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曉++王利剛
摘 要:本文簡要對智能制造技術進行闡述,分析了國內外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發展建議,以期為目前我國的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與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智能制造;技術;系統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
1.智能制造技術概述
智能制造技術英文名稱是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其主要是指以新興科技為依托,配合新工藝、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綜合生產、管理以及服務等各個要素進行智慧化集成,精確控制各個模塊,將功能實現智能化的總稱。智能制造技術的根本核心要素是將虛擬空間中的物質與實體物理物質進行結合,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徹底改變了傳統工業的生產運作模式,將其組織系統重新規劃洗牌,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此外,互聯網的應用為生產制造行業的延伸以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平臺,以互聯網作為支撐,以智能化生產作為載體,構成智能制造技術的新常態。智能制造技術的關鍵要素即為智能化,其應該體現在制造技術的整個過程,將每個環節進行整合,橫向集成,實現產品質量的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同時實現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目的。
2.智能制造技術國內外發展現狀
在大數據時代,國內外各個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和發展,智能制造技術行業作為工業領域的一支新秀,已經得到了多國政府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發達國家積極推動智能化生產進程,如美國先進智能國家戰略發展規劃、法國“新工業法國規劃”、德國工業4.0等。目前我國的智能化生產也已經穩步進入新常態時期,一些發達地區開啟了“智能城市”的試點工作,將人民大眾關注的民生問題與互聯網進行緊密結合,同時在工業制造行業將多種通信技術與工廠等各個物體和環境進行結合,形成物聯網,通過人機互動,實現人類活動的智能化。
目前國外對于智能制造技術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理以及智能服務等方面,其中智能設計主要利用科學的手段對數據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利用科技手段將智能化的設計方法應用到產品的生產中,利用現代科技技術提供產品設計支持;智能生產主要是從制造科學的角度利用分布式數控系統以及無線傳感網絡系統將智能技術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在引入仿真模型后更好地適應智能化生產的新環境;智能管理主要研究了智能供應管理以及智能感應外部環境能力,實現智能化管理企業的最終目的;智能服務主要是對智能制造服務進行研究,主要包括產品的售前售后服務以及客戶關系服務等。目前國外的智能制造技術已經趨于完善,同時其研究隊伍素質不斷提高,關于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究論文也逐年增加,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進一步實施,可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投身于智能制造技術行業。
目前我國的智能制造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是對國外的一些先進制造經驗進行借鑒和應用,缺乏自我創新;同時,智能制造技術過于理論化,沒有實際應用到生產中,現實性不強。
3.目前國內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智能制造行業標準沒有統一
目前,智能制造行業沒有統一的行業性標準規范,導致企業在進行跨系統以及跨集成生產作業時沒有技術支持和參考,智能制造難以實現,智能制造行業標準的不統一造成了其發展出現混亂,造成了資源浪費等情況。
3.2 智能制造企業改造升級成本壓力較大
智能制造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在新的技術、設備以及人才等方面都有較大的需求,在我國企業追求的目標的成本最小化,在轉型升級上智能制造企業考慮到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人才的培養以及設備的更新換代,會對正常運作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因此一些企業固守成規,不愿意進行自身的改造升級。
3.3 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的智能制造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行業中沒有競爭力,在精密儀器以及智能化控制技術等板塊中跟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核心技術主要靠進口和借鑒國外的經驗,沒有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產品以及技術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不強。
3.4 智能制造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
智能技術的發展需要依靠服務業的支撐,智能制造生產的產品產前以及產后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現代服務體系,我國的智能制造產業起步較晚,因此與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同時市場的競爭性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壟斷現象較為明顯,此外,傳統的服務生產模式還占據較大的比重,新興服務業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的比重相對而言較小。
4.新時期我國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發展建議
4.1 做好頂層標準的制定及重點行業的推廣
在面對多種業標準不統一的情況時,政府需要聯合企業以及專家學者進行頂層標準的制定以及重點行業的推廣,對現有的行業標準及時進行修正和整理,制定通用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行業規范體系,在關鍵技術上要與國際通用規范相統一。
4.2 確立智能制造體系
對于智能制造行業而言,智能制造體系是根基和力量之源,沒有體系就無法得到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因此智能制造行業應該積極確定智能制造體系,提升我國智能制造技術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實現統籌協作,協同發展,對于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提要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協同政府以及社會一起建立起智能制造體系,共同參與到智能制造體系的共性標準制定以及重點應用標準制定等工作中來。
(1)產業集聚平臺
產業聚集平臺是將多個產業進行融合聚集,將其納入囊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大熔爐,對于促進產業之間的信息共享以及技術服務起到推動作用,為企業創造生產空間,發展壯大企業規模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對于推動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提升服務質量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公共服務平臺
公共服務平臺主要是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將企業和社會組織聯系起來的一個服務組織,為技術支持以及資源共享等服務提供便利,公共服務平臺以國外先進的科技生產技術為前沿,積極尋求最大的利益資源為企業謀福利,整合各類資源,通過市場運作的手段對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化的平臺運作模式,為實現智能化生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3)投入融資平臺
在智能制造行業,前期投入大是其一大特點,資金的運轉成為制造行業的一大難題和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積極投入融資平臺是保障智能制造技術能夠正常運轉的主要手段,使得企業、金融行業和智能制造行業共同受益,地方應該積極設立智能制造專項融資平臺,對促進企業的產業以及轉型提供最大便利和幫助,保障企業的正常運作,對智能制造企業進行投保處理,規避其生產風險。
4.3 不斷健全完善體制
體制是保障智能制造技術的重要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健全完善體制,為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保障,在進行體制完善的進程中要深刻意識到智能化制造的重要性,要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結合智能制造的頂層設計不斷進行完善和修正,及時進行體制改革創新,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動智能制造行業的長足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的發展之路較為艱難,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智能化這個根本核心,對智能化制造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積極進行處理分析,為實現我國新時期工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周濟.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J].中國機械工程,2012(10):10-26.
[2]楊拴昌.解讀智能制造裝備十二五發展路線圖[J].電器工業,201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