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到2020年,上海要力爭成為全國智能制造應用的高地、核心技術的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
今年的“兩會”上,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等詞語頻頻出現,傳統制造業如何發展智能制造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3次提及《中國制造2025》,稱要全面、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并提及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智能制造等產業發展。工信部部長苗圩多次表示,2017年將是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關鍵一年。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的上海,也在近日印發了《關于上海創新智能制造應用模式和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上海要力爭成為全國智能制造應用的高地、核心技術的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
當中國制造業亟待轉型發展之際,智能制造成為其中的著力點。
從魯班鎖到圓珠筆芯
為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李克強總理操碎了心。
2014年10月10日的中德經濟技術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將一把由6根鋁合金條組成的橘紅色的精巧魯班鎖現場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這是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的作品,師生在學校實訓車間花了8小時,才制作出這份“國禮”。李克強說,解開魯班鎖是解決一道難題,相信中德之間的合作能不斷創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難題,開啟美好的未來。
事實上,李克強精心選擇“魯班鎖”贈送默克爾還有另一層“深意”:魯班被譽為中國工匠鼻祖,而“德國制造”則堪稱現代世界制造業標桿,其中寄寓著全球最大制造國與最精良制造國深度合作的含義。
時間一晃,到了2016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他透露了一個“秘密”:“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如果不是李克強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一連串值得驕傲的數字背后,卻是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劣質假冒產品泛濫的尷尬局面,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卻需要進口。幸好,圓珠筆的“中國芯”問題現在已經解決。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從1992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僅僅通過16年時間就建立起了世界規模第一的制造業。而其他國家走完這個歷程,至少要用上30年。但發展迅速的背后,卻暴露出基礎能力積累不足,尤其是在“三基”——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方面。
對此,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2個月后,國務院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部署了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初步目標確保2025年中國邁入制造強國。《中國制造2025》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2016年以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陰霾不散,“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制造業轉型以提升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成了緊迫之舉。對于《中國制造2025》而言,2016年是“啟動實施”的階段——2016年底,工信部正式發布了《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其明確指出,到2020年,研制60種以上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而目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不到20%。
今后一段時間里,傳統制造業依然會是整個制造業發展和創造就業崗位的主要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已經進入了經濟增長高峰智能化的轉型期,制造業正在向智造業一步步靠近。
到了2017年,除了用“深入實施”這樣的表述外,“智能制造”還著重強調要“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等產業技術。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的智能升級,將是“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智能制造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不僅是中國,世界各國都在制訂智能制造的相關政策,將智能制造作為產業變革和發展的方向。此前發布的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16)篩選出22個樣本國家進行對比,比較結果顯示,中國是智能制造發展的第二梯隊,僅位于美國、日本等“引領型”國家之后。
雖然中國在該排名中位列第六,但在智能制造的發展環境、要素支撐、發展基礎和制造業智能化應用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政、產、學、用、資的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
面對這些客觀現實,在全球智能制造強勁發展的背景之下,中國需要走出自己的路,中國企業要加快智能轉型,研發核心科技,提升中國智能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占領智造高地
在以前,“上海制造”就是品質保證。現如今,這座城市也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到了全國前列。
3月6日,上海市政府官網發布通知,上海市經信委近日印發了《關于上海創新智能制造應用模式和機制的實施意見》,以加快上海智能制造發展,實施期限為2017—2020年。
據悉,此次上海提出的智能制造應用“十百千”工程具體內容是:培育10家引領性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轉型。其中,建設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將聚焦汽車、裝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重點產業。
事實上,上海很早就布局智能制造了。
在國務院2015年正式出臺《中國制造2025》后,上海積極對接,2個月后浦東新區臨港地區就啟動建設國際智能制造中心臨港行動方案編制工作,提出要以前沿引領、跨界融合、重點突破為原則,把臨港地區打造成為輻射帶動長三角、服務我國制造業能級提升并在全球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同樣在201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就與臨港管委會共同研究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一年后,由臨港集團與上海交大產業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上海交大臨港智能制造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即平臺公司)也正式運營。
為什么會選擇臨港?上海交大相關人士對《新民周刊》表示,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規劃將打造若干科技創新區,其中臨港作為智能制造承載區,推動國際智能制造中心建設。同時,臨港地區集聚了一批高端產品制造企業,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智能制造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是重塑制造業競爭力的新引擎,臨港地區的產業發展急需打造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因此,上海交大與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結合區域資源、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共同打造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據了解,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側重于智能制造共性技術研發、試驗測試環境建設、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為臨港地區以及上海的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支撐與服務。目前,智能制造研究院作為上海市首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之一,正在加緊建設中,已完成了步行機器人、智能維護、智能檢測等實驗室的研發環境建設。
而智能制造平臺公司則主要側重于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包括研究院的成果、上海交大的成果等。目前通過平臺公司正在實施的產業化項目包括汽車發動機國產化制造裝備與工藝、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試驗、燃料電池極板制造等。
以航發驗證測試中心為例,該中心一期已建成,包括多級軸流壓氣機試驗臺、CFM56-3C航空發動機實驗平臺、航發部件級結構完整性與可靠性實驗室、跨音速壓氣機流-固-聲耦合實驗平臺以及航發高級技工實訓車間等。該中心將在C919飛機/發動機一體化適航取證關鍵測試技術、CJ1000A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地面燃氣輪機、艦載燃氣輪機部件級研發測試技術領域,為中國航發、上海電氣、中船重工等產業集團提供先進測試技術服務和研發支撐。
為了全面發展智能制造,臨港新區廣發“英雄帖”,請來各行各業“大咖”合作——2016年11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上海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共同出資成立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據悉,臨港提供辦公場地、試驗場地保障,信通院主要負責運營管理,提供相應的人才管理團隊、技術資源。
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相關人士告訴《新民周刊》,雖然中心只成立了不到4個月時間,但頗有成效:一方面,中心正共同建設五大功能性平臺:工業互聯網綜合試驗床平臺、工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研發和產業化“雙創”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安全試驗驗證平臺、工業互聯網產品一致性和互操作測試平臺。另一方面,中心與上海本地多家工業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推動上海工業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
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曾指出,臨港面向智能制造的戰略重點將放在在營造智能制造的生態體系。“作為未來產業區,包括科技創新中心主體承載區的建設,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體系尤為重要。”目前,臨港在布局方面將集聚產業技術平臺、智能制造應用示范以及科技金融、園區等多要素,推進整個臨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建設。“我們認為只有形成了產業生態的要素集聚,才能最終吸引更多的、更好的智能制造企業在臨港進一步發展。”
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體承載區,如今的臨港地區是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高地。據臨港管委會綜合計劃辦主任湯文侃介紹,2016年,臨港專項資金共40億元,涉及產業扶持資金達到11.8億元,其中6.7億元為智能制造專項資金,共55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約44億元。
未來,臨港將聚焦扶持重點產業項目。去年,臨港管委會委托浦東科投和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期規模為50億“臨港IC裝備和材料產業基金”,聯合臨港集團發起成立一起規模為10億的“智能制造產業母基金”,將精準助推海洋相關產業發展。
鑒于李克強總理已經連續三年提到“中國制造2025”,相信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依然會是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而上海臨港,恰恰展示了中國智能制造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