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古都條件變化視野下的成都大古都地位認定

2017-03-18 02:03:02何一民陸雨思
關鍵詞:歷史

何一民,陸雨思

(四川大學 城市研究所,成都 610064)

大古都條件變化視野下的成都大古都地位認定

何一民,陸雨思

(四川大學 城市研究所,成都 610064)

大古都作為一種城市品牌,受到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相關研究也成為熱點。本文在梳理學術界關于大古都認定條件的前提下,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深入考察成都的都城歷史,認為成都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其都城歷史積年在千年以上。成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重要影響的城市之一,從漢代至唐宋一直居于全國大城市前列,無論是作為都城時期,還是失去都城地位之后,也都是西南地區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雖然成都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過數次毀滅性破壞,卻總能劫后再生,先后出現數次發展高潮,其影響力不僅超越四川和西南地區,而且也達到西域、中亞和南亞。綜合考察成都的都城歷史,成都完全符合大古都的標準,躋登中國十大大古都行列,實至名歸。

中國都城史;古都;大古都認定;成都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古都研究成為古都研究的熱點,相關研究者圍繞個別古都可否列為大古都而展開了對大古都條件的系列討論,由此推動了古都研究的深入開展。成都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其都城地位未受到相應的重視,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于若干研究者對先秦時期成都的都城歷史不太關注,也不甚了解。本文主要根據目前學術界提出的大古都認定條件,結合最新考古發現的新史料、新研究,對成都的都城歷史進行考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大古都認定條件的變化與成都大古都問題的緣起

古都是古代城市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古代國家政權所在的城市,又稱國都、京師、京都等,既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對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影響巨大。眾所周知,現代中國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清以前中國疆域內曾興起過數量甚多的各類政權,有的政權統治時間較長,有的政權存在時間較短,甚至旋起旋滅;有的政權中心在今北方或南方,也有的政權中心在東方或西方;每一個政權建立后,都會以某一個城市為都城,作為立國之本,因而幾千年來中國的都城數量甚多。據史念海先生研究和統計:中國“內地與周邊各地合計,共有古都215處,可知的所涉及的王朝或政權277個”①[1]。盡管這些數量眾多的古都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古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關于古都是否有等級差別卻無人論及②。此后半個世紀,有關古都的研究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這一狀況才發生明顯變化。由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城市化、現代化出現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城市歷史文化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國務院相繼頒布了多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從法律法規上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加以保護和建設,由此也推動了中國古都研究出現較大發展,出現了古都等級差別的討論及大古都認定條件或標準的爭議。

關于大古都的說法始于民國初年,不過并無人對此進行專門研究,更無人提出相關標準。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學術界關于何為大古都、大古都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城市可以成為大古都等問題,并無專門的論述。當時約定俗成的六大古都分別是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大多數人表示認同,或未有人提出異議,遂成定論③[2]。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等城市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都是多次建都,并且都是中國大一統時期的都城,因而無人能對其大古都地位提出異議。自20世紀80年代譚其驤先生提出安陽應列為大古都以后,就引起了相關的學術爭鳴,并由此推動大古都研究成為古都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相關學者紛紛提出了大古都的認定條件或標準,關于大古都研究則成為學術研究熱點之一,特別是圍繞安陽和鄭州兩城市是否可以列為大古都等相關問題,學術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與過去著名專家學者寫一本書或發表一篇文章就可以一錘定音不同,在學術多元化的新時期,關于大古都的認定條件眾說紛紜,即便是如譚其驤先生這樣著名的學者也不能一言九鼎,一槌定音。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個相對權威的學術機構,在大量研究、取得共識基礎上加以認定。改革開放以后成立的中國古都學會遂成為這樣的學術機構。該學會是由中國高校、科研機構、社會人士共同組建的一個全國性學術團體,聚集了國內一大批古都學、考古學、歷史學、城市學、地理學等眾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成為眾望所歸的對大古都地位進行研究和認定的學術機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中國古都學會認定的大古都相繼有安陽、鄭州和大同。目前,由中國古都學會先后認定的大古都共有9個,分別為“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安陽、鄭州、大同”[3]11-12。盡管仍有個別學者持有異議,但因得到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大多數學者的認同而基本成為定論。中國古都學會畢竟是民間學術組織,所作出的學術認定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執行效力。近年來,有關大古都的學術研討仍在繼續進行。學術研究永無止盡,對大古都認定標準進行學術爭鳴也符合學術發展規律。開展大古都研究,雖然是學術問題,但其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超越了學術領域,對于那些可能被列為大古都的候選城市而言,則涉及到如何評價其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如何提升城市形象、構建城市品牌等相關問題,因而會有若干非學術因素參與進來。不過,我們堅信非學術因素不會也不可能操縱學術研究。30多年來,正是不斷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與大古都相關的學術討論,才推動了中國古都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如何判斷一座古都是否可以成為大古都,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判斷標準。譚其驤先生首先對于大古都提出了兩條主要標準:一是“主要看以此城為都的政權地有多大”,二是作為都城“歷時有多久”,但他不同意以“今天的城市的大小為取舍標準”[2]。正因如此,譚先生認為安陽作為商都,盡管后續發展不大,但也應納入到大古都行列。陳橋驛先生贊成將安陽列為大古都,并對大古都判定提出了四個條件:一是“無論在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方面,都具有十分優越的形勢”,二是“它們建城定都以前,都曾經作過非常精心周到的規劃設計”,三是“當年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并且還接待了灜海來客,聚集著萬國衣冠,是舉世聞名的國際都市”[4]序,3-4,四是“大古都必須曾經是中國傳統王朝的都城”[5]。馬正林先生不同意將安陽列為大古都,并提出了確定中國大古都的五個基本條件:1.建都歷史悠久,2.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勢優越,3.是全國政治或經濟文化的中心,4.城市建設宏偉,5.應是延續發展而成為全國著名都市的城市[6]。鄒逸麟先生支持譚其驤先生所提出的將安陽列為大古都的建議,同意用“建都的歷史悠久性,地理位置,山川形勢,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建規模”等作為大古都判定的標準,反對將“延續發展而成為全國著名都市”作為必備條件[7]。徐建春先生也明確提出:“馬先生的這個確定大古都的條件,我們是不能同意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在討論古代的都城,把歷史上曾起過重大作用的都城一筆抹殺,不考慮一個大古都所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狀況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8]葛劍雄先生針對安陽可否列為大古都的討論,提出一個新的思路,即對古都的大小等級進行量化分析,量化指標主要有:建都時間、都城性質、疆域幅員、控制程度、遺址遺物、今城等級、重合度、繼承度和知名度等,其中建都時間所占比重最大,每年1分,而其余各項指標則僅只有1分[9]。另外,葛劍雄還提出進行量化分析的四個基本條件:第一,歷史事實是決定古都重要性的前提;第二,必須確定歷史上的都城與今天作為古都的城市之間的關系;第三,今城市的地位和影響同樣應該重視;第四,應該站在今天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立場上,而不是用封建正統的、某一個民族的或某一個地方的觀念,來評價古都的重要性[9]。李令福先生認為:“一般認為大古都應該達到以下標準:這個古都在一段時間內作過中國正統王朝的政治中心,比如現在公認的‘八大古都’,都曾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這是基本條件;第二個條件是這個古都在中國的歷史上起過很特殊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八大古都’均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第三是這個古都要和現代的城市有某種關聯,‘大古都’的選址應有一定的延續性。”[10]150朱士光先生在綜合各家之言后,提出一個古都是否列為大古都應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是應是我國歷史上主流(或主體、主干)王朝或政權的都城;二是有著較長的作為都城的時間,一般在200年以上;三是有著相當大的城址規模;四是在它遺址上或近旁存在后續城市,且應是國家級或較高級別規格的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11]519。由于朱士光時任中國古都學會會長,因而他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都學會對大古都的權威看法,在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綜合以上相關學者關于大古都認定條件的討論,有一些條件是學術界共同認可的:首先,大家都認同“都城歷史積年要長”這一條件,但關于至少要多少年才可進入大古都行列,仍然有不同看法;其次,相當部分學者認為大古都應該是“正統”(主流、主體、主干)王朝或政權的都城;此外,對于大古都應該在歷史上有較大的影響和貢獻,也都表示贊同。最有爭議的焦點,就是可否將“延續發展而成為全國著名都市”作為條件。這涉及到對安陽的古都地位評價:有了這一條件,安陽就不能列為大古都;沒有這一條件,安陽就可以加入大古都行列。另外,對于大古都是否必須是“正統”(主流、主體、主干)王朝都城這一標準也有不同看法。史念海、陳橋驛、朱士光等諸位先生都一致認為,大古都必須是“正統”(主流、主體、主干)王朝或政權的都城。對此,葛劍雄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應該站在今天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立場上,而不是用封建正統的、某一個民族的或某一個地方的觀念,來評價古都的重要性。”[9]我們完全贊同葛劍雄先生的觀點,認為將是否是“正統”(主流、主體、主干)王朝的都城作為大古都的必備條件不妥,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中國現代國家的構建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因而在中國范圍內的各個政權和不同民族對于現代國家構建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除了中原地區的國家外,在北方、南方和西南地區都相繼建立了若干國家,其中部分國家管轄的面積也頗大,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以主流(主體、主干)王朝的都城作為大古都的必備條件,顯然就是要排斥所有非主流(主體、主干)王朝的都城進入大古都行列,這明顯不符合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歷史事實。此外,秦以后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多次大分裂時期,如三國魏晉南北時期、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就沒有統一王朝,而且三國時期魏、蜀漢、吳都號稱正統,并且都以統一為目標,因而此一時期何來主流(主體、主干)王朝?雖然今天是在評價歷史上的大古都,但是不能受傳統“正統”觀和狹隘的民族觀影響,要站在全中國的角度、中華民族的立場來進行分析研究。從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來看,歷史上中國范圍內任何一個曾經作為某一獨立政權的都城,無論是地處邊疆還是內地,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無論是統一全國政權還是分裂時期政權,只要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只要符合多數研究者認同的“大古都”評價標準,就應該將其納入大古都行列。

在去掉“正統”王朝都城這一條不合理的條件之后,再綜合學界大多數學者關于大古都的認定條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判定什么樣的城市可以進入大古都行列。第一,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包含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陳橋驛等學者都強調大古都應具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一個城市賴以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更是都城選址的重要條件。第二,悠久的建都歷史和建都歷史積年。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將這一條作為判斷一個古都是否可為大古都的必備條件。普遍認為悠久的建都年份是一個大古都最重要的組成因素,也是決定古都大小的一個重要標志,葛劍雄先生更是將其計量權重放在所有條件之首。第三,重要政權的首都。重要政權不僅應包括統一王朝時期的都城,也應包括對峙時期或分裂時期主要政權的都城,還應包括先秦時期重要國家的都城。第四,較大的區域影響力。較大的區域影響力對于大古都的評價十分重要,不僅要考察該政權管轄的范圍,而且還應考察該都城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對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第五,較大的城市規模與較為宏偉的城市建設。一個古都是否可以稱之為大古都,關鍵在于一個“大”字,這無疑與該古都的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有著直接的關系,也與該都城的城市建設密切相關。第六,有較強的城市延續性。雖然有學者認為不能將此作為必備條件,但是城市延續性是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如果一個城市從古代延續至現代,都一直作為大城市而發展,在今天仍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樣的城市明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等五大都城都具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因此,可以將城市的歷史延續性發展作為大古都的重要參考指標。

當我們以上述大古都認定條件來重新審視已被評為中國9大古都的城市和未被評為大古都的若干城市,就會發現仍有少數古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人忽略而未納入大古都行列,成都就是其中之一,成都在中國都城史上的地位未能得到應有的定位和準確的評價。顧炎武著《歷代宅京錄》是中國第一部關于歷代都城記述的著作,該書一共列有40余個都城,其中“卷十”即為成都,但是顧炎武對成都的都城沿革記述并不完全,只記述了蜀漢、成漢和前蜀、后蜀等數個政權在成都建都之事,既沒有論及先秦時期五代蜀王在成都建都的歷史,也沒有記述西漢末公孫述在成都建“成家國”稱帝之事。由于《歷代宅京記》是第一部關于中國都城的重要著作,影響頗大,其觀點常為后人引用,故而對成都的建都史研究產生了一定誤導作用。先秦時期,五代蜀王在成都建都之事,始見于揚雄《蜀王本紀》和常璩《華陽國志》,但其所述內容極為簡略,并有神話傳說色彩和文學夸張成分,尤其對重要史事語焉不詳。因而,無論是顧炎武,還是其后的研究者,多對先秦時期成都的都城歷史不甚重視,一般是從秦并巴蜀以后才將成都納入信史的研究范圍,部分研究者至多將成都的都城歷史向前推至開明九世(或五世)遷都之時。盡管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三星堆遺址、十二橋遺址、成都古城遺址群、船棺遺址、金沙遺址等一系列大型先秦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址在成都城區和周邊地區相繼被發現,成都的早期都城歷史也隨之而被改寫,然而相關考古成果卻并未引起中國古都研究者的高度重視,不少古都學研究者仍然以老的眼光來看待成都。近年來,雖然對成都的歷史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除了考古研究成果外,還有大型學術著作《成都通史》等書出版,卻較少有研究者從古都的角度對成都歷史進行研究。不過,也有一些研究者敏銳地關注到成都的大古都地位,如臺灣學者呂佛庭撰《中國十大名都》就將成都作為中國十大名都之一④[12],劉志寬等主編《十大古都商業史略》也將成都作為中國十大古都之一⑤[13]283,李國成編《中國古代十大名都》同樣將成都作為十大名都之一⑥[14]。另外,有人撰《中國古都等級劃分和古都名稱由來》對中國不同地區的古都進行了系統梳理、分析和排名,成都在以殷墟為肇端的大古都排名中列第8名、在以二里頭遺址為起點的大古都排名中排第9名,均列在前10位⑦。以上的研究和排名,僅為個別人的見解,未能成為定論,也未引起中國古都學會和相關權威專家的重視。加強對成都大古都地位的研究,重新認識成都在中國都城史上的地位,既可推進中國大古都的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也可推動成都的都城歷史研究,同時有助于當今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深化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二 從大古都認定條件來考察成都的大古都地位

依據以上所梳理出的大古都六大評定條件,下文將結合考古資料、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來考察成都的都城歷史,并進一步分析成都是否可列為中國大古都。

(一)從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考察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坐落于川西平原上。距東海1600公里,距南海1090公里,屬于典型的內陸腹地城市,“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15]175。成都以西是雄偉的青藏高原,向東則是寬廣的川西平原,良田沃野,水系縱橫;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熱同期,十分利于農業生產。由于西高東低的地形特征,岷江、沱江及其他大小河流四十多條流經成都平原,便于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在四川盆地內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居于成都平原重要交通樞紐區位,“成為手工業者聚居的理想場所,從而推動了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形成和發展”[16]。《管子·乘馬》強調了定都的理論原則:“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17]卷一《乘馬第五》,12成都的自然地理完全符合以上關于定都的基本原則,成都建在龍門山脈、邛崍山脈和龍泉山脈三山之間廣闊平原的中央區,既在大山之下,又在廣川之上。戰國時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從而解決了長期困擾成都平原的水患,成都平原河網交錯、灌渠密布,從此水旱不饑,時無荒年,因而在東漢后期,成都平原取代關中地區成為“天府之國”。這種自然地理條件在政治上有利于保障統治集團的利益,軍事上有利于國都安全,經濟上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和商品交換,并長期地支撐著城市的持續發展。

正是成都擁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因而很早就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先秦時期,五代蜀王在成都建都立國。秦以后,成都之所以能發展成為著名大城市和多個政權選擇在此建都,自然環境的優越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成都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古代關中地區、河洛地區相比,具有若干共同之處,因而成都、長安、洛陽三城市建立以后,一直就是區域內的重要中心城市,既使在失去都城地位后,仍然保持著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這與成都具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成都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成都發達的農業和工商業,從而長期支撐著城市持續發展。而黃河流域若干城市之所以在失去都城地位后就很快消失在歷史舞臺之上,原因固然復雜多樣,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無疑是其中原因之一。

成都除微觀和中觀自然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外,宏觀地理也有相當的優越性。從區位空間來看,成都位于中原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心,以成都為原點,成都與中國中西部重要城市的距離基本相等,因而成都成為古代中國長江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三大經濟帶的交匯點[18],由此決定了成都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先秦時期,五代蜀王相繼在此建都立國,并創造了輝煌的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包括金沙文化)。秦以后,歷代統治者也都十分重視對成都的經營,將其視為戰略重鎮。唐代中期,成都一度作為“南京”,成為陪都。抗戰時期,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成為大后方的重要戰略支撐,為抗戰取得勝利提供了1/3的兵員、糧食和財力,由此可見成都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從建都歷史積年考察

就目前有關大古都的標準來看,建都歷史積年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按照現在較多學者認同的標準來看,大古都的建都歷史積年應在200年以上。

在以往的研究中,成都作為都城的歷史只是從秦統一中國后開始計算。從西漢末年至唐末五代,先后有五個重要政權以成都為都城,即成家、蜀漢、成漢、前蜀、后蜀,各政權的起始年份皆十分清晰準確,以上五個政權在成都建都的歷史積年共計148年。除此以外,還有大蜀與大西兩個政權。北宋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順起義,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控制了大半個四川,但不到兩年就以戰敗而告終。明末清初,張獻忠在成都建大西政權,但大西國也只存在了3年就結束了。以上各政權的都城歷史積年,共計有153年(參見表1)。若只以秦統一后成都建都歷史積年計算,成都是達不到大古都建都歷史積年應在200年以上的基本標準。故而,先秦時期成都的建都歷史積年的多少,對于成都可否列入中國大古都行列至關重要。顧炎武撰《歷代宅京記》,完全未論及先秦時期成都的建都歷史。史念海先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也只是將成都的建都歷史上推至開明九世。他認為:“蜀之立國亦在戰國之前。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數起,至慎靚王五年,共88年。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市。”[19]史念海先生依據的資料為常璩著《華陽國志》,但《華陽國志》所載開明王朝之前的蠶叢、柏濩、魚鳧和杜宇四代蜀王在成都建都的歷史卻被史先生忽略而遺漏了。受其影響,當代大多數學者都以開明王朝遷都作為成都都城史之肇始,而不將開明以前四代蜀王的建都立國作為信史來看,只認為是一種傳說而已。

要梳理清楚先秦時期成都的建都歷史,僅靠現有的文獻記載是無法取得突破的。因為僅有的一點文獻資料可以作出多種解釋,見仁見智。如果說《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等的記載在部分研究者看來只是一種歷史傳說的話,那么近數十年來一系列考古發現則使這些歷史傳說變成了歷史傳奇。20世紀中期以來,考古學家在以今成都主城區為中心的岷江三角扇形地帶相繼發現了三星堆古城遺址、羊子山土臺遺址、十二橋遺址、寶墩古城遺址群、船棺遺址、金沙遺址等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多個重要遺址,這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使古蜀歷史發展脈絡清晰地再現,也使成都的都城歷史從開明王朝九世向前推進至寶墩文化時期。據學者考證:“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是迄今為止成都平原能追溯到的最早考古學文化。寶墩文化的年代范圍據科學測定為距今4500-3700年間,前后有800年左右,寶墩文化系列城市包括新津寶墩古城、大邑高山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村古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古城等多個古城。這是成都地區最早的古城遺址群,是古蜀國歷代統治者不斷遷都形成的系列都邑。”[20]

寶墩古城遺址的面積為276萬平方米,與同一時期的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規模基本相當,是中國龍山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古城之一。大型城市聚落的出現,是早期國家建立的重要標志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新的設防城市的周圍屹立著高峻的墻壁并非無故……而它們的城樓已經聳入文明時代了。”[21]160此外,在寶墩古城群中還發現有多處大型單體建筑或成組的大型建筑群基址,單體面積均在200平方米以上。據相關研究表明,這些大型建筑群遺址,“應為是當時的大型公共禮儀性建筑,地處內城幾何中心的鼓墩子區域可能是寶墩先民舉行公共禮儀活動的場所”[22][23]。而大型禮儀建筑的出現,也是階級分化,國家出現的重要標志之一。從考古發掘來看,寶墩古城群的發現表明,成都是中國最早的都城之一,遠早于安陽商都,也早于周代豐、鎬二京。

繼寶墩古城群之后建立的三星堆古城,城市形態更完備,文化更發達[24]。三星堆古城巨大的城墻證明了“蜀具有強大的力量”[25]。近年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經過充分研究后,均認為三星堆古城就是魚鳧王國的都城。林向先生明確指出:“相當于中原的夏商之際,在東亞‘兩河流域’之間的沃野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華陽之地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孕育出又一個古代文明中心,那就是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橋類型),或稱為古蜀文明。稱它為文明中心,因為它是這片廣袤的西南土地上,眾多具備建立國家條件的青銅文化中的佼佼者,影響著許多發展水平不齊的文化綜合體,并以它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文化區。”[26]278有學者因此斷言:“如果說寶墩等古城遺址所處的時期尚是古蜀文明的孕育時期,那么在寶墩文化基礎上脫胎發展而來的規模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則顯示出古蜀王國在這個時期已完全進入文明社會,形成了具有強烈地方色彩的,可以同殷商中原文明和西亞文明以及世界上其他青銅文明媲美的文明形態。”[24][27]50因而,三星堆古城的發現將成都的都城歷史向前推進了上千年。

公元2001年,當人類迎來新世紀之際,成都主城區出現了更驚人的考古大發現,即金沙遺址文化的重見天日。金沙遺址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考古工作者還在周圍十余公里范圍內陸續發現了十余處商周遺址,與金沙遺址在年代關系上基本是同時發展、同步演進,具有“空間連續性”和“時間穩定性”。由于金沙遺址的發現,成都主城區建城史向前推至距今3000多年前。這正好與《華陽國志》等文獻所載杜宇王朝的興起年代相吻合。大量商周時期精美的金器、玉器、青銅器等文物的發現,表明杜宇王朝時期成都的早期文明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階段。從金沙遺址考古的成果來看,金沙遺址的形成是在商周時期,晚于三星堆遺址時期,兩個遺址的文化具有先后繼承關系。前者為史書所載魚鳧國的都城,后者則為杜宇王朝的都城。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相距僅38公里,因而三星堆古城作為都城應與成都有著直接的關系。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證實了早在距今3000年前,今成都主城區已經成為蜀國的都城。開明王朝取代杜宇王朝之后,一度將都城從今成都主城區遷至今成都近郊,但成都作為城市仍然存在并得到發展,正是因為有著城市基礎,開明五世才能將都城遷回至今成都主城區。蒙文通先生根據相關文獻認為開明氏“凡王十二世”,傳位350年,如果從開明朝亡于秦之年(前316)往上推算,開明王朝建立的時間約當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28]42。因此,從距今3000年左右杜宇王朝在今成都主城區建都到距今2666年左右開明王朝建立,杜宇王朝的都城積年為330年左右。由此,即使不算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蜀王的建都積年,僅以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在成都主城區的建都積年也達到600年以上。如果加上魚鳧王的建都積年,成都在先秦時期的建都積年則達千年以上(參見表1),這在中國都城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表1.成都建都積年表

資料來源:《成都通史》編纂委員會編《成都通史》卷1-卷4,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從表1可見,成都的都城歷史積年甚長,是中國古代都城史上的一個特殊樣本。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在多個地區興起的重要時期,西蜀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成為早期人類活動頻繁的重要地區之一,因而國家和都城建立較早。寶墩古城距今4500年,占地面積276萬平方米,雙重城結構。要修筑如此規模巨大的早期城市,需要動員成千上萬的勞動力來參與,而部落首領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種大型工程的建設,只有已經形成了王權的國家才具備這樣的力量。三星堆古城的發現,使歷史傳說變成了歷史傳奇,大規模的城池、大量的青銅器、象征權力的金權杖等都充分證明了國家的形成。寶墩古城、三星堆古城等距今成都主城區最遠距離僅30余公里,最近的只有幾公里,相互之間有著歷史傳承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杜宇和開明的都城,與今成都主城區高度重合,3000多年來城址一直不變,這種現象在中國都城史上非常少見。因此,從建都歷史積年來看,成都遠超現已列為大古都的大部分城市(參見表2),達到了大古都的標準。

表2.中國九大古都建都歷史積年統計表

資料來源: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五)》,《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張新斌《鄭州大古都的年代學研究》,《中國古都研究:第21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第47頁。

(三)從政權的重要性考察

先秦時期,在成都建都的五代蜀國,可以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影響十分巨大。而從中華文明興起的角度考察,以成都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無疑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對中國和世界有著重要的貢獻。

秦以后,有多個政權在成都建都。第一個政權為成家國。王莽新朝末年,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建立了“成家”政權。“成家”政權歷時12年,時間雖然較短,但影響卻深遠。“成家”所控制的地域也較廣闊,其疆域北抵秦嶺、東至三峽,因而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第二個重要政權就是蜀漢國。公元21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取得益州,“自領益州牧,廣建官職”。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武擔山即帝位,以“漢”為國號(史稱“蜀漢”),以成都為國都,建立百官制度,筑立宗廟,大赦天下。劉備所建蜀漢國,表明其繼承東漢正統,并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蜀漢是三國對峙時期的主要政權之一,在成都的建都時間長達43年。蜀漢政權的建立,對四川和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西南地區影響甚巨,并進一步奠定了成都在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第三個重要政權為成漢國。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氐族人李雄據成都,自稱成都王。次年六月,李雄正式稱帝即皇帝位,國號“大成”,以成都為都城;其子李壽即位后,仍然以成都為都城,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29]44。李壽之所以要將國號改為“漢”,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表明其政權繼承了西漢、東漢和蜀漢的正統。“成漢”國在官職制度上采用漢晉混雜的方式,建立起百官制度和分封制度[30]10。成漢政權存在的時間為41年,在歷史上也有重要影響。第四個政權為前蜀國。唐末五代時期,軍閥混戰,各地割據。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稱帝,史稱“前蜀”。前蜀政權建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使四川地區有了一些發展和進步。前蜀政權歷時18年。第五個政權為后蜀國。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孟知祥稱帝后,半年即病亡,由其子孟昶即位,開始了后蜀在巴蜀地區長達31年的統治。孟昶是五代十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為成都的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31][32]15。在孟昶的治理下,蜀中社會較為安穩,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城市、鄉村都呈現一片富庶安樂的景象,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出現了其他地區未有的穩定和發展,其疆域與前蜀基本相當。從上述可見,蜀漢、前蜀和后蜀三個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均是中國分裂時期出現的重要政權。在各政權存在的時期內,各種兼并戰爭持續不斷,由于四川擁有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這些政權建立后對于四川和西南地區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3]52。

(四)從區域的影響力考察

蠶叢至魚鳧三代蜀王時期,蜀國的管轄范圍無明確文獻記載。據相關研究,杜宇王朝的疆域北達今漢中地區,南至四川青神縣,以熊耳山為界,西達四川蘆山、天全一帶,東至嘉陵江,并以岷山和南中(今涼山、宜賓、云南和貴州部分地區)為附庸[34]152。開明王朝建立后,內整社稷,外擴版圖。到開明王朝后期,蜀國已經成為一個幅員遼闊的西部大國,其疆域北至漢中盆地,東越嘉陵江,遠達鄂西,西至青衣江羌地,南達宜賓、昭通等地,靠近南越[15]191。

三國時期,“蜀漢”國疆域則更廣: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面包括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其國土面積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的大部分,陜西省和甘肅省的南部,另外還包括廣西的西北部及緬甸的東北部、越南的西北部。蜀漢與魏、吳兩國長期鼎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前、后蜀的疆域面積也較大,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

此外,成都自先秦起就一直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商周時期,成都除了作為都城是政治中心外,農業經濟相當發達,手工業已脫離農業而成為獨立的經濟體系,其經濟的聚集與輻射范圍已超越蜀國的范圍[16]。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至少戰國時期就已開辟。秦統一全國后,合并巴、蜀,設蜀郡,成都成為郡治。兩漢時期起,成都亦為益州、蜀郡、成都縣的治所。此后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的行政中心,是中央政府經略西南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漢代,成都“備列五都”,為秦嶺淮河以南唯一的全國性工商業大都市,影響不僅及于西南,而且對于中國北方、南方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南、北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絲綢產品主要來源于成都;東漢以后,成都為全國唯一的織錦中心[18]1。此外,漢代成都還是中國的金銀器和漆器生產中心,全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隋唐時期,成都經濟十分繁榮,名列全國各大城市前列,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時期,成都經濟延續唐代的發展態勢,從而產生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成都成為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物資集散中心,亦為全國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由此可見,成都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從城市建設規模考察

成都第一座古城——寶墩古城,建筑面積達276萬平方米,僅次于同時代的石卯古城、良渚古城。魚鳧王的都城——三星堆古城遺址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是一處“由數十個文化點構成的若干個遺址所組成的大型遺址群”[35]1。早商時期,三星堆古城就已經開始建筑高大厚實的城墻,現發掘的三面城墻,南北1400米,東西長1600到2000米,三面圍墻總長在5000米以上,墻基寬40余米,頂部寬20余米,高4-6米[24]。杜宇王朝在成都所建的都城——金沙遺址,雖然還未尋找到城墻,但從目前考古發掘看,其面積至少達5平方公里,另外在其外圍發現有大量的同時期的文化遺存,面積達10余平方公里,是一處“大都無城”的典型。

秦滅蜀以后,以成都為郡治,仿咸陽制修筑大城,周圍12里,高7丈,下設倉庫,上建樓房;另筑少城為成都縣治。漢代,成都城市規模甚巨,立18城門,另設有車官城、錦官城,其城市規模在全國居于前列。成都作為“成家國”的都城,建都時間雖然較短,但公孫述稱帝后,按照漢朝帝王之制在成都大興土木,建造大型宮殿建筑群和宗廟以及百官的衙署等[36]4,從而使成都的城市空間格局開始發生較大變化,但城市總體上仍然保持了西漢時期大城、少城的基本格局,共有18道城門。蜀漢建立后,相繼建造了一批壯麗的宮室。左思《蜀都賦》稱:“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辟二九之通門,畫方軌之廣涂。營新宮于爽塏,擬承明而起廬。結陽城之延閣,飛觀榭乎云中。”“比屋連甍,千廡萬室。”[37]卷四,100-101成都作為蜀漢都城,被時人形容為“既崇且麗”。所謂崇者,高大也;麗者,美麗、華麗也。可見,蜀漢成都是一座高大美麗的都城,在中國歷代都城建設史上有其突出的特色。唐代,成都出現新的發展高峰,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原來的城市建成區越來越擁擠,迫于形勢需要,西川節度使高駢在成都擴筑羅城,羅城規模極大,城周25里,高廣各2丈6尺,城墻上建樓廊5600余間,開10座城門,門皆修筑有城樓。后蜀國建立后,成都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因而孟知祥于羅城外修筑羊馬城為外郭,城垣周長42里,高1.7丈,修建了9座門樓,建樓廊4957間,從而形成了羊馬城、羅城、皇城、宮城四重城的套城格局。

由此可見,成都在歷史上一直是規模較大的城市。在農業時代,普通城市人口只有數千人,若有數萬人則是規模較大的城市,而成都城市人口長期保持在20—30萬人左右[38],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情況。

(六)從城市延續性考察

雖然有不少學者不同意將歷史延續性作為大古都的必備條件,但有歷史延續性的城市顯然比沒有歷史延續性的城市發展得更好。從歷史延續性來看,成都是一座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城市。秦以后,成都雖然多次歷經災難性破壞,但都能劫后重生,不斷發展,3000年以來城址不易,2000多年以來城名不變,其古代都城城址與現代城市城址高度重合。這種歷史的延續性和“衰而再興”能力,足見成都城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在中國城市的發展歷史上具有罕見的特殊性。近年來,在成都主城內不斷有若干重要的考古發現,其出土文物的年份從距今兩、三千年至宋明清皆有,充分證明成都城市的穩定性、延續性。今安陽城不是殷都的延續,也不是由鄴城發展而來,其城址曾多次遷移,與古都城址并不重合,但并未影響安陽成為大古都。相比之下,成都在中國都城史上既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并在今天發展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因而有理由成為中國大古都之一。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學術界認定大古都的相關條件來綜合考察成都的都城歷史,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成都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先后作為10個重要政權(先秦時期5個,秦統一以后5個)的都城,其都城歷史積年在千年以上,是中國古都的一個特殊樣本。

2.成都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城市之一,無論是作為都城時期,還是失去都城地位之后,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而且從漢代至唐宋時期一直是居于前列的全國性大城市。

3.成都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經歷數次毀滅性破壞,但是每次都能劫后再生,先后出現過數次發展高潮。成都自李冰修筑都江堰以來的2000多年間,農業發達、工商業繁榮,城市影響力不僅超越四川和西南地區,而且對全國甚至域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綜合考察成都的都城歷史,成都在中國都城史上有著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特殊作用,符合大古都的標準,理應列入中國大古都的行列。本文強調成都在中國都城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成都應該成為中國大古都之一,并非是對此前已列為大古都的某些城市的顛覆或否定,而是通過對成都大古都歷史的研究,對現有的大古都研究予以補充和完善,并以此證明成都在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成都躋登中國大古都行列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注釋:

①史念海先生認為,中國“內地各省市共有15年以上的古都計有53處,涉及的王朝或政權172個;不足15年的古都計有79處,涉及的政權90個;未知具體年代的古都2處,涉及的政權4個;另外還應該添上夏、商兩代的都城和周的先世的都城28處。幾宗合計:共有古都162處,涉及的王朝或政權269個。周邊各省區,可知有具體年代的古都6處,涉及的政權8個。未知具體年代的古都47處,共有古都53處,涉及的政權難以確知。內地與周邊各地合計,共有古都215處,可知的所涉及的王朝或政權277個”。朱士光先生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多個古都,計為220個。

②都城的重要性在古代引起了不少文人的重視,撰寫了若干關于個別都城的重要文章或書籍,如揚雄《蜀都賦》,左思《三都賦》,《三輔黃圖》(作者佚名),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顧炎武所著《歷代宅京記》,為我國第一部輯錄都城歷史資料的專書,約18萬字,記述了上起伏羲下訖于元代約40余個都城的建置、沿革、遷徙與分布情況,其內容豐富,考據精審,征引詳核,但作者并未對古都進行系統研究,也未對古都進行科學的定義和分等,如譚其驤先生認為,《歷代宅京記》“既沒有包括清以前國史上全部古都,也未能提到這些古都的等差,哪幾個稱得上大古都”。民國時期的歷史地理學家等對古都研究較為重視,但也并未對古都進行系統研究,至多是對個別城市進行了一些研究。

③譚其驤認為,20世紀20年代,學術界才有些論著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并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又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此后六大古都即成為普遍流行的,得到大多數學者認可的提法,一直沿襲到80年代。

④呂佛庭將南京、北京、杭州、洛陽、開封、長安、成都、重慶、武漢、蘭州等10個城市列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都。

⑤劉志寬將“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成都、蘇州、揚州、太原、北京”等10個城市列為中國十大古都。

⑥李國成將“北京、南京、西安、杭州、洛陽、開封、銀川、咸陽、成都、安陽”等10個城市列為中國十大名都。

⑦佚名《中國古都等級劃分和古都名稱由來》指出:“第一種,以殷墟為肇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成都、巴林左旗、大同、江陵、太原、廣州、福州、大理、銀川、武威。第二種,以二里頭遺址為起點:洛陽、西安、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成都、巴林左旗、大同、江陵、太原、廣州、福州、大理、銀川、武威。”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buDoQEI920vVQ7FbDvBOZoxApkJxzPT9_nLZxn2lJBprA7ZSuP9q4xAm28Q-vnToQBQQOCCksKnMsXF4llJyWoq0dEsmwkFWjSCnazmjIC.

[1]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六)[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

[2]譚其驤.《中國七大古都》序[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2).

[3]葉萬松,安大鈞,韋娜.試論中國大古都城市的構成要件與生成環境——紀念中國古都學會成立30周年[C]//北京史學論叢(2014).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4]陳橋驛.中國六大古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5]陳橋驛.中國的古都研究[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

[6]馬正林.論確定中國“大”古都的條件[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

[7]鄒逸麟.也談安陽是否夠格列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古都[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

[8]徐建春.也論確定中國大古都的條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3).

[9]葛劍雄.論中國的大古都的等級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陽能否列為“七大古都”[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

[10]李令福.鄭州列入“中國八大古都”的原因、過程及啟示[C]//中國古都學會.中國古都研究(總第26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11]朱士光.在鄭州古都學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C]//朱士光.中國古都學的研究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2]呂佛庭.中國十大名都[M].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

[13]劉志寬,繆克灃,胡俞越.十大古都商業史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14]李國成.中國古代十大名都[N].中學地理報,1992-03-11.

[15]常璩.華陽國志[M].劉琳,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16]何一民.論成都城市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17]管仲.管子[M].四部叢刊景宋本.

[18]何一民.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與古代成都的三次崛起——重新認識成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9]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二)[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2).

[20]何一民.從歷史文獻到考古新發現:重新認識先秦時期成都的都城歷史[J].未刊稿.

[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2]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縣文物管理所.新津縣寶墩遺址鼓墩子2010年發掘報告[C]//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發現(2012).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縣文物管理所.2010年新津縣寶墩遺址外城羅林盤地點發掘簡報[C]//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發現(2012).

[24]陳德安,羅亞平.早期蜀國都城初露端倪[N].中國文物報,1989-09-15.

[25]羅伯特·貝格勒.四川的商代蜀城[J].謝丹,譯.四川文物,1995,(6).

[26]林向.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選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7]陳德安,羅亞平.早期蜀國都城初露端倪[N,C].中國文物報,1989-09-15.//段渝.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輯[M].成都:巴蜀書社,2006.

[28]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9]謝元魯.成都通史:卷3[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30]李敬洵.四川通史:卷3[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1]張邦煒.昏君乎?明君乎?——孟昶形象問題的史源學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32]賈大泉,周原孫.四川通史:卷4[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3]粟品孝,等.成都通史:卷4[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34]段渝.四川通史:卷1[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5]陳德安,魏學峰,李偉綱.三星堆——長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6]王文才.成都城坊考[M].成都:巴蜀書社,1986.

[37]左思.蜀都賦[G]//蕭統.文選.胡刻本.

[38]譚繼和.成都歷代城市人口的變遷:附表3[J].成都地方志通訊,1984,(2).

[責任編輯:凌興珍]

The Status of Chengdu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ncient Capitals

HE Yi-min,LU Yu-si

(Urban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Great ancient capital, viewed as city brand, has been gai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us related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spot. Based on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conditions of a great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in-depth capital history of Chengdu, combining with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iders Chengdu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one of the Chinese most historic ancient capitals. Chengdu’s capital-founding history is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Besides, Chengdu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tial c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It has been ranking the forefront of the China’s largest citie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ies, and has been the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whenever it is in capital status or not. Although Chengdu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devastating damage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it always survived from the disasters, and even appeared several development climaxes successively. The influence of Chengdu is not only beyond Sichuan and the southwest region, but also reache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Central Asia and South Asia. By studying the capital history of Chengdu on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holds that Chengdu has fully met the standards of the great ancient capital, thus it deserves to be listed among the ranking of the Chinese great ancient capitals as it were.

the Chinese capital history; ancient capital; the standards of the great ancient capital; Chengdu

2016-11-26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城市通史編纂”(12AZD083)的階段性成果。

何一民(1953—),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成都市文廣新局智庫專家,研究方向為中國城市史; 陸雨思(1990—),女,四川達州人,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城市史。

K927.1

A

1000-5315(2017)02-0155-11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
環球時報(2022-03-16)2022-03-16 12:17:18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片|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语少妇高潮|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18禁| 免费高清a毛片|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91视频|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天天激情综合|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a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欧美久久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亚洲美女操|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久久男人资源站| 欧美色99|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看片| 亚洲床戏一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男人天堂伊人网|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va在线| 3344在线观看无码| 97se亚洲综合|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激情亚洲天堂|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一级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色视频国产|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