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被譽為“中國幼教之父”的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專著《家庭教育》中《我們的主張》這一名篇中提出“幼兒園要適應國情,家園合作,健康第一”的辦園主張。因此,對于幼兒園來說,如何與家長溝通,做好家園聯系工作,積極尋找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了解家長需求,進行有效溝通
1.與家長溝通要建立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上,那就是愛孩子
這是基礎,也是關鍵。在溝通的時候,要讓家長時刻體會到老師對孩子的愛及關注,這樣能很快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使溝通順利進行,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例如:我們可以這樣開始,某某家長,你好,某某小朋友以前吃飯很好,不挑食,可是最近我發現他吃飯總是挑食,我也給他講過了挑食的壞處,但是效果不太好,我覺得這樣下去會影響他的發育,我想了解一下是不是孩子最近身體不舒服,還是家里的飲食習慣發生了什么變化?我覺得這樣溝通家長會立刻感覺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愛,這樣前提下的溝通應該是很順利的。
2.要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地點
我們可以選擇在老師和家長時間都很充裕的時候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更從容,更徹底。其次在溝通地點上要慎重考慮,如果是談論孩子的優點,那在任何地點都可以,如果是和家長溝通要改正孩子的缺點,那地點的選擇就十分重要。第一,要避開其他的家長,給家長以充分的尊重。避免當著其他人的面讓家長難看、尷尬、下不來臺,教師也會給家長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的工作就難以開展了。第二,要避開孩子,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和家長談論孩子的缺點,避免孩子產生教師在向家長告狀的誤會,這樣孩子會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產生良好的師幼關系,破壞教師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3.溝通方式要因人而異
對于不大熟悉的家長,在正式談話開始前,為了避免緊張,可以向家長關切地詢問孩子的生活情況,消除家長的緊張情緒。對于較熟悉、性格直爽的家長,或者謙虛、誠懇的家長,可直接進入正題,指出孩子近階段的進步與存在的問題,并互相商量對策;對于脾氣急躁、虛榮心強的家長,應多提孩子的優點,并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缺點不要一下子都提出來,每次提一兩個,這樣家長心理上能接受。對于一些不關心孩子的家長,應直接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對于寵愛、放任孩子的家長,應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推薦一些相關的育兒雜志、書籍給家長閱讀,或建議、安排家長參加有關專家講座,以豐富家長的科學育兒知識。
另外,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們應努力調整自己的角色,以誠相待,尊重家長,注重“同理心”,并耐心、虛心、誠心地聽取他們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雙贏。
二、親子活動課程,促進家園共育
親子活動課程使幼兒園與家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互補關系,培養了良好的、健康的家園關系,達到家園攜手,共促幼兒健康成長的目的。每年,我園都認真有效地組織靈活多樣的家園合作親子活動:開學初進行家長會、每學期進行親子游、家長助教活動,畢業進行家園聯歡,每年開展運動會、藝術節、六一游園活動等等,形成了系統的親子活動課程。例如,今年5月,我園成功舉辦了家長開放日活動。活動包括班級教學活動展示、游戲活動觀摩及座談會,讓家長通過觀摩教學活動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在座談會中,家長觀看幼兒平時活動視頻,提出相關育兒問題,相互交流討論,教師利用專業理論知識進行答疑解惑,幫助家長樹立了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再如,每學期結合主題教學開展家長助教活動。家長助教活動形式豐富,有邀請家長組織專業常識活動的,例如講茶葉知識、學習泡茶、學習簡單的醫學常識等等;也有結合主題內容與家長一起共同策劃活動的,例如帶領幼兒到附近小朋友的家里做客,讓幼兒學習做客接待的禮儀……我們發現,參與助教的家長來自各方,特別是一些擁有運動等專長的助教課程,彌補了女老師在運動領域的不足,給教育教學做了很好的補充。助教活動既能使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也能促進家長以同理心看待教師的工作,增進家園的共融互通。
在家園共育中,我們通過有效溝通,使彼此間取得共識,通過各種各樣共情陪伴的親子活動,幫助家長提高了教育能力,構建了和諧的家園關系。
參考文獻:
[1]彭妹.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D].湖南范大學,2014.
[2]周紅.家園溝通中幼兒教師共情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