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仕東
摘 要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與電視畫面配合使用,具有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創新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增強互動性等作用,能有效發揮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從筆者多年的電視新聞報道實踐來看,同期聲的采制只有簡潔明了、邏輯性強、引導得當、接地氣,才能為后期編輯制作贏得主動,為電視新聞節目增色。
關鍵詞 電視新聞;同期聲;采訪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3-0140-02
近年來,廣播電視媒體與報紙媒體、網絡通訊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廣播電視媒體的優勢已經不是那么明顯,如何使廣播電視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落下風,一直是“電視人”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同期聲是電視新聞中的重要組部分,采制、運用和編輯好同期聲,可以使電視新聞作品的整體結構更加自然流暢,也是其他媒體不具備的優勢所在。
那么何謂“同期聲”?一般來說,同期聲是記者在拍攝中記錄的聲音,主要包括新聞人物的語言和現場效果聲等。沒有同期聲的新聞,缺乏現場感,使電視新聞“失真”,反之,則會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電視新聞的真實度大大增強。可以說,同期聲已成為電視新聞主要表現手段之一,是電視新聞的點睛之筆。
1 同期聲對做好電視新聞報道的作用
現如今一些記者在采訪中,同期聲的采制和運用存在著一些誤區:一是“假”,就是“擺拍”,記者指揮被采訪者在鏡頭前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表演式地講話;二是“大”,同期聲的內容不接地氣,起點太高、“帽子”太大;三是“空”,同期聲所表達內容信息量少,沒說到點子上;四是“長”,同期聲過長、缺乏重點,破壞了新聞的整體結構。因此可以說,合理運用同期聲對做好電視新聞報道至關重要。
1.1 同期聲能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和現場感
電視媒體的優勢在于紀實性,如果在一個新聞報道中,只有畫面而沒有聲音,就會給人一種“假”的感覺。要使電視新聞報道生動起來,就需要恰當地運用同期聲,這樣的電視新聞不僅讓觀眾在看新聞現場的原貌,還能聽到新聞現場清晰的背景聲,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去年,筆者在采訪丹東鴨綠江啤酒節的過程中,注重了同期聲的運用,在啤酒大棚現場,對群眾進行了同期聲采訪,并注意保留了現場效果聲,采訪對象激情澎湃的語言,加上和現場效果聲的配合使用,很好地烘托出了啤酒節的濃厚氛圍,增強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感、現場感,使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1.2 同期聲能創新電視新聞報道表現手法
電視新聞報道,如果只用畫面和解說詞來堆積,這樣就和平面媒體沒有區別,也就丟掉了電視媒體的優勢,使之缺乏競爭力。同期聲的運用猶如久旱逢甘霖,為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注入了活力。近年來,丹東廣播電視臺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過程中,非常注重同期聲的使用,除在一些現場報道中使用同期聲以外,還把電視同期聲精準、恰當地使用在重大會議報道之中。記者在會場對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大會講話加以錄制,并在新聞節目中使用,使會議報道更加鮮活、生動,逐步去除了會議報道“會議味”濃的劣勢,也創新了電視時政新聞的報道表現手法,增強了電視時政新聞的可視性。
1.3 同期聲能增強電視新聞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觀眾在看電視新聞過程中,只能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位置,缺少觀眾的參與的電視節目,長期以往,就很難抓住觀眾的眼球,而同期聲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這一劣勢。比如,在每年召開的“兩會”中,如果觀眾只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畫面,卻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就會讓觀眾覺得乏味和枯燥。筆者在“兩會”報道中,以觀眾的視角,對許多代表委員進行了專訪,提出了一些觀眾最關注、最關心的問題,讓代表委員直接對著鏡頭抒發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引起觀眾的極大滿足,從而間接實現了觀眾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交流,這樣“兩會”報道才會顯得豐滿,有生命力。
1.4 同期聲可彌補電視畫面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電視報道過程中有很多新聞事實是無法用鏡頭來表現的,這時候,采用當事人、目擊者或知情者的同期聲就可以彌補畫面的不足,達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2013年,丹東市公安局兩名民警和全省的15名民警一起赴利比里亞執行為期一年的維和任務,兩名民警克服當地政治局勢復雜,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圓滿完成了維和任務,展示了中國警察的良好形象和國際主義精神。筆者在采訪制作這條新聞的時候,雖然兩名民警用手中的攝像機和相機記錄下了他們當時的工作生活,但并不全面,很多情況,只能通過他們的講述,來幫我們還原那段時光,本篇報道同期聲與電視畫面的配合相得益彰,作品以《在利比里亞維和的日子》為題,榮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2 采制電視同期聲注意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各級電視新聞同期聲的運用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要素。那么,該怎樣用好同期聲呢?筆者認為,記者進行采訪時,要提前對稿件有一個大致地策劃,要考慮同期聲在稿件中的作用和布局,在同期聲采制過程中,要注意簡潔明了、邏輯性強和引導得當、接地氣,這樣才能增強稿件的真實性和說服力,這樣做出來的新聞節目才有看頭。
2.1 同期聲的采訪要注意簡潔明了
如果新聞中同期聲過長、缺乏重點,觀眾就會感到厭煩。因此,采制和運用同期聲要注重圍繞主題、簡單明了,做到說明白問題即可。筆者在《丹東新聞》欄目中,曾播發過《全市旱廁改造工作系列報道》,其中的一篇是《百姓得實惠 鄉村現新貌》報道中,筆者對幾名百姓進行了專訪,一人“三言兩語”的同期聲,言簡意賅,直奔主題,充分彰顯了丹東市委市政府求真務實的精神和為民辦事的情懷,充分體現出了“一語勝千言”的作用。筆者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電視新聞的同期聲最好不要超過15秒。
2.2 同期聲的采訪要注意邏輯性
在一些電視新聞中,往往需要幾段同期聲來表現同一主題。這就要求同期聲之間必須要有一定的邏輯性,不能簡單地羅列,要從不同角度來證明同一主題。在實際采訪過程中,要注意主次分明,誰應該講什么內,要做到心中有數,使幾個不同的同期聲之間能夠相互配合、互為補充,融為一體,不要造成“采訪一大堆、一個用不了”的局面。
2.3 同期聲的采訪要注意引導
記者在采訪同期聲的過程中,要讓被采訪對象認為他們不是對攝像頭或者電視觀眾說話,而是和一個朋友在講話,使采訪對象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表達。如過分糾正,不斷打斷,這樣錄制的同期聲,不但呆板教條,還不會達到很好地宣傳效果。相信每個記者在采訪中都曾遇到這樣的采訪對象,他們會說:哎呀,我什么也不會說啊,我一面對著鏡頭腿就顫,說不出話了。此時記者不應該去告訴他們你要怎么說,應該怎么說,而是要跟他說,放輕松,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說,說實話,說心里話,盡量避免人為的導演和擺布。
2.4 同期聲的采訪要注意接地氣
新聞節目做得好不好,觀眾的評價是關鍵。觀眾大都喜歡看,樸實無華、接地氣的新聞,高談闊論,文縐縐的新聞很難抓住觀眾的眼球。電視新聞同期聲的采訪也同樣如此,不要“高談闊論”,只有接地氣,才能做出觀眾喜歡看的新聞。去年,筆者隨市人大常委會采訪攻堅扶貧工作,在市人大常會的扶持下,村里辦起了養鴨產業,被采訪的老人用方言說:“在農閑時節,俺每個月都能掙兩千多塊錢,覺得老美啦,日子過的也好起來了”,這樣樸實無華、接地氣的同期聲,把困難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表達得簡潔又傳神,老百姓幾句土得掉渣的同期聲,就能為電視新聞節目增色不少。可以說,同期聲越接地氣、越實在,越好。
2.5 要注意保留現場效果聲
現場效果聲,同樣也是電視同期聲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合理地使用現場效果聲更能體現出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不要讓電視新聞成為“啞巴片”。前幾年,丹東鴨綠江流域發洪水,筆者在電視新聞的采訪中運用了大量的現場效果聲。危房面臨倒塌聲音、洪水的聲音、解放軍戰士開動直升飛機解救受災的群眾的聲音等等,筆者把現場效果聲真真切切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增強了電視新的現場感,作品以《感動丹東》為題,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總之,同期聲是電視新聞的點睛之筆,運用同期聲的電視新聞更傳神、更接地氣,更能吸引觀眾眼球。電視同期聲有利于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是電視新聞的優勢所在,能夠使電視新聞媒體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邱建.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J].青年記者,2011(32):47.
[2]李劍.淺談電視同期聲的運用[J].今傳媒:學術版,2012(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