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瀚
摘要: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報道的樣式逐漸呈現多樣化趨勢,機器人新聞就是在這種浪潮中出現的一種新型新聞報道。由于機器人新聞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學界對其發展趨勢的預測眾說紛紜。筆者根據當前傳媒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的逐步完善、泛互聯網化趨勢增強等多方面因素,以機器人新聞為邏輯起點,對未來智能傳媒發展及其前景進行展望和預測,認為在未來以機器人新聞為代表的智能傳媒將會引發傳統新聞從基本概念到經典傳播模式的顛覆性變革,以期為未來新聞發展方向提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機器人新聞 智能傳媒 人工智能 信息流 泛互聯網化
新聞自產生之日起便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不斷產生變革。在經歷了三次科技浪潮之后,新聞報道也從傳統的紙質傳播,逐漸擴展到電子媒介、網絡媒介范疇,而機器人新聞的出現,標志著新聞報道朝智能化方向邁進。雖然目前機器人新聞還只是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隨著泛互聯網化的環境出現、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和大數據和信息流的支撐,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必將是一場引發傳媒生態深刻變革的標志性事物,智能傳媒時代已然開啟。
對于機器人新聞,目前業界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大體比較趨同,主要是指利用計算機程序對相應的數據信息進行抓取,自動生成新聞文本。機器人新聞核心在于自然語言的生成,內容來源依托大數據的支撐,按照預設的程序和算法形成模式,是計算機技術與大數據信息在新聞領域融合的產物。
機器人新聞的發展
關于機器人新聞的最早案例可以追溯到1967年,底特律自由新聞社記者菲利普·梅耶利用大型計算機分析得出“在校大學生和高中輟學者參與騷亂的比例一樣高”的結論。
真正引起人們關注的機器人新聞是2014年3月一篇由新聞機器人撰寫的報道,它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里,通過搜集到的美國地震局測量的數據直接轉化成短消息,在經過人工校對后發表在《洛杉磯時報》的網站上。
目前,機器人新聞在部分新聞媒體中已經投入實踐應用。《福布斯》雜志早已開始大范圍使用敘述科學公司的自動寫稿程序,并專門在網站上設置了由此程序所生成新聞的網頁;俄羅斯搜索引擎Yandex應用機器人撰寫天氣和交通報道;法國的《世界報》與Syllabs公司合作,在2015年的選舉活動中,用機器人寫手報道了數千條實時的各地選舉情況。而《洛杉磯時報》和美聯社則是應用機器人新聞進行報道的較為成熟的媒體。
就國內媒體而言,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一條《8月CPI同比上漲2%創12個月新高》的消息就是由一款自動新聞寫作軟件Dream writer完成的。11月,新華社正式推出新聞機器人“快筆小新”參與寫稿項目,它可以迅速完成體育、財經等數據類相關的稿件自動撰寫。
“新聞機器人”簡單地說就是一套特定的算法,它根據已經預設的“模板”,對所搜集到的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并由此自主生產出新聞的一種計算機程序。以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為例,機器人寫稿流程分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四個環節。技術上通過根據各業務板塊的需求定制發稿模板、數據自動抓取和稿件生成、各業務部門建稿編審簽發“三步走”來實現。
從以上的工作原理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的機器人新聞主要還是新聞報道中的輔助型角色,用于處理一些數據性顯著、報道程式化明顯、擁有明晰數據支撐的新聞題材。
機器人新聞的優劣
機器人新聞自出現起,業內就發出了“新聞記者是否在未來面臨著失業危險”的討論。進一步深化到對于機器人新聞優劣的探討中。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集和梳理,發現對于其優劣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器人新聞的優點。首先,把新聞記者從繁復的數據整理新聞中解放出來,使新聞報道者集中精力進行深度報道,完成更具價值、更具創造性的新聞。其次,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梳理,在最短的時間里生產出新聞。回到文中開頭提到《洛杉磯時報》網站的地震報道,當時《洛杉磯時報》記者肯·施文克被地震驚醒后,下床直接翻看電腦,發現關于這次地震的簡訊已經由機器人完成,在快速瀏覽之后他迅速簽發了這篇稿件,《洛杉磯時報》也成為了報道該地震的首家媒體。再次,機器人新聞大大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例如,2013年,Wordsmith公司的寫作機器人生產出三億多篇報道,比世界上所有媒體生產的新聞總量還要多。
二、機器人新聞的缺陷。其一,程式化的報道雖然客觀公正,但是可讀性較差。由于機器人新聞是在原有預設的模板中對新聞進行加工處理和生成,所以其程式化的報道模式讓人覺得乏味。但是,2015年10月14日騰訊財經再次發布機器新聞稿件,推出了“常規版”“研判版”“民生版”三個版本。三篇文章文風各異,讓人們看到了機器人新聞多樣化報道的嘗試。其二,缺乏新聞敏感。新聞機器人不能夠主動發現新聞,只能夠根據編輯預設的模板對某一主題進行報道。其三,報道類型局限。目前的機器人新聞無法出現深度報道。甚至有一些知名學者對于現在這些自動寫稿系統并不看好,認為這些簡單稿件的撰寫,實際上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是很小的,因此沒有必要發展這一新的報道模式。其四,機器人新聞侵犯用戶隱私問題。對于用戶內容生產以及新媒體用戶數據搜集都有可能觸犯用戶的隱私。其五,新聞報道不平等。機器人新聞作為現代科技的結晶,其應用是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成熟的技術,大量數據等多方面作支撐的。因此,不同地區媒體由于自身實力對其投入成本和精力是不同的,使得越發達的國家地區新聞報道越成熟,而不發達的國家地區媒體新聞報道越沒有競爭力。這也是應該值得注意的地方。
從以上對于機器人新聞報道優劣的分析來看,似乎機器人新聞還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和問題,特別是不能夠和當前由記者撰寫的深度新聞報道相匹敵。
智能傳媒發展展望
雖然業內有學者對智能傳媒的代表機器人新聞并不看好,但筆者通過上面機器人新聞基本梳理,以及傳媒智能化的實現基礎因素分析,認為智能傳媒的時代終將到來,它將引發傳統新聞定義和經典傳播模式的顛覆性變革,是新聞行業的一次革命。
一、打破經典傳播模式:傳播者和受眾融為一體。智能傳媒的到來,將打破傳統的傳受界限,把傳播者與受眾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即所有的新聞內容都只有在用戶反饋的基礎上才能呈現,傳播者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種算法和程序,只有接受到了用戶的提問和反饋才能生產和制造新聞。也就是說,每個自然人用戶都有自己的專屬新聞,新聞的生產只有接收到用戶的需求后,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實現。
未來的智能傳媒,經典的傳播模式已經被打破,它既不同于一般從傳播者到受眾的傳播,也不同于自媒體時代受眾自我發布,而是將生產者、傳播者、接收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反饋即產出的逆向新聞生產過程。最大的受益者也將會是受眾,他們將會享受到絕佳的用戶體驗。
二、顛覆性的平臺運行與呈現:平臺二重性與介質泛化。在未來智能傳媒時代,用戶體驗會更加優化,一個新聞的呈現并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圖、文、聲、像。隨著虛擬3D等技術的成熟與發展,未來智能新聞甚至可以給受眾還原新聞現場,受眾所接受到的新聞不僅可看、可聽,甚至可觸、可聞、可感。
美國學者凱文·凱利還提出了“屏讀”的概念,認為未來的屏幕不僅是呈現內容,它還會觀察我們,成為我們的鏡子。屏幕既可以記錄,又可以播放這些活動的數據庫,不斷自我追蹤的結果,是對他們生活沒有瑕疵的“記憶”,屏幕成為了人們身體的一部分。
更有大膽的設想提出,未來智能傳媒已經不需要任何實物介質,而是通過腦電波的交流完成。雖然這些想法目前處于構想階段,但可以肯定地是,未來的介質泛化將會是必然趨勢。
三、改寫傳統新聞基本定義:智能預測性新聞成為高級新聞報道樣式。2008年美國谷歌公司提前14天成功預測出甲型H1N1流感在美國的爆發,以及美國Farecast公司對美國國內機票價格的預測,使平均每張機票節約50美元,美國沃爾瑪公司預測出在季節性風暴期間,人們對特殊食物的需求等等,都可以看做是預測性新聞的例子。不過這也只是在大數據前提下,在人類智慧的干涉下完成的預測性新聞,與智能預測新聞還存在質的區別。
隨著傳媒智能化的不斷發展,在數據支撐,互聯網泛化和人工智能的支撐下,預測性新聞將會成為一種全新的新聞報道樣式。傳統的新聞定義和概念也將會被顛覆,新近發生、實時直播已經不能夠完全涵蓋新聞在時效性上的定義,智能預測性新聞將成為高級新聞報道樣式。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