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出版以互動及時、分享無限、內容集約的傳播優勢成為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的主要模式。但對于學術期刊來講,信息爆炸式的增長,移動終端尺寸及學術論文的特殊性決定了微信出版的一個特性——淺閱讀。要滿足讀者淺閱讀的閱讀需求,就必須重視可視化。文章從封面可視化、目錄可視化及熱點文章可視化三個方面探討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模式
關鍵詞 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碎片化;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3-0049-04
2012年8月23日,騰訊公司在微信基礎上推出了功能強大的微信公眾平臺[1],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個人和企業可與特定群體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溝通和交流。微信公眾平臺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大期刊的關注,它將數字化出版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在一起,顯示出了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巨大優勢。對于學術期刊來講,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動及時、分享無限、內容集約、成本低廉等傳播優勢[2]之外,最重要的是滿足了讀者的碎片化閱讀需求,讀者可隨時利用等車、等人的碎片化時間獲取最直觀、易讀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閱讀其本質是一種淺閱
讀[4],它要求信息精短,簡潔直觀,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視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學術期刊的微信出版現狀調查發現:大多數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單調,以文字為主,無論在微信消息推送還是論文發布上,不注重可視化,完全忽略了學術期刊微信出版淺閱讀的特性,傳播效果差。在學術期刊微信出版中,學術期刊出版者如何幫助讀者盡快獲取所需信息?可視化是一個必要的策略,即將圖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單一乏味的文字成為閱讀的客體,使讀者更多地享受圖像審美帶來的視覺快感。
1 可視化
可視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義為通過圖形的表現形式,進行信息傳遞、表達的過程[5]。可視化最初隸屬于計算機成像領域,1987年,針對大數據場處理問題,美國計算機成像專業委員會提出了可視化是用圖形和圖像解釋數據。近年來,可視化以其強大的功能和優勢向播學、自然科學、管理及藝術等領域延伸。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可視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傳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簡單來說,可視化就是將部分復雜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為可以直觀感受的圖像形式來進行傳播。與文字相比,圖像簡潔直觀,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更容易被讀者讀取和理解,還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語言交流的障礙,大大提高了讀者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達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從目前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現狀來看,大多數期刊未認識到可視化對期刊信息有效傳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積的推送文字內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動終端屏幕尺寸較小,顯示的字數有限,導致可讀性較差,失去了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意義。
針對學術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問題及微信出版淺閱讀的特性,筆者將可視化融入到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內容——目錄、封面及文章內容,從目錄可視化、封面可視化及文章內容可視化三個方面闡述。
1.1 目錄可視化
基于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現狀調查發現,目前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目錄主要有以下3種形式。
1)文字目錄。主要包括題名、作者和頁碼,與傳統的紙質期刊目錄相同,這是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錄形式。如《分析化學》《生態學報》《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學學報》等,這種純文字的目錄,界面相對單調,趣味性較差,視覺沖擊力弱,不易引起讀者的關注。圖1為《分析化學》微信出版的目錄。
2)圖文目錄。主要包括題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圖形摘要。相對于文字目錄,圖文目錄增加了圖形摘要,圖形摘要是能明確代表其論文所述工作的圖像[6],通過圖形摘要讀者可以快速直觀地獲取該論文的核心內容。圖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讀者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學術期刊微信出版推薦的一種模式。采用圖文目錄的期刊有《力學學報》《力學與實踐》等。如圖2是《力學學報》的圖文目錄出版界面,因為包含圖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內容,加上移動終端的尺寸較小,導致界面顯示不清晰,可讀性較差。
3)圖形摘要目錄。主要包括題名、作者姓名及圖形摘要。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線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圖形摘要目錄將圖形摘要作為核心內容呈現在出版主頁上,清晰直觀,視覺沖擊力強,易吸引讀者閱讀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圖形摘要可幫讀者快速獲取文章信息[7],真正達到了學術期刊微信出版淺閱讀的目的,是筆者推薦的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目錄形式,尤其適合化學、生物、建筑類等科技期刊,如圖3是《應用化學》2016年第7期的目錄出版界面,相比于圖文目錄,該目錄的圖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觀,讀者結合題目可以快速獲取文章信息。
1.2 重點推薦文章可視化
目前,部分學術期刊微信出版都開設專欄來重點推薦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學學報》的“精品文章”欄目,《建筑學報》的“精彩文章”欄目,《現代出版》的“往期精選”欄目,《分析化學》的“熱點文章”及“熱評文章”欄目,《生態學報》的“精品推薦”欄目,包括“熱評文章”“編輯推薦”及“熱點文章”。相比于目錄可視化,重點推薦文章可視化程度較高,大多期刊重點推薦的文章都配有與文章有關的圖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圖形尺寸略有不同。
如圖4是《現代出版》文章可視化頁面,頁面的上半部分以滾動圖片的形式展示該刊的會議及資訊,下半部分的左面是與文章有關的小圖形,右邊是文章的題名及述評,讀者可根據需要點擊閱讀。但是,因為上半部分圖片占據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沒有足夠的頁面顯示文章的所有述評,這導致讀者無法直觀閱讀文章述評,盡快把握文章核心內容。所以,筆者建議,要提高重點推薦文章的關注度,應增加文章述評的內容,幫助讀者快速獲取所需文章信息。對于社科類期刊來講,這種方式應該是比較完美的重點文章推薦閱讀的方式。圖5是《建筑學報》的精彩文章的頁面,點擊該刊“精彩文章”欄目,系統會自動把推薦的1篇精選文章發到對話窗口,由圖形所占的面積來看,《建筑學報》比較重視圖形的推介,但是該刊推薦的文章過少。圖6是《力學學報》推薦文章頁面,該刊出版頁面包含的內容很多,除了所推薦文章的題名、作者、文字摘要、圖形摘要之外,還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務功能,信息容量過大導致整個頁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熱點文章的內容,可讀性較差。
1.3 封面可視化
學術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內容的窗口。對微信出版來講,期刊封面不僅是一個窗口,更是期刊的標志和象征。王國燕對科技期刊封面可視化作了概述,她認為期刊每期設有動態的封面圖片才能體現其視覺傳播的價值,這樣的期刊也被視為具有可視化的期刊[8]。有研究發現,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會在得到廣泛傳播和重點關注[9]。同時,封面可視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換,既帶給讀者一定的新穎感,又推介了該刊文章,一舉兩得,受到讀者的贊許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視化出版模式已被國內外大量學術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國外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等,國內期刊《中國化學》《化學學報》《建筑學報》及《有機化學》等。基于目前學術期刊微信出版調查,學術期刊整體封面可視化程度較低,但科技期刊明顯高于社科期刊。僅有這幾個化學類期刊比較重視封面可視化,如《有機化學》《化學學報》及《應用化學》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圖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當期目錄、重點文章及過刊檢索等多個欄目,都在窗口的重點位置推介封面圖片。如圖7為《有機化學》微信出版頁面,該封面圖片兼具藝術性和學術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點推薦了期刊的文章,是學術期刊參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 結論及建議
一圖勝千言,尤其對于以符號、公式及圖片為核心元素的化學類、生物類及建筑類等學術期刊[10],圖像在科研成果的表達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學術期刊微信出版中,部分學術期刊還未意識到可視化在學術期刊表達中的重要作用。隨著微信用戶的增多及影響力的擴大,微信出版者應盡快將可視化作為微信出版的重要對策,迎合讀圖時代讀者的碎片閱讀的閱讀需求,達到微信出版的目的,從而提高期刊的關注度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趙文義.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相關特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5(3):144-148.
[2]徐小敏.略論微信在學術期刊中的運用[J].中國編輯,2015(6).
[3]張新玲,謝永生.科技期刊圖形摘要存在的問題及處理對策[J].科技與出版,2015(6):119-122.
[4]謝文亮,楊小川.移動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淺閱讀與深閱讀[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2-154.
[5]袁曉如,張昕,肖何,等.可視化研究前沿及展望[J].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1,2(4):3-13.
[6]魯翠濤.網絡出版時代圖形摘要的應用及其對我國期刊的啟示[J].編輯學報,2014,26(5):433-434.
[7]張新玲,雷鳴.化學類論文圖形摘要的主要類型及設計技巧[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6(3):70-73.
[8]王國燕,程曦,潘云.中外頂級科技期刊科學可視化的比較分析[J].中國編輯,2014(4):41-46.
[9]王國燕,姚雨婷,張致遠.世界頂級科技期刊封面科學可視化的三大特征[J].出版發行研究,2013(11):86-89.
[10]張新玲,丁署萍,伍劉益,等.化學類期刊復合坐標圖規范問題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