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 要] 檢驗檢測認證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檢測服務水平決定了科技創新水平和產業發展水平,檢驗檢測服務對產業的技術提升、質量保證和降低成本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檢驗檢測機構應該以構建全新市場化運營模式,維持公益性服務原則和構建公共技術平臺為轉型方向。同時,檢驗檢測機構轉型應該采取以資源整合為核心的轉型路徑和以面向市場為核心的轉型路徑。
[關鍵詞] 檢驗檢測;服務業;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 F2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3-0149-02
檢驗檢測認證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是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和產業增長點。檢測服務水平決定了科技創新水平和產業發展水平,檢驗檢測服務對產業的技術提升、質量保證和降低成本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檢驗檢測機構普遍存在國有檢測機構比例大,市場化程度不高,檢驗檢測服務業結構不合理,質檢品牌缺乏等問題。所以,檢驗檢測機構轉型勢在必行。本文主要對檢驗檢測機構轉型的必要性、轉型方向、轉型路徑進行綜合分析。
一、質檢系統檢測機構轉型必要性
(一)國家政策提出明確要求,檢驗檢測機構轉型時不我待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4]8號),要求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性質機構整合,進行轉企改制,并逐步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與主管部門脫鉤,鼓勵做大做強和兼并重組,整合特種設備行業、電子信息軟件行業、交通運輸、建筑工程、農產品、食品藥品、醫療器械、能源、煙草及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多行業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
質檢總局改革思路主要通過兩類機構、三種途徑、三種趨勢,實現檢驗檢測機構的專業化、集團化、市場化、國際化路徑發展。兩類機構,即公益性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和經營性社會檢驗檢測機構;三種途徑,一是政府部門建立政府實驗室,維護和發展測量技術設施,滿足政府監管和國計民生檢測的需要;二是政府購買社會檢驗檢測服務,滿足公益性公共檢測服務;三是政府認可社會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行為。三個趨勢,即檢測機構規模化,檢測業務市場化,檢測標準國際化。
(二)檢驗檢測機構為了自身長遠發展,也迫切需要改革轉型
目前,質檢系統檢驗檢測機構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國有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程度不高,檢測價格沒有市場競爭力,市場運作意識淡薄,購買設備一味求新求精,不考慮成本效益,影響整個檢驗檢測服務業的活力和生命力。檢驗檢測服務業整體發展不平衡,涉及公共安全領域,如食品、農產品、水質、環保、建材、工程質量等領域“供大于求”;中高端領域,如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領域存在檢驗能力空白,產品配套檢驗能力不足,無法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也未能與產業構成良性互動。檢測體系不健全、綜合能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并未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二、質檢系統檢測機構轉型方向
(一)構建全新市場化運營模式
國有檢測機構現代化企業管理水平普遍較低,而第三方檢測機構要想適應市場,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就必須引入全新市場化管理模式。引入現代化管理模式,采用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股本多元化等多渠道集資方式發展,從而有利于把社會上閑散的貨幣和分散的資本集中;通過市場交易,使資源向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流動,從而有利于資本在社會范圍內得到優化配置;現代企業管理的兩權分立和公司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將促進企業明確職責分工,形成科學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從而有利于形成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新型企業內部管理體制;檢驗檢測產業投資主體由國家單一投資向國家、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聯合投資發展,誰投資,誰收益,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會資金,促進投資主題明確、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國第三方檢測市場化運營正處于發展的新時期,在市場經濟中第三方檢測產業受益頗豐,尤其是第三方國家檢測中心的收益,每年創收增值明顯。第三方檢測從而讓第三方檢測產業經營模式很快融入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中。經過多年的經營努力,第三方檢測機構已步入企業化和市場化,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任重道遠。
(二)維持公益性服務原則
公益性項目是以謀求社會效應為目的,具有規模大,投資多,受益面寬,服務年限長,影響深遠的特點,所以維持公益性服務原則是必要的。公益性項目的經濟評價包括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財務評價反映微觀經濟效應,國民經濟評價反映宏觀經濟效應。財務評價是指在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的條件下,從項目財務角度出發,計算公益性項目的財務盈利能力和清償能力,據此判斷項目的可行性。具體包括財務數據基礎估算和財務效益評估兩方面,財務基礎數據估算為財務效益評估提供客觀準確的基礎數據,而財務效益評估是在此基礎上評估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財務基礎數據估算是進行財務評價和開展經濟評價的前提和基礎,其估算的結果可靠與否直接影響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的結論;其分析的主要對象是成本和收益,通過兩者的比較來評價項目效益的好壞,主要包括項目總投資使用計劃與資金籌措表;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流動資金估算表;總成本費用估算表;外購材料、燃料動力估算表;無形資產與遞延資產攤銷費估算表;固定資產折舊費估算表;銷售收入和稅金及附加估算表;損益表(即銷售利潤估算表);固定資產投資借款還本付息表等。
(三)構建公共技術平臺
公共技術平臺屬于基礎性、專業性服務平臺,針對行業共同的技術研發條件需求,通過共用、共享提供研發需要的軟、硬件,主要服務于科技領域的中小型企業,對于提高中小型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技術服務應用特點,公共技術平臺可以劃分為條件類和研發類兩種。前者主要針對行業共同的技術研發條件需求,通過共用、共享提供研發需要的軟、硬條件,如公共研發平臺、公共檢測平臺、中試服務平臺和設備共享平臺等;后者主要以應用技術的產業化,提高產業科技水平,引領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換代為目標,如技術交易平臺、科研中介平臺等。
公共研發平臺是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構建的開放的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主要由科學數據共享、科技文獻服務、儀器設施共用、資源條件保障、試驗基地協作、專業技術服務、行業檢測服務、技術轉移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等系統組成。公共研發平臺的構建和運營主要由各專業機構、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聯合建設,針對主導產業領域的研發需要,逐步搭建。項目前期,園區以物業場地和技術平臺投入,吸引平臺管理經驗豐富的公司或管理團隊合作;待平臺構建完成后,可由專業公司或團隊實施日常維護管理,為園區企業提供開放、有償的專業技術支持服務。
三、質檢系統檢測機構轉型路徑
(一)以資源整合為核心的轉型路徑
探索國有控股、股本多元化的檢測中心建設新模式。鼓勵采用“吸引資金入股模式”,靈活采用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等多種投資模式,推進檢驗檢測機構建設。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引入戰略投資者,吸納民營資金,利用資本市場,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國有檢測機構轉型路徑有以下幾種方式:1.行政劃撥方式整合。采取行政劃撥方式,將所屬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人員、資產等進行整合。2.授權經營方式整合。由財政部門批準,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財政資產變為經營性資產,按照資本運作方式進行整合。3.拆分歸并方式整合。將現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劃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由政府主導實施整合;另一部分通過改制,整合為經營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4.公共平臺方式整合。地方政府整合不同部門所屬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組建公共檢驗檢測平臺,作為獨立的檢驗檢測機構開展工作。5.整體改制方式整合。將現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體改制,然后采取資本方式整合為經營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
(二)以面向市場為核心的轉型路徑
面向市場,服務企業。質檢機構宏觀上是服務于國家和社會,微觀上則服務于企業。在新形勢下,一方面,質檢機構要牢固樹立為經濟發展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的觀念,做到有為、有效。市場化的檢驗機構就是為客戶提供全面質量服務,幫助客戶降低質量風險、增加價值。我們要不斷提升服務意識,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對待客戶要向技術支持伙伴、利益共同體轉變,實現共贏。另一方面,現有檢驗檢測機構與高校實驗室、科研院所廣泛對接,使設施、技術、人才、資金共享;與實力較強的制造企業和產業園區深度對接,通過戰略合作,實現區域資源優勢共享;與國內、國際知名檢驗機構對接,實現現代管理理念、市場化運作思路的借鑒。
結論
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挑戰和機遇并存,是市場與計劃交融的分水嶺。檢測機構,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主動出擊改革,必隨著時代潮流而被淘汰。只有在機遇中,不斷的進行改革與創新,跟隨現如今市場的變化進行有效的轉型,才會成為改革時代的弄潮兒。
[參 考 文 獻]
[1]夏琳娜.論武漢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的支點地位和歷史使命[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23-25
[2]楊遠.中國產業集聚區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9):6-9
[3]何駿.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加快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破口——以上海為例[J].經濟縱橫,2008(3):77-78+23
[4]林沐璇,李慧慧,李露,等.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工作分析與探討[J].科技尚品,2016(2)
[5]郝鵬,王愛國.關于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運作的探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質檢機構轉型發展路徑分析[J].中國技術監督,2014(9):52-53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