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有多重要?事實是,曾經很重要。對于父輩們來說,不僅是人人傳唱的“順口溜”,更是歲時節日里的盼頭。只有在一定的節氣里,才能吃到餃子、面食,成為物資貧乏時代里的重要儀式。
但到了今天,慢生活一去不返,我們往往忘卻了感應自然、順應四時的生活技藝。雨水“柳發芽”,驚蟄“動物醒”,春分“燕歸來”,白露“燕南去”,如今又會有誰在意?
實際上,節氣絕不僅僅是利用動物、植物活動“指示”時間那么簡單,它從深層折射出中國人“生活的藝術”。它時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語境,用“仰觀俯察”的藝術思維,“觀物取象”的歸納智慧,建構了多情的意象世界。
因此一部分年輕人依然懷著對二十四節氣的熱愛,用畫筆、用相機、用一粒種子留住節氣里的慢生活,重建詩意,重尋美好記憶,培養細膩感知。對于個體來說,這比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更有意義。
出鏡人:林帝浣,中山大學教師、人文攝影師、畫家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林帝浣的二十四節氣國畫作品,被國家相關部門挑選作為申遺推介宣傳的材料之一。
說到林帝浣這個名字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提到小林,相信不少熱愛攝影的網友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的畫作和照片一度在網絡上“刷屏”。
上大學之前,林帝浣一直生活在他的老家廣東湛江吳陽,這是一個一年四季空氣里都充滿海鮮味的地方。過年就是拜神、祭祖、放鞭炮、吃海鮮,那個時候,鞭炮可以從除夕到大年初一持續放一整天,沒有大雪,也一定要有氣氛,要熱鬧。
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后,他在中山大學實驗教學中心任教。在工作之余,他的愛好非常豐富,從中學時就開始的水墨畫沒有丟下,他還愛上了攝影和旅行,宣稱要成為“攝影界書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畫界文筆最好的美食家”。在旅途中,他最喜歡記錄的是像故鄉一樣緩慢的生活場景和事物,立春時節的花、古鎮的雨水、驚蟄草叢中跳出來的蟲子、草原上一場緩緩飄落的小雪……在廣大的鄉村,二十四節氣并沒有消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在細微地調整著、影響著。除了十幾萬張照片,林帝浣也用國畫的方式畫出了心目中的二十四節氣。后來,這些照片和國畫組成了《時光映畫》一書,讓都市里匆匆忙忙的人們看到了傳統和美,看到了慢和禪意。
林帝浣說,《時光映畫》中的二十四節氣只是一個載體。其實他只是想記下生活中那些瑣碎的細節,正是對這些細節的回憶,組成了我們或許平淡卻豐富的一生。雖然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耕種麥收、種瓜點豆等諸多農事,城里人早已不再問津,清明踏青、冬至吃餃子、大雪堆雪人、吃時令菜等習慣也漸漸變為殘存的符號象征。也許有些人認為,節氣、時令與習俗不過只是形式。然而,這卻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含著“不時,不食”的飲食觀,順應四時的養生觀。在林帝浣看來,二十四節氣是天人合一觀念的最美呈現,古人通過不斷感應、變化、調適和效仿,獲得了精準的秩序感。反之,喪失觀察“物候”的興趣,顛覆時序的作息,無異于自絕與自然的聯系。
在廣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林帝浣已把這個城市當作了第二故鄉,他的生活里早已融入“廣州式”的二十四節氣。受嶺南文化熏陶長大的林帝浣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注意食療傳統,夏天和冬天食物都有講究。他喜歡逛菜市場,豐富多彩的時令蔬菜和海鮮,就是每個節氣最直接的體現。
在廣州,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是冬至,當地人叫“過冬”,跟過年一樣重要。清代《吳中竹枝詞》曰:“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新。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古人認為,過了此日,陰氣下藏,陽氣上升,大地萬物“還陽”,所以萬象更新,并非始于年初一,亦非由立春開始,而是冬至。人們在這天敬神明、拜祖先、備辦豐盛筵席,以求來年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在林帝浣的心里,二十四節氣早已不是一種氣象現象,更是一種故鄉的情懷。生活不僅是春夏秋冬,更是24個感知自然細微的時刻。這讓我們相信:生活遠比你想象的美好。

出鏡人:淦克萍,臺灣種籽設計總監,2012年成立節氣飲食研究室,已出版《二十四分之一挑食》《跟著節氣學吃酸》《臺灣釀醬》等。
小時候端午時節,淦克萍的曾祖父總在大廳門邊插上避邪香草束,盛夏時奶奶總會自制清涼退火茶和令人難忘的倒地鈴……父親總是念叨著“我們要回(大陸)去”,那里有他朝思暮想的事物和土地。對于父親的情懷,她并不懂。
后來父親過世,淦克萍一個人出去闖蕩,走過這么多地方,她才明白:情感的積累在每個瑣碎的日常,來自土地的風土人文浸潤我們的生活,支撐起我們生活的底蘊。有了孩子后,她常常問自己:“他要靠什么記憶我?”
于是淦克萍刻意帶著孩子去鄉間親近土地、讓他吃各種不同的食物,為他創造環境,“我讓他念道禾幼兒園,那里標榜傳統的詩書禮射,也過節氣生活。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是要理解生活。”
在這一連串的探索中,再加上從事設計工作上的種種機遇,淦克萍找到了節氣。節氣是對風土的歸納與順應,一種過日子的方式,甚而衍生至生命的態度。
2012年創立種籽節氣飲食研究事務所后,淦克萍和團隊出版了一系列節氣食材書。《二十四分之一挑食》《你好土,我好菜》《臺灣漬:二十四節氣的保存食》《跟著節氣學吃酸·檸檬》目前都已經有大陸版本,插畫式食譜的方式,按著節氣挑選食材,按著食材特性創作菜肴,并善于運用插畫與故事將節氣現代化、視覺化。
節氣和風土被淦克萍視為時間和空間軸,將各種食材追根溯源,研究祖傳食譜、土地植生的農法,他們常常是每天早上采集、上山下海帶回作物,搶時間保留住它們的姿態,晚上團隊成員間分工負責料理、手繪、文字等部分。
將節氣具象化,就成了可以帶走的風土,“客制故鄉禮物”是由企業提出需求,種籽設計的團隊到企業地或客戶發跡地訪查食材,找出與風土故事的連結,再設計包裝,制成企業贈禮。“在古代,一個人如果榮歸故里,會開始在故鄉造橋鋪路,回饋鄉里,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種企業責任的雛形。那何不把你最棒的故鄉送給這個世界呢?今天(宏碁集團)施振榮會回到彰化鹿港去,回饋他的故鄉,那他何不把在地食材當作一種伴手禮、一種企業贈禮送到世界各地去?藉由這個物產來說你故鄉的故事,說好故鄉的故事,不就等于把你最棒的故鄉送給全世界嗎?”淦克萍說。
淦克萍還在中國內地落實她的節氣生活,如今在成都興義參與一個造鎮計劃,里頭就包含節氣生活。淦克萍也在北京實地考察,瓶瓶罐罐的“標本”堆滿了工作間。節氣是十分地域性的產物,一方風土養一方人,一顆野外的種子其實蘊藏的是一個地區特有的農事記憶。比如夏至時節,只有在臺中地區才能吃得到麻筍,料理時撕葉、挑梗、搓洗去除苦味,用于消暑降火。中國這么大,有這么多的可能性,淦克萍想把在臺灣研究出來的一些心得,放到這些地方,看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
淦克萍帶領著團隊,不斷地實驗各種節氣的可能性,并且試圖打破地域的限制,讓每個地方都能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節氣生活和節氣文化。
有一年,淦克萍和臺灣原味、臺灣好食的創辦人送了四顆原生種子到意大利的“品味方舟--方舟保種計劃”,各地的食物意見領袖討論的每件事情都與“食育”有關。“我會刻意甚至做作地不斷提起‘節氣的概念,因為我想讓大家開始注意這件事。”淦克萍研究節氣的初衷,就是想跟自然學吃飯、學呼吸、學洗滌、學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