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常熟 215500)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腦組織局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腦梗死患者可出現失語、感覺障礙、偏癱等癥狀,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1],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夠幫助其建立對治療的信心,提高其生活質量。本文對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接診的7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旨在探究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從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期間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接診的腦梗死患者中隨機抽選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病情均經CT檢查得到確診,入院時其意識清楚。將其隨機分為護理Ⅰ組和護理Ⅱ組(35例/組)。護理Ⅰ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占54.3%),女性患者16例(占45.7%);其年齡為40~78歲,平均年齡(56.60±3.50)歲。護理Ⅱ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占60.0%),女性患者14例(占40.0%);其年齡在42~76歲,平均年齡(56.80±3.60)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包括為其講解入院后的注意事項和向其介紹病房環境等。在此基礎上,對護理Ⅰ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護理方法是:1)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有關腦梗死的知識(包括此病的發病原因、臨床上治療此病的常用方案和可能出現的預后等)。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以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2)進行心理疏導。腦梗死患者因發病突然,常會出現明顯的負性情緒,從而可影響其對治療的配合度。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鼓勵其傾訴內心的想法,并對其進行安撫,以緩解其負性情緒。3)進行生活護理。在患者的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協助其進行洗漱、排便、排尿、穿脫衣服及進食等生活活動訓練,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在患者進食后,及時對其口腔進行清潔。定時協助其翻身,并對其身體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防止其因長期臥床而發生褥瘡。4)進行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循序漸進地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對于存在語言障礙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通過打手勢、寫字、畫圖等方式與其進行交流,鼓勵其講話,以促進其語言功能的恢復。對于存在肢體感覺障礙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時對其肢體進行按摩,以促進其肢體的血液循環。對于存在運動障礙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詳細地向其講解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并指導其進行關節屈伸訓練、橋式運動訓練、床上移位訓練和步行訓練等康復訓練,以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
1)患者治護的效果。評價標準[2]是:(1)顯效。經治護,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感功能恢復正常,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有效。經治護,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感功能明顯改善,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有所提高。(3)無效。經治護,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感功能未改善,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未提高。2)患者的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的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3-4]。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越高,說明其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越嚴重。3)患者的精神狀態。采用MMSE量表評價患者的精神狀態[5]。該量表的分值在0~30分之間。患者的MMSE評分越高,說明其精神狀態越好[6]。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MMSE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護的總有效率和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Ⅰ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8例(占80.0%),為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17.1%),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2.9%)。護理Ⅰ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7.1%(34/35)。護理Ⅱ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0例(占57.1%),為有效的患者有8例(占22.9%),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占20.0%)。護理Ⅱ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80.0%(28/35)。與護理Ⅱ組患者相比,護理Ⅰ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對比[n(%)]
護理Ⅰ組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非常滿意的患者有28例(占80.0%),為滿意的患者有7例(占20.0%)。護理Ⅰ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100.0%(35/35)。護理Ⅱ組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非常滿意的患者有20例(占57.1%),為滿意的患者有8例(占22.9%),為不滿意的患者有7例(占20.0%)。護理Ⅱ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0.0%(28/35)。與護理Ⅱ組患者相比,護理Ⅰ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對比[n(%)]
接受護理后,護理Ⅰ組患者的MMSE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25.50±2.20)分、(46.60±8.80)分、(45.50±10.30)分,護理Ⅱ組患者的MMSE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17.80±2.80)分、(56.20±9.20)分、(58.80±10.20)分。與護理Ⅱ組患者相比,護理Ⅰ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MMSE評分更高,其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更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MMSE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兩組患者MMSE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MMSE評分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Ⅰ組 35 25.50±2.20 46.60±8.80 45.50±10.30護理Ⅱ組 35 17.80±2.80 56.20±9.20 58.80±10.20 t值 12.7927 4.4610 5.4280 P 值 <0.05 <0.05 <0.05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腦組織局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腦梗死患者可出現失語、感覺障礙、偏癱等癥狀,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護理Ⅰ組患者和護理Ⅱ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分別為100.0%(35/35)、80.0%(28/35)。護理Ⅰ組患者和護理Ⅱ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1%(34/35)、80.0%(28/35)。護理Ⅰ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和治護的總有效率均高于護理Ⅱ組患者。護理Ⅰ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MMSE評分高于護理Ⅱ組患者,其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Ⅱ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能夠改善其負性情緒。
[1]黃雪儀,葉雪梅,陳儉慰,等.腦梗塞患者康復期心理分析及早期目標性護理干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9):2481-2482.
[2]彭偉勝.神經內科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27):59-60.
[3]華音波.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塞患者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保健文匯,2017(3):38.
[4]路玉蓉.老年腦梗塞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體會[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2):143.
[5]馬晶.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塞患者護理的應用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9):276.
[6]王華琴,吳彩云,路娜,等.心理護理干預在初發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