603-607.
[4]劉慧龍.阿片類藥物相關不良反應便秘的治療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5,24(18):2105-2109.
[5]繆小梅,李燕.穴位按摩改良灌腸序貫解除5-HT3受體拮抗劑所致便秘[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6):83-84.
[6]歐敏芳,梁霞英,黃元龍,等.改良灌腸法配合穴位按摩在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0):2489-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