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暉+杜忠連
[摘 要] 由于授信視角的轉變,供應鏈金融對于風險的防控與傳統信貸相比有很大不同。在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源于供應鏈整體信用等級的下降以及其他參與方不能按預期履行合約。產業政策不確定性、市場變化不確定性、法律不完善以及道德性風險是引發信用風險的主要因素。商業銀行應通過推進信息系統建設,加強信貸和資格審查以及加強對質押商品、票據和資金的管理來強化對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信用風險的防控。
[關鍵詞] 供應鏈金融;預付賬款融資;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 F27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3-0167-02
Abstract: Since the angle of credit extension is Changed, supply chain finance differs greatly from traditional credit and loan in terms of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pattern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face credit risks from whole supply chain credit level decline and failure of contract participants. uncertainty of industry policy,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 imperfect laws and ethnic risks a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credit risk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hance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redit risks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by propelling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intensifying management of collateral, bills and fund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ntrol
一、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及模式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的新型融資模式,能夠為處于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持。商業銀行通過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來對企業的預付賬款、應收賬款及存貨等在傳統信貸下難以用于抵押的流動資產進行方案設計,使這些流動資產能夠為企業帶來信貸資金。前提是商業銀行必須對整個供應鏈的內部交易結構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夠對供應鏈上各成員與交易相伴而生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進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業銀行通過將核心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引入供應鏈金融來降低自身的風險。
與傳統信貸相比,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變了授信的視角。從面向單個企業進行授信轉變成為面向整個供應鏈進行授信。授信視角的改變也引起了風險管理模式的改變,對于供應鏈金融而言,融資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指標已經不是考察的重點,交易的真實性以及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貸風險的關鍵。[1]對中小企業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應鏈金融能夠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
供應鏈金融之所以被視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創新,關鍵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預付賬款、應收賬款及存貨等流動資產作為信貸質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應鏈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應鏈金融方案設計針對的對象是企業的預付賬款,稱之為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也叫保兌倉融資模式。如果對象是企業的應收賬款,稱之為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如果對象是企業的存貨,則稱之為融通倉融資模式。無論是哪種模式,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核心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這四個參與主體。這四個主體在供應鏈金融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運作良好的供應鏈金融能夠使四方都受益。
二、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的運作機理
預付賬款融資模式適用的主要對象是處于供應鏈下游的中小企業。在供應鏈內部的交易中,處于強勢地位的核心企業常常會要求下游的中小企業預先支付貨款,下游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采用供應鏈金融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獲得商業銀行的短期信貸支持,緩解由于向核心企業支付預付賬款所帶來的資金周轉壓力。一旦下游中小企業(買方)與核心企業(賣方)發生了真實的交易關系,買方可以通過從銀行取得授信來支付賣方所要求的預付賬款。
預付賬款融資模式涉及到的參與主體一般包括融資企業(處于供應鏈下游的中小企業)、供應商(核心企業)、商業銀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的運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資企業與供應商簽訂購銷合同之后,向商業銀行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申請開立可以用于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銀行承兌匯票;第二步,供應商將貨物發往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步,融資企業存入保證金,商業銀行據此簽發提貨單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向融資企業釋放相應金額的貨物;第四步,融資企業利用手中的提貨單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應金額的貨物;第五步,融資企業利用銷貨收入續存保證金并再次獲得銀行簽發的提貨單并到第三方物流企業提取相應金額的貨物;第六步,不斷重復第五步的過程,直到保證金賬戶的余額與原先開立的銀行承兌匯票金額相等為止。
從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的運作流程上看,這種模式有助于實現供應商的批量銷售以及融資企業的杠桿采購。融資企業的貨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擔一次性大額支付貨款的資金壓力。[2]
三、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信用風險分析
商業銀行在開展預付賬款融資業務時,由于供應鏈整體信用等級下降或者其他參與方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而導致發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可見,供應鏈金融預付賬款融資業務的信用風險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供應鏈整體信用等級的下降。由于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上處于樞紐地位,因此,供應鏈整體信用等級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業信用等級下降造成的。此外,供應鏈整體信用等級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應鏈所關聯的產業鏈發生運行風險所導致的。與傳統信貸相比,供應鏈金融實現了授信視角轉移,銀行授信時更關注整個供應鏈的情況而非融資企業本身。因此,當供應鏈整體信用等級下降時,商業銀行發生信用風險的概率就會上升。二是其他參與方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其他參與方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可能是因為主觀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觀上“不能夠”履行。無論哪種情況,只要合同約定事項得不到執行,勢必會給商業銀行帶來信用風險。
供應鏈金融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信用風險最需要關注的潛在風險點主要包括:一是質押商品價格的波動。質押商品的價格波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商業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質押商品價格的波動可能源于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化,也可能源于市場供求的變化。二是核心企業資信風險。在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中,商業銀行要與核心企業即供應商簽訂回購協議并要求核心企業承擔還款的連帶責任,一旦融資企業出現保證金不足的狀況,核心企業必須按約定進行質物回購。核心企業的回購能力是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3]三是第三方物流企業資信風險。商業銀行將監管質押商品的工作轉移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就意味著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著部分信托責任。第三方物流企業有無承擔這部分信托責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會不會利用其信息優勢與其他參與者聯合欺騙商業銀行,也是商業銀行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的風險點。
總的來說,影響預付賬款融資業務信用風險的因素有如下幾點:第一,政策的不確定性。產業政策的轉變可能會對質押商品的價格造成劇烈的沖擊;第二,市場的不確定性。市場供求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融資企業和供應商的銷售情況及利潤水平,進而引發這些企業的違約行為;第三,相關法律不完善。預付賬款融資業務屬于金融產品創新,牽涉到復雜的契約結構,相關法律的滯后使商業銀行可能會在自身不存在任何過失的情況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損失。[4]第四,道德性風險。其他參與方因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棄契約精神,不履行或消極履行合同義務,也是引發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重要因素。
四、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信用風險防控措施
與傳統信貸信用風險的防控相比,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信用風險防控因為涉及多方主體而變得更為復雜,且由于預付賬款融資模式面向的是整個供應鏈而非融資企業自身,因此其風險防控的措施與傳統信貸相比也有重大區別。但是,就信用風險防控的關鍵是通過獲取真實信息來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危害這一點上講,預付賬款融資模式與傳統信貸是一樣的。為了實現通過信息獲取來降低信用風險的目的,提供預付賬款融資業務的商業銀行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推進信息系統建設
掌握供應鏈運行過程中的信息流對于商業銀行改變信息不對稱地位、降低預付賬款融資業務信用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商業銀行應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實現對各項數據指標的電子化統計。對于質押商品的管理,應搭建電子操作平臺并要求各參與方使用電子操作平臺完成對于質押商品的倉儲、運輸、監管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夠實現對相關信息的掌控。
(二)加強信貸和資格審核
對于核心企業,要設置準入門檻,不僅要回避規模小、資信差的供應商,而且要多方面評估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來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對于有融資需要的下游中小企業,同樣要實施準入制度。如果發現融資企業有違約行為,銀行可以選擇提前回收貸款。一旦觀察到影響資金安全的現象發生,銀行須及時保全信貸資金的安全。銀行對于融資企業的授信額度可以根據對其監測的結果進行動態調整并在必要時選擇提前退出。[5]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要選擇規模大、資信狀況良好的公司。通過對賬制度、實物盤點等方式來防范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不當行為。
(三)加強對質押商品、票據以及資金的管理
對于質押商品的管理,銀行應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共享相同的電子信息平臺,及時掌握質押商品的相關信息。質押商品的產權歸屬須明確,質押商品所有權證明資料必須落實。另外,質押物必須足值有效且便于變現。對于票據的管理,銀行必須確認發票上載有關于債權轉讓的有效條款,對于供應商和融資企業之間的購銷合同,要加以嚴格的審核,對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響信貸資金安全的瑕疵,要積極加以補救。對于資金的管理,關鍵在于降低由于質押商品價格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般而言,如果質押商品的價格下降超過某個限度或界值,銀行就須要求融資企業及時存入保證金。
[參 考 文 獻]
[1]楊亞靜.供應鏈金融下預付賬款融資模式探討[J].財會通訊,2014(11):14-16
[2]張曉潔.保兌倉業務模式研究[J].中國儲運,2010(5):85-87
[3]袁偉杰.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研究——以保兌倉融資模式為例[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3:18
[4]保雅坤.論我國物流金融保兌倉模式的法律完善[J].全國商情,2014(5):42-44
[5]蔡軍.供應鏈視角下保兌倉融資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4:41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