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易可
“五色入五臟”需綜合考慮
編輯/易可

說到養生,有一種說法叫“五色入五臟”,這一理論最早出自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醫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主要是貯藏精氣,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古人認為,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可以通過木、火、土、金、水五行聯系起來。所以便有了酸味、綠色入肝;苦味、紅色入心;甘味、黃色入脾;辛味、白色入肺;咸味、黑色入腎的說法。也就是說“五色入五臟”是指常吃五種顏色的食物,可以分別滋養人的五臟,綠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白色潤肺,黑色補腎。比如白蘿卜、銀耳等白色食物可以潤肺;黑豆、黑木耳等黑色食物可以補腎。
我們不能機械地運用“五色入五臟”理論,需要統籌考慮,把食物的“五色”與“五味”結合起來,再把食物的寒熱性質考慮進去,就能使其正確地發揮作用。比如,紅辣椒雖然色紅入心,可以振奮心的陽氣,但它性熱、味辛辣,辛入肺,所以大量食用會導致肺胃熱;綠色食物對肝膽系統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苦瓜雖是綠色,但其性寒、味苦,苦入心,所以主要的功效是清心瀉火;再如大棗雖然是紅色,但其性溫、味甘,甘入脾,所以紅棗主要的作用是補脾益氣。
日常生活中,除了人人喜愛的“綠色”食物,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其他顏色食物:希望強壯心臟的朋友可以多吃紅葡萄、山楂;養護脾胃可以多吃黃豆、玉米;潤肺養陰可選白蘿卜、白菜;補益腎精可選黑豆、紫菜、紫茄子等。
隨季節變化,遵循天地人的自然法則,調養五色方法也不同。生長在南北地區的人體質有差別。像四川、重慶等地,他們吃辣就沒有關系,因為他們所處的地方是潮濕之地,通過辣味食物把體內的濕氣排出體外。同樣,作為北方人,如果要以四川、重慶等地的飲食結構當作自己的飲食結構的話,那可能會出問題的,因為北方人的體質是“寒逼于外,內郁于中”,主要是屬于內熱。必須有自己的一套飲食方式和特點,這樣才能適應自身的發展狀況。
歷代養生家把順應自然作為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醫學認為,人要保持健康長壽,不但人體內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要維持相對平衡,人與自然也應保持協調統一。這就是中醫學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