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摘要:隨著傳媒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新興媒體對傳統廣電的沖擊持續不減的嚴峻形勢下,縣市區級廣電媒體如何求得自身生存與發展?如何轉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新型主流媒體?江油廣播電視臺獨辟蹊徑,大膽改革創新,積極深度融合,致力跨區域合作,對新形勢下的縣級臺生存與發展之路進行了行之有效的嘗試,引起了業界重視。
關鍵詞:縣級臺 改革創新融合 跨區域合作
近年來,隨著新興媒體的迅速興起,我國四級辦臺體制的最基層——縣級廣播電視臺如何在新的巨大挑戰形勢下求得自身生存與發展,是擺在所有縣市區電視臺面前的重要課題。地處西南地區的四川省江油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江油臺”),在挑戰面前勇于創新,獨辟蹊徑,開啟了“改革·創新·融合+跨區域媒體合作”新模式,于2015年躋身“全國市縣電視臺二十強”行列,蹚出了一條有本地特色的縣級臺跨區域協作共謀發展新路。
蹊徑之一:銳意改革,激情辦臺涌動力
辦媒體需要事業激情,需要擁有弄潮于媒體改革前沿的激情、銳氣和勇氣。從多數縣級臺情況看,普遍的生存方式是由財政“包養”,只要當好“喉舌”完成黨委政府布置的宣傳指標就算完成任務。這種體制的長期運行結果就是在系統內自然形成了“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慣性,導致“新聞無看點,節目無新意,不出新聞事故就算滿意”的工作現狀。在本地現有財政體制下,江油臺面臨著財政撥款嚴重不足,絕大部分運行費用需自行創收解決的窘境。經費壓力倒逼改革,事業發展呼喚改革。江油臺從既要當好“喉舌”又要生存發展的思路出發,改革從分配、用人、管理等方面下了“狠手”。
改革分配機制——“趨差異化”調動了員工積極性。正式員工實行檔案工資;對從事新聞采編、節目創作、廣告創收等一線員工實行績效考核;分配向新聞和創收一線傾斜,向工作量大質優者傾斜;財政供養人員實行檔案工資,與聘用人員同工同酬,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分配的“奶酪”動了,肯做事的人自然就多了,為臺里為部門想點子、出主意的人也多了。差異化的績效考核也讓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逐步得到了機制上、制度上的保證。
改革用人機制——“趨靈活化”讓能者有用武之地。改革動力帶來人才活力。機制“活”,則能人“活”,欄目、節目、創收才能全盤皆“活”。江油臺打破用人框框,打破身份界限,打破論資排輩,讓“能者上,庸者下”。中層競聘上崗,員工雙向選擇。一大批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的中層干部和優秀員工脫穎而出成為中堅力量。靈活的用人機制先后吸引了吉林、湖南、北京、天津和四川省內成都、南充、綿陽等地的熟練專業人才,以及省內外一些高校畢業生到江油臺供職。
改革管理體制——“趨企業化”讓運行游刃有余。多數縣級臺“公益二類”的事業單位定性使其有了創收、經營性質的“企業屬性”,用好用活縣級臺所屬公司可使電視臺有聘人之便、創收之便、管理之便,可以借“市場牌”“效益牌”促進電視臺的良性運轉,增強電視臺自身“造血”功能,為實施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更快發展創造條件。
蹊徑之二:大膽創新,頻道頻率添活力
創新是媒體之魂,更是頻道頻率和欄目的活力之源。
新聞創新。新聞乃立臺之本,內容為新聞之王。江油臺有兩檔新聞,即晚6∶30的民生新聞——《民生直通車》和晚7∶30的時政新聞。《民生直通車》自2008年在四川全省縣級臺率先開設以來就因為接地氣、近民生,架起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梁而大受歡迎。突發事件爆料,找《民生直通車》;有事需幫忙,聯系《民生直通車》,欄目受到百姓從未有過的信任和厚愛。主持人打的受免費優待、受助群眾給電視臺送來多面錦旗,民營企業家贈送新聞采訪車一輛……凸顯百姓對該欄目的歡迎和支持熱情。
活動創新。策劃和承辦一系列受眾和商家認可度、參與度較高的活動,如“婚博會”“避暑節”“漂流節”“采果節”“江油心聲音”歌手大賽、“明日新主播”主持人大賽,還有融文藝表演、車模大賽、攝影大賽于一體的“房車家電家居節”等,同時配合市有關部門策劃組織“江油好人頒獎晚會”“江油民間春節聯歡晚會”等,都極大地調動了市民群眾參與互動的熱情,提高了欄目節目的收視率。“溫暖江油”“拯救白血病女孩陳琪”公益活動,讓江油愛心潮涌,省內新聞媒體和新浪網等國內七大網站進行了報道和轉載。
拍攝作品創新。電視臺是生產節目的“工廠“。這些產品(作品)的用戶就是廣大受眾。近幾年江油所攝制的作品,涵蓋電視劇、廣播劇、專題片、紀錄片、公益廣告、MTV等類別,也涵蓋了自辦網站節目和微電影、微視頻等領域。2009年江油臺首開全國縣級臺獨立拍攝電視連續劇的先河,僅以一臺之力獨立攝制12集《黃顏色·綠顏色》電視連續劇,榮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2014年創作的廣播劇《不一樣的人生》再次獲得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同時還拍攝了24集欄目劇《云集老表》,四集大型紀錄片《豫江情》以及數十部大小方言短劇和微電影。
播出形式創新。為了真正走近觀眾內心,增加觀眾的互動和參與度,近幾年江油臺在嚴保播出安全的前提下,電視直播每年達60—110余場,電臺直播每日達12小時以上。如直播欄目《法在身邊》,每次都與觀眾電話連線,50分鐘直播有時有一百多個電話打進導播室,“互動”效應十分強烈,贏得受眾黏住受眾效果良好。
江油臺的創新思路和探索經驗,引起了省內外的關注。2015年8月,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的刊物《四川收聽收看》2015第13期介紹了江油臺的辦臺經驗。江油臺臺長應邀在2015年8月的“2015全國城市電視臺發展論壇”、2016年4月的“全國區域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和2016年5月的西部廣電發展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受到業界重視和推崇。
蹊徑之三:深度融合,搭建平臺增定力
新興媒體來襲之時,傳統媒體需要的是兩個字:定力。面對“互聯網+”時代,面對洶涌而來的新興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縣級廣播電視臺,是心生恐懼,消極退讓,怨天尤人,還是視挑戰為機遇,視對手為工具,“以我為主”,借勢發力,將新興媒體納入自身發展新平臺?
早謀劃、早動手。2014年至2015年,江油臺借鑒山東、廣東、江蘇等地多家電視臺新媒體發展模式,迅速搭建電視《直播江油》、電臺《陽光調頻FM976》微信公眾平臺,點擊率名列本地前茅。電臺節目2013年即與蜻蜓網聯動,讓關注家鄉的江油人在全國各地都可收聽到“江油鄉音”。
多平臺、多覆蓋。2015年10月江油臺正式成立全媒體中心,內部媒體“協動”逐步進入各媒體平臺“融合”階段。江油手機APP客戶端“i江油”和江油傳媒網(www.scjygd.com)及微信微博一道,形成五位一體的本地最強大綜合傳媒平臺。僅《直播江油》粉絲群就已擁有注冊粉絲5.1萬、活躍粉絲9萬余眾,單條點擊率逾17萬,五平臺融合互補、整體發力,以本區域全覆蓋優勢和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優勢,奠定了本臺媒體影響力基礎。
跨媒體、跨領域。江油臺按照“一體化”發展理念,對內將電視頻道、電臺頻率與本臺網站“江油傳媒網”、i江油移動客戶端以及兩臺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介資源有機整合,讓節目、技術、平臺、人才等生產要素共享、互通;對外則積極與江油市委市政府門戶網站、與市內骨干學校、主要醫院以及住建、城管、農辦、政法委、旅游、商務等多部門多領域互通鏈接,正在形成互聯互通的綜合信息融合服務關系和平臺。
做線上、做線下。新的形勢需要縣級傳媒樹立新的一體化營銷理念,既注重線上的音頻視頻節目、文字圖片信息等內容,又注重組織線下活動,借助社交網絡的交融混合傳播力,著力經營節目和產品的粉絲圈,延伸服務空間和產業價值。同時,江油臺還加入全國廣電電商聯盟,開始涉足當地電商業務。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江油臺利用直播江油微信和i江油客戶端的近10萬活躍粉絲,先后組建了“江油陽光調頻976車友俱樂部”、吃貨團、驢友團等,開展了“自駕若爾蓋”“寶貝調蝦樂”“少兒才藝大賽”“健步達人競賽”“青龍峽漂流”等十多個線下活動,僅“健步達人競賽活動”的參與者就數以千計,形成了線上線下互動,媒體人與粉絲交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進的有利局面。
實踐證明,冷靜對待,強化定力,積極應對新媒體、主動擁抱新媒體才是對策上的上上之選;化不利為有利,化挑戰為機遇,化融合為效益,才是縣級廣電臺的正確態度。
蹊徑之四:跨區域合作,縣臺攜手聚合力
縣級臺長期以來形成的孤立狀態對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誰最早走向開放、走向聯合、走向抱團合作,誰就會掌握發展主動權。長期以來縣級臺受行政區域劃分的制約,彼此交流學習經驗往往局限于所屬地級市區域。如何尋找機會抱團取暖,建立開放式、大聯動格局,形成縣級臺平等交流合作的有效平臺,是各縣級臺的共同愿望和心聲。人們需要的是一個有利的契機、恰當的平臺和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的發起者。
2014年12月中國西部首條高鐵即將開通之時,江油臺想到了成綿樂高鐵這個難得的沿線同城化合作平臺。成綿樂高鐵北起江油市,南至峨眉山市,全長318公里,所經地區為四川最發達地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等1個省會城市、4個地級城市共3000多萬人口,可謂是一條充滿活力的經濟帶和旅游帶,一個因高鐵串聯起來的沿線同城化發展區域。在對沿線各臺的考察、走訪、征詢意見過程中,我們發現建立沿線縣級臺協作體的構想讓渴望合作發展的兄弟臺倍感驚喜和親切。高鐵開通前一個月的2014年11月14日,在江油市召開了隆重的首屆臺長聯席會議。沿線設有高鐵站的10個縣級臺無一缺席,江油臺提出的“資源共享、效益共贏、同城同興、共謀發展”協作體綱領成為第一批成員臺的重要共識。
協作體制定了合作《倡議書》和《章程》,簽署了《入會自愿書》,同時構建了《成綿樂·同城樂》共辦共播欄目平臺。江油臺作為發起臺,承擔起了統一策劃、統一設計、統一包裝的重任,各成員臺按計劃按時上傳節目,統一按計劃和要求在各臺主要頻道主要時段播出。至2016年10月,欄目合作即共制共播《成綿樂·同城樂》近260期,組織大型聯合采風等活動八次,協作體成員臺已由10家擴大發展為20家,創造了“縣級廣電媒體跨區域合作發展”和“高鐵沿線旅游宣傳零投入”兩種新模式,搜狐網、漢豐網、川北在線和省市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均進行了及時報道。
習近平同志說,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江油臺“改革—創新—聯動”新模式的建立使江油臺有了機制的靈活性,有了團隊的整體敬業精神和創新激情,有了節目的親民化、生活化、互動化,也有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江油臺近幾年節目自辦、上送、創優都處本地區前茅,創優獲獎近100件,不斷刷新在綿陽市、四川省和全國獲獎的紀錄。2011至2015年,在各地廣播電視臺收入在新媒體沖擊下紛紛下滑的形勢下,江油臺綜合創收逆勢上行,每年遞增10—15%,創收總額已躍居四川省縣級臺前茅。僅電臺一個頻率(陽光調頻97.6)就創造了2011年收入2萬元,2012年50萬元,2013年150萬元,2014年308萬元,2015年359萬元的驕人戰績,并榮獲“全國城市廣播電視臺創新頻率”獎。與此同時,成綿樂協作體成員臺也經歷了10個、16個到20個成員的發展壯大,各成員臺之間在親密無間的學習觀摩、交流借鑒、相互培訓中提高了整體節目質量,在共享共用平臺資源和協作體群體廣告宣傳影響力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效益。共辦共播的《成綿樂·同城樂》節目已在沿線上千萬觀眾中深入人心,贏得良好口碑和品牌效應。協作體前景廣闊,媒體縣域聯動將一路高歌。
“路漫漫其修遠兮”。江油廣播電視臺及成綿樂縣級廣電傳媒協作體孜孜不倦的摸索前行,為縣級臺的生存發展提供一條可資借鑒的創新之路。實踐證明,縣級臺只要對內大膽改革創新,形成節目活力、人才活力、經濟活力和制度活力;對外找準與市場、與受眾、與新媒體的結合點,那么,縣級臺這個傳統廣電媒體的“舊瓶”,依然可以裝上時代的“新酒”,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中,在國家提出的轉型升級戰略中,在廣電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找到縣級臺自身的科學定位,成功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新型主流媒體,并穩步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油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