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春, 李 悅, 閆彥東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子長采油廠, 陜西 延安 717300)
調研當前排水采氣工藝方法可知,氣井實施排水采氣工藝措施應具備以下集中地質特征:氣層產氣量低,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將氣層積液攜帶至地面;地層中水體主要存在于在氣井裂縫中;氣井具有封閉性弱彈性水驅特征;地層水聚集到井底或周圍區域。
排水采氣工藝方法的優選要綜合考慮地層結構,氣井深度及氣井產量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外部條件的影響,如場地的大小、交通便利情況、電源接入情況等,通過綜合評價優選出最有效地排水采氣工藝方法措施。
對現油田主要使用的各種泡排劑進行調研,收集相關信息,進行相關性能進行比較。

表1 UT及HY系列常用泡排劑性能統計表
臨界攜液模型大都以理想化的霧流流態模型進行計算,通過室內水氣兩相模擬試驗結果分析可發現:在環霧流和段塞流兩種流態下也具有一定的攜液能力,并且單位流體所具有的動能(動能因子)與天然氣氣量、天然氣相對密度、流壓等參數存在以下關系:

動能因子是氣水兩相在油管內流動特征的主要判斷依據,表征氣井的能量,從而折射出了生產氣井的攜液能力,通過計算動能因子來判斷氣井是否積液,確定排水采氣措施實施的最佳時機。

表2 不同類型氣井動能因子與日產氣量及井口套壓關系表
隨日產量的下降,動能因子出現了兩級降低的現象,Ⅰ類井動能因子轉折點大約發生在動能因子為3.6左右。當氣日產量降低到0.8×104m3/d以下時,動能因子加速降低。Ⅱ類井動能因子轉折點大約發生在為3左右。當氣日產量降低到0.6×104m3/d以下時,動能因子加速下降。Ⅲ類井轉折點出現在動能因子為1.5左右,當氣日產量降低到0.45×104m3/d以下時,動能因子降低速度加快。
分析動能因子可得以下結論:隨著日產量的降低,動能因子整體呈現出了兩級降低的變化趨勢,Ⅰ類井因生產狀況良好,未出現明顯的轉折點。如果動能因子變化出現折點,這表明此時氣井中出現了積液,則該階段宜采用排水采氣工藝。
泡排措施的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需有效的保證氣井連續生產以及增產兩個方面,在保證氣井連續生產的前提,當氣井產量下降到低于臨界攜液流量時,應考慮提前采取泡排措施,以保證氣井能夠連續生產,減少積液對氣井生產的影響。

表3 不同井口油壓、油管規格氣井臨界攜液流量
對于特定規格油管的氣井,當氣井攜液流量小于臨界攜液流量時,就需要開展泡排措施。
選現場井口進行試驗研究得到以下數據。

表4 氣井積液情況統計表
由圖可知,當積液高度在不高于400 m氣井的生產基本不受積液的影響,可以繼續生產;積液高度高于400但小于2 000時會受到積液的影響,出現一定的生產波動;積液高度大于2 000時,積液對氣井的生產影響嚴重。綜合考慮,在積液高度大于400時應開始采用排水采氣措施。
綜合以上分析認為:對相應規格油管的氣井,當氣井攜液流量小于臨界攜液流量時,就應該開展泡排措施;如果動能因子變化出現折點,這表明此時氣井中出現了積液,則該階段宜采用排水采氣工藝。Ⅰ類井轉折點出現在為3.5左右,日產氣0.8×104m3/d,Ⅱ類井2.5左右,日產氣0.6×104m3/d,Ⅲ類井為1.5~2左右,日產氣0.45×104m3/d。
正常加注量=(氣井積液量×加注濃度)/稀釋比例藥效周期=積液量/(水氣比×日產氣量)

圖1 積液高度小于400 m、400~1 000 m的壓力、產量變化圖

圖2 積液高度1 000~2 000 m、2 000~3 000 m的壓力、產量變化圖
選取油井進行套壓、產量統計試驗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隨著生產時間的增加,套壓增大,油套壓差升高。在采收加注泡排劑排水采氣時,按加藥周期為5天。每次加藥量在100 mL左右時,試驗效果明顯,之后縮短加注周期,加注周期改為3天,試驗效果明顯。
對泡排劑和泡排棒試兩種不同的加注方式進行了試驗,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從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日產量大于0.3萬方是:泡排棒、泡排劑都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不過泡排棒的增產效果更加明顯。當日產量小魚0.3萬方時:泡排棒的增產效果要優于泡排劑。
通過對泡排劑、泡排棒兩種加注方式進行對比,當油套環空加注失效率高于油管加注時,建議采用油管內直接加注泡排劑、泡排棒。
(1)對相應規格油管的氣井,當氣井攜液流量小于臨界攜液流量時,就應該開展泡排措施;如果動能因子變化出現折點,這表明此時氣井中出現了積液,則該階段宜采用排水采氣工藝。Ⅰ類井轉折點出現在為3.5左右,日產氣0.8×104m3/d,Ⅱ類井2.5左右,日產氣0.6×104m3/d,Ⅲ類井為1.5~2左右,日產氣0.45×104m3/d。

圖4 日產氣量小于0.3萬方的氣井效果
(2)通過對泡排劑、泡排棒加注方式進行比較,當油套環空加注失效率高于油管加注時,建議采用油管內直接加注泡排劑、泡排棒。
(3)隨著生產時間的增加,套壓增大,油套壓差升高。在采用加注泡排劑排水采氣時,按加藥周期為5天。每次加藥量在100 mL左右時,試驗效果較明顯,之后縮短加注周期,加注周期改為3天,試驗效果明顯。
[1]況雪梅, 張鳳瓊, 李大鵬. 氣田水回注井井身結構完整性評價方法初探[J]. 鉆采工藝, 2013(06): 67-70.
[2]曲林, 曲俊耀. 排水采氣工藝選型的探討[J]. 油氣工業技術, 2005(2):6-13.
[3]雷改玲, 張燁, 王廷均. 淺談文23氣田排水采氣增產技術[J]. 內江科技, 2014(02): 64-64.
[4]高旭升, 徐波, 楊皓. 氣舉閥排液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應用與前景展望[J]. 油氣井測試, 2013 (06).
[5]朱海明, 繩永飛, 樊昌. 注氣提高凝析氣藏采收率方法[J]. 內蒙古石油化工, 2013 (18): 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