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更新
摘 要 在分析圖書編輯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對新媒體之于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未來圖書編輯應該如何做好大眾閱讀的引導工作進行探討。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圖書編輯;大眾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3-0136-02
1 圖書編輯現狀
1)過度的市場化造成圖書編輯選擇上的被動性。新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網絡強大的技術能力為信息的獲取與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圖書從選題策劃階段就可以在網絡上獲取充足甚至是過量的信息,這種過于便利的條件實際上為編輯工作帶來的是甄選的難度升級。在內容的把關上,圖書編輯的工作內容也和初衷有所偏差,甚至產生了嚴重的背離,暴露出圖書編輯對于圖書的實際控制能力有所削弱的傾向。過度的市場化已經把大眾的需求完全凌駕于圖書編輯的選擇標準之上,圖書編輯的主體意識成為圖書市場化的被動產物。
2)新媒體技術對圖書編輯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多種介質的出版形態早已取代了傳統的單一紙質讀物,新媒體技術中多媒體、智能化技術的運用使交互鏈接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圖書編輯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掌握信息技術,從基礎的入門到熟練掌握,學習數字技術已然占去了圖書編輯實際工作中的大部分時間,造成圖書編輯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書稿的甄選和與作者的有效溝通。實際工作中,圖書編輯與數字編輯的準入門檻和工作內容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兩者不可能相互取代,但為了適應市場化方向,圖書編輯又不得不面對跨行的工作,給實際工作帶來意識上的迷茫和現實上的困境。
3)讀者淺閱讀傾向與圖書編輯價值觀追求的矛盾日益加大。目前,圖書市場趨向通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形態。大量的言情小說、穿越小說、玄幻小說在市場上獲取了巨大的利益。這些圖書的盛行,標志著全面娛樂時代的到來。而圖書編輯的工作更多的應該是幫助大眾走向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性的閱讀,將一些具有深刻價值的圖書分享給讀者。這就使得讀者群和編輯群在作品的選擇與推廣上產生了差距。最終,出版社為了獲取市場收益而放棄某些追求,進行一些大眾讀物的出版與推廣,使得圖書編輯工作越加被動,抑制了圖書編輯主體意識的發揮。
2 新媒體的影響
1)分流受眾。新媒體使傳統的圖書受眾逐步從傳統的媒體介質轉移過來,無論是從閱讀方式、閱讀習慣還是閱讀內容上,都帶來了深刻的改變。工信部2015年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突破6億,智能手機使用者超過10億。在這個群體中,70%以上是中青年人,新媒體是他們更為熟悉也更符合他們閱讀習慣的閱讀介質,新媒體已經成為行走的百科全書。對于一個當代讀者來說,隨身攜帶一套智能設備,遠比攜帶傳統圖書更加方便。而在微信全面普及后,受眾只要多訂閱幾個公眾號,就可以輕松完成閱讀,那個細品慢讀、墨香淡淡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這些都對傳統的圖書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2)行業資金減少。在這樣一個“唯利是從”的時代,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爭奪的恰恰是資本市場的關注。新媒體的受眾多了,就能吸引到更多的關注,從而將資本市場的投入更快更充分地轉化為市場價值,使鏈條中的每一個組織都能獲得收益。而對傳統的圖書編輯出版工作者來說,知識結構更新速度慢,與時代發展的速度嚴重背離,受眾日漸萎縮,難以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無法轉化成利益共享。這就使傳統出版行業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越難以轉化利益,越不能得到資金。所以,有人高呼紙媒已死,這并非危言聳聽。現在也有一些大型的出版企業想要進行轉型變革,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版行業要想發展升級,基礎的編輯工作不可忽視。
3 圖書編輯的大眾引導
圖書編輯作為文化行業的基層工作者,在改良社會風氣、塑造社會道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向讀者推薦優秀的圖書、引導社會形成積極的閱讀趨勢來培育公民的核心基礎素養,對于網絡上充斥的通俗、低俗、庸俗乃至病態的文化傾向形成一種無聲卻有形的抵制。
我國當前的閱讀形態呈現出了網絡化、淺顯化、低俗化的特點。圖書編輯的引導功能逐漸屈服于市場利益,主體意識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喪失,圖書市場中的優秀圖書蹤影難覓,閱讀風氣浮躁消極,國民閱讀素養每況愈下。為此,圖書編輯的大眾引導工作重任在肩。
1)精細化圖書分類。在數字技術日益深刻地影響著現實生活的當下,對圖書編輯來說,或許使用數字圖書編輯這一稱呼更加準確。時代已經對圖書編輯提出了掌握數字技術的理論與技術的要求。數字技術實際上是一個雙向的概念,既針對圖書編輯也針對讀者。而圖書編輯為了應對時代和行業的要求,絕不能落后于讀者,必須要有走在時代前列的主體意識,積極學習技術的同時,圖書編輯還要了解數字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特點,將新媒體更多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圖書編輯不僅要適應時代,還要引領時代,引領讀者使用數字技術的趨向,幫助讀者更深層次地體驗新媒體介質帶來的閱讀變革。國內的圖書編輯要積極借鑒國外圖書編輯的經驗,利用互聯網資源搜集讀者的閱讀傾向、閱讀需求,指導圖書的選題策劃工作。同時,在網絡上和讀者進行互動交流,既能滿足市場當下的需求,還能準確地預測出市場未來的變化,使自己在行業內成為一個弄潮兒。
數字時代,電子閱讀、網絡閱讀使人們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但無論市場的主流導向如何,總有一部分小眾人群、精英階層在泥沙俱下的時代中對閱讀有著傳統性的堅持。圖書編輯不能放棄這部分人群,恰恰對他們需求的滿足與服務更加集中地體現了圖書編輯的社會功能性。還有一些可能不會引起強烈的市場反應、獲得巨大市場收益的圖書,這類圖書也是有著特定的受眾人群的,圖書編輯可以針對這部分圖書的受眾首先推出新書試讀,觀察市場反應,搜集閱讀體驗,確定首印量,從而最大程度地滿足特定的讀者群,使圖書走上精細化出版的道路,在市場資本日益萎縮的情況下避免盲目投資,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自我意識與大眾意識的融合。新媒體環境下的圖書編輯依然是圖書內容的把關人,這一角色意識要明確樹立在圖書編輯的主體意識中。新媒體環境只是豐富了出版業的形態,而并不能改變出版業的內容,編輯仍然是文化產業內涵與思想的引領者和傳達者,體現著出版業的核心價值。因此,編輯的自我意識要從圖書的選題與策劃階段就充分體現出來,堅守主流價值觀念,選取主題健康積極、內容豐富精彩的出版物,用高雅、高尚的文化帶領年輕人抵御低端、低俗的文化,為社會風氣的好轉強基固本。當然,圖書編輯也應該盡力滿足當今社會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把閱讀打造成具有深度價值且循環流動的生態體系。另外,新媒體環境下的全媒體特性也促使編輯需要充分考慮如何對紙質媒介進行整合與創新,實現內容的立體多維再現。例如,打造手機客戶端、制作電子書、提供圖書的查詢和下載服務、幫助作者與電子終端對接等。這種主體意識的把握可以幫助圖書編輯從行業初端至終端都做好與時俱進的工作。
3)策劃地面活動。策劃能力是一個編輯的基礎能力,無論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圖書編輯從設定選題階段,策劃活動就已經開始了。早先,沒有過多的媒介手段,圖書編輯只需要根據審定的選題進行井然有序的編輯工作,即可在圖書投放市場后獲得穩定的收益。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大部分圖書的選題還未敲定就已經被打入“冷宮”,永不見天日了。因此,要做好大眾引導工作,必須轉變傳統的策劃手段。
首先,編輯要努力爭取將自己策劃的選題列入出版社的出版計劃之中,為此,編輯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編輯在策劃選題時就要開始思考出版社需要什么樣的選題、這樣的選題哪些讀者需要、印刷成本該怎樣掌控、市場銷售量如何、適用哪種營銷模式等。
其次,和作者溝通,舉辦讀者簽名會、讀書沙龍會等;有的時候還要變換不同的主題,比如書香進高校、好書萬里行等活動。
最后,和大型的圖書網站合作,推出類似于100本值得讀的好書、50本改變世界的好書等活動,在網站進行大量的宣傳后,組織地面書店進行相應的對接。讓策劃能力和經營意識有效地融合、適應市場需求才能生存,生存下來,才有可能發展壯大。
4 結束語
圖書編輯是當今文化市場的基礎人群與核心人群,在時代的發展變革中,其職業屬性受到強烈的沖擊,其工作職能也必須相應地做出最大的變革。新媒體環境下,一個優秀的圖書編輯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到紙媒對于大眾閱讀的重要性、對于整個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性,把準時代與市場結合的脈搏,為讀者提供全面、多元的閱讀服務,為社會價值觀的主流導向做出正確的指引。
參考文獻
[1]李新祥.數字時代我國國民閱讀行為嬗變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2]田小瑞.閱讀危機與編輯的文化傳播使命[D].開封:河南大學,2010.
[3]王晶.新形勢下我國精品圖書的內容策劃與營銷創新[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4]王冰.產業鏈演化下圖書出版企業投資轉型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