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自任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已在公開場合400余次提及“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戰略部署以來,對內增進了人民福祉,對外也擴大了開放,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這場活動通常是習近平在“兩會”上的首次發聲。
據統計,2013年到2016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24次“下團組”,與代表委員共商國是,并做重要講話。而“精準扶貧、生態環境、深化改革”這三件事是他最關注的話題。
四年過去,習總書記最關心的這些事兒,各自進展得如何了呢?
扶真貧,真扶貧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是習近平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鏗鏘話語,講的是對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承諾,算的是全面小康社會“一個人都不能少”。
習近平說,他花時間最多的工作是扶貧,心中最牽掛的是困難群眾。細數過去四年的兩會新聞,記者發現,習近平在“下團組”的過程中,提“扶貧”“脫貧”11次,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8次。而在過去四年中,習總書記幾乎走遍了全國所有集中連片貧困區。
四年多來,惠及民生的改革舉措密集出臺,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四年,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2016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各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捷報頻傳——
428個縣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在緩解農產品賣難、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方面成效明顯;2.26萬個貧困村開展旅游扶貧試點,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成為脫貧攻堅“標志性工程”,截至去年10月底,項目開工率達99.4%,已有46萬貧困人口“挪窮窩”;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貧困家庭子女免費接受職業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實現……
湖南等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結合實際,落實中央政策,脫貧攻堅戰也取得階段性成果。十八洞村,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經過三年多的精準扶貧,2016年人均純收入翻了一番還多。
廣西2016年完成120萬貧困人口、1091個貧困村、8個貧困縣脫貧工作。
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2016年減少貧困人口120.8萬人,對45.8萬農村人口實施易地搬遷。
重慶2016年7個區縣整體脫貧摘帽,885個貧困村、59.6萬貧困人口脫貧。
江西省井岡山市于2017年2月26日正式宣布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截至目前,井岡山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5857元,增長到8647元。甩掉貧困帽子的井岡山,已經站上奔向小康的新起點。
3月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脫貧攻堅回應中外記者一系列提問。劉永富表示:“脫貧攻堅是一個5年戰役,去年僅僅是首戰告捷,成績仍然是初步的,不可高估。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清醒認識,還要再接再厲,爭取今年再戰再捷,一年一年地把它打好,堅決打贏。”
事實上,在一些貧困村、欠發達地區,有文化的人、有能力的人、有本事的人基本上都走了,留下老弱病殘,要想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役并不容易。但劉永富認為:“正因為有困難、有問題、有挑戰,才叫攻堅戰。全黨全社會動員,合力攻堅。通過解決最難的問題,倒逼最不發達地區發展起來,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意義非常偉大。”
同時,劉永富也強調:“凡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層層加碼的,這種現象是要糾正的,必須是真正的脫貧,實事求是。第二種是到了時間還不想脫貧。對這一類也是要堅持標準,不管是縣、村、戶都要堅守標準,到了標準就應該脫貧,沒有到標準不能硬脫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脫貧以后,到2020年之前,現有的國家政策仍然可以繼續享受,目的就是防止返貧,要鞏固脫貧的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從頂層設計著手,創新扶貧舉措,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如今,每年上千萬人口脫貧,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
出重拳,鐵腕治污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座山論”成為習近平在眾多場合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精辟話語,這不僅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了全國兩會的焦點詞。
從2013年參加全國人大江蘇代表團審議,到2016年參加全國人大黑龍江代表團審議,習總書記多次對生態環境發表重要講話。尤其是在2016年3月10日,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在“十三五”規劃中,同樣強調要“綠色發展”——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記者在梳理了地方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之后發現,各省在報告中均提及了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土壤治理問題。與此同時,多個省份還重點關注了垃圾分類和治理問題。
不過,大氣污染防治仍是這些年廣大人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回想起去年,我國曾多次出現重度空氣污染。特別是在去年12月中下旬,甚至出現過一次超大范圍持續的重度空氣污染。當時,霧霾的影響范圍一度擴大至17個省區市,面積142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超過七分之一的國土被霧霾籠罩。
重霾之下,各地政府都表達了治理大氣污染的堅定決心,“精準治霾”“加大力度”等詞匯頻繁出現在各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作為經常被霧霾侵襲的重點地區,京津冀有著不一般的治霾壓力。其中,重化工業占比較大的省份河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出重拳治理污染,用重典嚴格執法。河北方面表示,各地特別是污染嚴重的市縣,都要制定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城區工業企業調整退出、工業園區調整、散煤治理、礦山關閉復綠等規劃,明確年度目標,定期公開結果,嚴格考核獎懲。
將“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是首都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除此之外,北京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列出了幾組數字,彰顯出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包括完成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實施4000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工業企業燃煤設施“清零”,全面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全年壓減燃煤30%、總量降至700萬噸以內,等等。
天津表示,要繼續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推動燃煤設施淘汰改造,改燃關停7臺煤電機組和380座燃煤鍋爐,全面治理城鄉散煤,嚴格控制機動車和船舶排放污染,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工作力度,關停淘汰落后企業100家,PM2.5年均濃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
3月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回顧2016年主要工作時表示,要積極推動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張德江要求有關方面全面貫徹實施環境保護法律制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督促地方各級政府依法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自覺接受人大和人民群眾監督。
此外,在今年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水環境治理也被多次提及。值得注意的是,消滅城市黑臭水體、落實河長制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新名詞。
前不久出臺的《“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明確,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因此,各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針對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提出了比較具體的治理措施。
廣東提出,加強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推進老城區、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區域的截污納管建設,加強廠網配套,珠三角各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四川表示,要在2017年提升五大流域87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成都主城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
河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2017年實現省轄市建成區130個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作為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
打贏“全面深改”這場硬仗
改革,是當代中國的鮮明特點。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的重要一環。
自任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已在公開場合400余次提及“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大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戰略部署以來,對內增進了人民福祉,對外也擴大了開放,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改革,也是每年兩會上習近平總要說到的一個重要話題,尤其是對上海代表團。早在2013年3月5日,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今年兩會上,習近平再度來到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充分肯定了一年來上海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并希望上海在深化自貿區改革、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社會治理創新,以及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習總書記強調,上海應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開放,引領創新驅動,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其實,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3年來,已經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結合自身條件,開展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商事登記制度、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等方面集中實現了系統集成、綜合施策,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以及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上海自貿試驗區集成創新的經驗,正復制推廣到在10個省市新設立的自貿試驗區。
不過,這一次,習近平對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把上海自貿區建成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成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回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下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將以打基礎、謀長遠的體制機制性改革為最終指向。
在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擺到了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重頭戲位置。
繼上海代表團之后,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遼寧代表團參加審議,圍繞推進遼寧振興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等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據了解,遼寧國企數量多,產業結構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去產能任務艱巨。在短期經濟陣痛和長期結構調整的選擇面前,是下定決心去產能還是走老路,考驗著政府的眼光與勇氣。
鞍鋼是“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鞍鋼集團董事長唐復平代表在發言中談了深化國企改革問題。唐復平說,一開始擔心產能是不是真能去掉,但經過一年多努力,已經感受到去產能帶來的好處。下一步,好的產能要保留,落后的堅決去掉。
有效減法換來的是發展加法。習近平說,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取得新發展,再造遼寧工業輝煌。
習近平還就大家關心的實體經濟發表了看法。他說,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遼寧老工業基地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新一輪振興發展也要靠實體經濟。
事實上,早前的2017年省級“地方兩會”也紛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中之重。天津提出,要堅定不移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全面提升發展活力和動力,大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改革。加大鋼鐵行業去產能力度,2017年再壓減180萬噸。新疆表示,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甘肅希望,將振興實體經濟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圍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特型升級,推動產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提高供給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廣東要求,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增強定力、鞏固成果、乘勢而上,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分解落實重點行業年度去產能工作目標,完成化解50萬噸鋼鐵過剩產能任務。
“我們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完成97個重點改革任務,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還完成194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419個改革方案,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2016年歲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言簡意明勾勒出過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強勁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充分肯定了一年來改革取得的成果。
2017年,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第四個年頭。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教育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勢必要穩步向前,一石激浪,以點帶面,牽引帶動其他改革一并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