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鳴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江浙滬地域的文化,自然溫潤,我時常以“藝術觀察者”的身份,解讀各類繪畫作品,觀察各類藝術現象,冷靜思索反觀其變,這些已成為我藝術創作構思過程的重要部分。就在“江南文化圈”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回望民國,因時局、經濟等因素導致文化重心轉向北京(時稱北平)和上海。譬如,我的老師劉伯年,四川省崇慶縣人,1925年先生獲悉成都四川美專有從上海聘來的教師,遂變賣家產赴成都考入四川美術專門學校。二十五歲為了投身吳昌碩門下,又經重慶等地歷時半年出川赴滬。此等事例并非個案,據統計投身來滬“吃文化飯”的知識分子占到全國半數以上。其中不泛像李瑞清、康有為等文化精英。抗戰時期,大家紛紛自謀出路,在全國各地又各自開花。抗戰勝利后重返滬地,不同的人生經歷使他們的藝術活動圈和繪畫語言較原先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正因為各自來滬前的地域及風學的不同,所持觀點迥異,當時的海上畫壇呈現出了海納百川百花爭艷的狀況,這類文化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
兩年前,原執行院長樂震文先生在一次座談會中側重提出一個“江南文化圈”的概念。雖是短短幾句描述,但對于長期在部隊從事主題創作且經常往返于南北的我來說,“江南文化圈”的論述我是極為敏感的。
反觀現在的南北文化狀態,盡管交通、通信條件大大改觀,但我們似乎不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樣南北聯系得那般緊密。究其原因,不外乎南北文化交流特別是在繪畫交流渠道上不甚暢通。其次是美育的缺位和低俗化繪畫充斥誤導了藝術市場,以致于外部對海上畫壇藝術現狀的誤判。種種因素造成了大眾對海上畫壇的誤讀乃至于對海派文化的認識偏差。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聯、作協大會上的講話,將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服務人民、勇于創新創造、堅守藝術理想,作為集中講話精神的四點寄望。這四點重要指示也是針對目前全國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因此,我們下決心所做的“時代·江南”——江浙滬名家(部分)作品聯展、紀錄片以及今后的系列藝術講座,不僅是將海上書畫的歷史重新打開系統梳理,其深層次意義在于通過我們的努力,更好地體現人民生產生活的偉大實踐,體現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從而使大眾從身邊的人和事中體會到人間真情和真諦,感受到世間大愛和大道。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帶著這些命題組織專家團隊開展深入研討,以我們的方式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通過前期各方面積極籌備,現在已進入開啟模式,圍繞著紀錄片攝制工作,首先啟動了“時代·江南”——江浙滬名家(部分)作品聯展及與之配合的研討會。我們將以“長三角”的地域文化特色為接入口,結合海上畫壇的史料整理工作,來詮釋“江南文化圈”即江浙滬地區的藝術現狀;近當代南北藝術文化交流方式的演變;當今“江南文化圈”在藝術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等。這是需要所有的參展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文化機構共同參與并肩完成的任務。
“時代·江南”——江浙滬名家(部分)作品聯展受到了兄弟省文化單位江蘇省國畫院、浙江畫院的積極響應,這必將是一次嶄新旅程的開啟。上海書畫院在陳佩秋院長的引領下,本次展覽和相關的研討活動僅是我們探究江南文化現象過程中所邁出的一小步,希冀有更多的學者、畫家參與進來,共同來打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